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情况,分析其与家庭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相关健康教育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广州市8所中学约6 42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有17.5%的中学生报告有自杀意念;中学女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高于男生;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较高。自杀意念与喜欢家庭、家庭成员互相关心呈负相关(P<0.05);与家人不了解我、觉得被家人忽略呈正相关(P<0.05)。结论应重视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并及早干预,减少自杀的发生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能够促进心理韧性发挥积极效果,为预防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自杀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山东省1170名大学生,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一般健康问卷(CHQ-20)进行现场调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检出率为12.70%(149名);②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积极应对的分数均比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低(P<0.05),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分数均比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高(P<0.01);③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积极应对分数与心理健康分数均为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分数为正相关(P<0.01);④PC和NC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中都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值的62.15%。结论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现况,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区8所中学2193名中学生;利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收回,学生不记名自填的调查方法。[结果]该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3.2%,女生高于男生;学生的不良情绪(如孤独、抑郁)均对其自杀意念产生影响;受欺侮与斗殴等校园暴力、学习压力也是造成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离家出走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联系。[结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关键因素制定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维护中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3 94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 2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20.0%(445/2 230),性别、年级、母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各维度评分显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宗教观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父母之间的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和师生关系评分高2个因素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针对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贵州省14岁以下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81个行政村3 745名≤14岁儿童进行自杀意念(SIOSS)问卷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88%,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P=0.001);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158/1 680),与母亲外出14.44%(27/187)、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14.55%(187/1 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18.765,P<0.05);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77%(52/593),与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12.220,P<0.05);除掩饰因子外,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留守儿童绝望、睡眠和乐观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46、5.128、9.039,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数(OR=0.560)和关爱活动(OR=0.496)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母亲外出打工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刘梅艳  苏玲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2):108-109,112
[目的]了解福州市青少年人群中自杀意念的现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2-4月,在福州市城区抽取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调查3 043人,有自杀意念者465人,自杀意念罹患率为15.3%。自杀意念罹患率,≤15岁为13.1%,〉15岁为16.7%(P〈0.01);初中生为13.3%,高中生为16.8%(P〈0.01);男生为12.1%,女生为18.6%(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文化程度高、与他人动手打架、感到孤独、因学习压力或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连续2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平常的活动、想离家出走、被恶意取笑、被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的中学生容易罹患自杀意念。[结论]中学生自杀意念罹患率较高,自杀意念的发生与自身心理特质、家庭、成长及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和自编自杀意念量表对我院住院的96例患者进行调查和干预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 - 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 8例。两组病人均服用氟西汀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结果 心理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自杀发生率、自杀频率、及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较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申俊贤  王煜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06-2210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中学生自杀意念者的自杀尝试发生率,为预防中学生自杀及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文献检索获得的2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中学生自杀意念者自杀尝试发生率在4%~32%之间,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转换后率为18%(95%CI:14.5%~21.7%);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较稳定。单个和多个协变量的元回归分析发现异质性仅与文献质量评分不同有关(P<0.01)。结论中国大陆中学生自杀意念对其自杀尝试行为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自杀风险问卷、中文简化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从浙江省6所高校随机抽取的2 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灾难化和责备他人4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自我责备、接受和视角转换3种策略则主要通过对应激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而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关注计划、积极重评、接受和视角转换策略可以缓冲应激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而灾难化、责备他人和自我责备则会增强应激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结论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吉林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的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生命质量量表、抑郁量表和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和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低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生命质量因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个人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状况、与他人关系、与朋友关系以及生命质量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OR=0.57,95%CI:0.38~0.86)、与家人关系(OR=0.75,95%CI:0.57~0.98)、与他人关系(OR=0.66,95%CI:0.49~0.91)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生活压力(OR=1.74,95%CI:1.18~2.56),抑郁(OR=23.26,95%CI:7.15~75.62)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低生命质...  相似文献   

11.
董泽松  张大均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625-3628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36份.结果: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汉族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汉族留守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协助、积极认知、家庭支持能显著预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表现.结论: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提升其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 2014年3-4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张家口、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衡水6个市的7所中学(其中石家庄2所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2个高中班共648名高中生,使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 160 人,占24.69%,有焦虑症状的学生26人,占4.01%,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症状的学生142人,占21.9%,正常学生320人,占49.4%;回归分析表明,灾难化和沉思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均P<0.05),积极设想负向预测抑郁和焦虑(均P<0.05);抑郁者比焦虑者较少采用积极调整(11.97±3.84 vs 14.15±2.98,P<0.05)和积极设想(22.83±6.29 vs 27.63±5.28,P<0.05),焦虑者比抑郁者较多采用责备他人(9.80±3.35 vs 8.91±3.12,P<0.05)。抑郁焦虑共病的高中生比焦虑、抑郁者更多采用沉思默想(11.08±2.63 vs 9.55±2.68 vs 8.87±2.47,P<0.05)、自我安慰(6.52±4.29 vs 5.00±2.15 vs 4.77±1.73,P<0.05)和灾难化(12.28±3.80 vs 10.15±4.08 vs 9.27±3.43,P<0.05)。结论 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情绪调节训练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21年4 — 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广东、云南、甘肃、湖北5个省份共计20 792名11~20岁在校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其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抑郁、焦虑情绪及个人基本情况。  结果  中学生中有自杀行为者占比为23.54%,其中自杀意念者、自杀计划者、自杀未遂者占比分别为10.41%、8.03%、5.10%。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9.70%、13.97%。其中,农村女生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27.86%、19.43%。城市女生自杀意念(OR = 1.73,95%CI = 1.52~1.97)、自杀计划(OR = 1.79,95%CI = 1.53~2.08)、自杀未遂(OR = 1.69,95%CI = 1.40~2.04)的风险均高于城市男生;农村女生自杀意念(OR = 1.68,95%CI = 1.47~1.92)、自杀计划(OR = 1.67,95%CI = 1.43~1.95)、自杀未遂(OR = 1.47,95%CI = 1.22~1.78)的风险也均高于城市男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强度均不同。自杀未遂阶段与抑郁(OR = 5.99,95%CI = 5.00~7.16)、焦虑(OR = 3.37,95%CI = 2.82~4.03)情绪的关联强度更强。  结