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栓塞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9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并对16例发现出血征象者采用明胶海绵配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29例造影中发现出血阳性征象20例,占69%(20/29),其中15例表现为直接阳性征象,5例表现为间接阳性征象.共有16例接受栓塞治疗,14例止血成功,30 d内无复发出血,无肠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最终成功率87.5%(14/16).2例失败病例转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诊断有重要价值,介入栓塞治疗止血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肠系膜血管病变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经验,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37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栓塞18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1例,肠系膜下动脉血管栓塞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狭窄4例,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1例。18例患者肠镜均见结肠黏膜充血、肿胀、溃疡形成。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患者21例;经血管介入治疗13例;外科手术治疗3例;1例患者因肠穿孔后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改善。结论肠系膜血管病变致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合并伴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胰腺病史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影像及血管重建技术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早期诊断、合理抗凝及血管介入治疗尤为重要,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势。目的:探讨DSA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发现可疑病变行动脉栓塞或药物灌注等介入治疗。结果:DSA阳性者64例,诊断率78.0%,其中小肠出血58例,术后吻合口出血6例。22例患者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42例表现为间接征象;26例(40.6%)患者的出血原因为小肠肿瘤,18例为憩室(28.1%)。17例患者(16例动脉栓塞、1例药物灌注)接受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DSA能明确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并能对部分患者行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34例,常规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并作出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造影后停留导管持续灌注垂体后叶素,或行栓塞治疗,追踪手术病理结果和观察止血情况。结果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100%。23例行灌注,11例行栓塞治疗。33例在介入治疗后止血,1例死亡。结论动脉造影是急性消化道出血最直观又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介入灌注血管加压素和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外科手术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9 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根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分别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或缩血管药物局部灌注治疗,对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者行试验性栓塞和/或灌注治疗。结果:本组血管造影有阳性发现21 例,主要表现为肿瘤性病变5 例、血管性病变5例、造影剂外溢和滞留11例。栓塞治疗18例,即刻止血率94.4%(17/18);灌注缩血管药物6例,即刻止血4 例;试验性栓塞和/或灌注治疗5 例,即刻止血2 例。结论:消化道大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的基础上行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血管造影对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血管造影表现、临床应用价值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本组25例均是在积极抗休克、全身止血的前提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某一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尽快栓塞止血,普通导管难以栓塞部位者应用微导管,栓塞材料主要以明胶海绵为主,加用真丝线段、PVA颗粒、微弹簧圈。结果25例中一次栓塞成功22例,二次栓塞1例。2例栓塞后24h仍有少量出血,给予全身止血药物出血停止,25例术后随访20~60d,无一例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止血快速安全,栓塞治疗目标准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小肠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04年7月-2011年11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证实为小肠出血的患者11例,根据出血血管选择不同的弹簧圈置入。置入后再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全部一次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成功,成功率100%。术后给予补液、止血及对症治疗。结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是治疗不能手术的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是小肠大出血及反复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治性妇科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难治性妇科大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急诊双侧髂内动脉DSA造影,根据髂内动脉造影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均用明胶海绵栓塞出血侧髂内动脉或双侧子宫动脉。结果7例髂内动脉造影动脉期见造影剂外渗并聚集于子宫体旁;3例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未见造影剂明显外渗而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其中2例右侧子宫动脉升支见造影剂外渗、聚集,1例宫底偏左侧造影剂外渗,双侧子宫动脉明显增粗。10例出血患者都采用明胶海绵栓塞,其中1例未能止血,后转上级医院治疗发现该患者患有"血友病",1例刮宫术后大出血患者栓塞后出血停止,但过早取出阴道内填塞止血纱布条时再出血转手术治疗,发现子宫底部有一3cm裂口。其余患者栓塞后出血立即停止,血压恢复正常,观察1周无再出血后出院。结论DSA能定位诊断妇科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妇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患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DSA检查阳性者为观察组行介入治疗,DSA检查阴性者为对照组行药物灌注治疗,分析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结果本次选取的80例患者中,DSA检查阳性例数为42例,阴性例数为38例,阳性率为52.5%。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观察组有效止血率为95.2%(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成功的患者中,观察组的再次出血率为5.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4%(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诊断中,DSA具有显著的定性、定位效果,诊断价值较高,针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止血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经导管栓塞术在急性下消化系动脉出血中的诊疗价值及影响出血诊断和栓塞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和经导管栓塞术治疗39例急性下消化系动脉大出血病例.记录术前、后输血量、血压变化和血红蛋白改变.随访3.6 mo,评价技术成功、临床成功、迟发性出血和并发症.结果:栓塞术前,39例患者中26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术后仅4例患者(术前Hb均<40 g/L)输注红细胞悬液.肠系膜上、下动脉(2级血管)开口造影,出血阳性诊断率31%;空肠、回肠、回结肠、结肠动脉和边缘动脉等(3级)分支血管开口造影,出血阳性诊断率69%(27/39).总血管造影出血阳性率100%.即刻有效栓塞率达92%,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9.7%.手术操作和栓塞所致动脉痉挛,一过性腹部隐痛4例,2例对症处理后缓解,2例自行缓解.3 d后的肠镜检查,4例患者显示出栓塞区肠黏膜红斑,周围水肿、苍白,但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造影、经导管栓塞术是急性动脉性下消化系出血定位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急诊治疗手段.血管造影出血的阳性诊断率和栓塞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严峰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644-1645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肺癌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2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大咯血原发性肺癌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透视下采用Seld inger技术超选择支气管动脉造影,将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欧乃派克)在DSA监视下缓慢注入靶血管。结果 13例患者即刻止血,7例患者咯血明显减少,24 h咯血量〈50 m l,并在4~5天内停止咯血。8例患者在栓塞治疗后出现发热经对症治疗后在3~6 d后恢复正常;胸骨后疼痛10例,在3~10 d内缓解。结论介入治疗晚期肺癌大咯血疗效肯定,可列为治疗肺癌大咯血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34例,常规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 影并作出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造影后停留导管持续灌注垂体后叶素,或行栓塞治疗,追踪手术病理结果和观察止血情况。结果:定位和定性位诊断的准确率为100%。23例行灌注,11例行栓塞治疗。33例在介入治病结果和观察止血情况。结果: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100%。23例行灌注,11例行栓塞治疗。33例在介入治疗后止血,1例死亡。结论:动脉造影是急性消化道出血最直观又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介入灌注血管加压素和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外科手术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腹部脏器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接受腹部急诊DSA的消化系出血和肾脏出血患者,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57岁.造影前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盐酸山莨菪碱10mg.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后观察出血病变的显示情况和肠蠕动等伪影抑制效果,同时结合非屏气摄影方法进行蒙片重设改善减影配对不良.发现出血部位后,对供血动脉分支行超选择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后行血管造影,均能有效抑制胃肠蠕动形成的移动伪影.除口干之外未见不良反应.运用重选蒙片方法进一步消除了呼吸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获得了满足临床诊断的清晰图像.27例(81.82%)发现出血征象并成功栓塞了病变供血动脉.结论:在腹部脏器出血的DSA术中,动脉灌注山莨菪碱并结合非屏气摄影技术,能很好抑制和排除胃肠蠕动及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安全、简便,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结核中量及大量咯血患者非支气管动脉出血动脉造影征象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对214例肺结核中量及大量咯血患者,进行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支气管动脉合并肋间动脉出血153例,合并胸廓内动脉出血3例,同时合并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出血4例,合并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上动脉出血和胸外侧动脉出血2例,合并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和甲状颈干分支出血1例,合并肋间动脉和膈下动脉出血2例。对造影明确出血血管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DSA造影发现支气管动脉合并肋间动脉出血153例,共465支肋间动脉出血,10.9%(51/465)有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96.9%(451/465)有异常网状血管,43.2%(201/465)有出血动脉-肺动脉瘘或出血动脉-肺静脉瘘,32.9%(153/465)动脉造影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邻近的肋间动脉相通。10支胸廓内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并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相通,2支胸上动脉出血和2支胸外侧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并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肋间动脉相通,1支甲状颈干分支2支膈下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单次栓塞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消化道出血病人行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评价其疗效。方法 4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行胃镜或肠镜检查,经用药治疗无效后在出血活动期行血管造影、栓塞、灌药介入治疗,术后一周复查内镜,通过其术后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评估其疗效。结果 48例患者介入治疗后47例出血停止,1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7例复发出血,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内镜均显示程度不等的点片状糜烂灶,无肠坏死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虽有一定创伤性并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术前做好手术评估,导管技术娴熟,严重并发症多可避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4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导致腹腔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4例患者均因为CT发现腹腔血肿, 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PAN特征表现:多发动脉瘤、动脉多发狭窄、串珠状改变、血管截断征等;并结合患者的乙型肝炎、高血压病史、肾功能受损、神经痛等;确诊为PAN致腹腔分支动脉瘤破裂导致腹腔血肿。患者经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配合内科治疗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本研究认为PAN患者部分以腹腔血肿来诊;介入栓塞治疗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栓塞术前CT判断靶血管, 介入选择性栓塞配合内科对症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房颤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综合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介入治疗在房颤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收治的发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房颤患者(n=4),包括男(n=3),女(n=1),年龄65-78岁.先后采用经导管动脉溶栓/灌注术(TAF/TAI)、抽吸取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抗凝等综合介入治疗,评价其治疗疗效.结果:就诊时间为6-29h;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成功血管复通,其中1例复发并死亡,1例栓子移位到远端安全小分支内,0例外科手术,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在房颤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操作简便,可迅速恢复动脉血运,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 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 39例患者中, 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 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 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 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 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 胰大动脉3例, 脾动脉2例, 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 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 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 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 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 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 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 与DSA一致性较低, Kappa值为0.462。结论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肺结核中量及大量咯血患者非支气管动脉出血动脉造影征象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214例肺结核中量及大量咯血患者,进行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支气管动脉合并肋间动脉出血153例,合并胸廓内动脉出血3例,同时合并肋间动脉和胸廓内动脉出血4例,合并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上动脉出血和胸外侧动脉出血2例,合并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和甲状颈干分支出血1例,合并肋间动脉和膈下动脉出血2例。对造影明确出血血管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DSA造影发现支气管动脉合并肋间动脉出血153例,共465支肋间动脉出血,10.9%(51/465)有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96.9%(451/465)有异常网状血管,43.2%(201/465)有出血动脉-肺动脉瘘或出血动脉-肺静脉瘘,32.9%(153/465)动脉造影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邻近的肋间动脉相通。10支胸廓内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并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相通,2支胸上动脉出血和2支胸外侧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并有侧枝交通与出血的肋间动脉相通,1支甲状颈干分支2支膈下动脉出血,动脉造影有异常网状血管。单次栓塞治疗有效率84.2%,多次栓塞治疗有效率96.4%。并发症为胸闷、胸背痛、发热。结论 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动脉、胸上动脉、胸外侧动脉、甲状颈干分支和膈下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对肺结核中量及大量咯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提高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经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救治的消化道大出血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别观察出血部位、病因的诊断情况以及止血效果。结果急诊内镜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者7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Dieulafoy病4例.内镜下给予钛夹止血或药物喷洒止血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随即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栓塞治疗;3例急诊内镜检查后初步确定为小肠出血,随后选择性动脉造影证实而转外科择期手术。术后证实其中2例为小肠憩室,1例为小肠间质瘤;另2例无法完善内镜检查,行血管造影栓塞止血后,内镜进一步诊治,其中1例为急性出血性直肠溃疡综合征,1例为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底部深溃疡。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典型造影剂溢出征9例。异常血管分支增粗紊乱间接征象3例。本组12例在选择性动脉造影同时结合内镜检查均给予相应病变血管弹簧栓或明胶海绵栓塞止血治疗并成功止血。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并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治消化道大出血,协同互补,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定位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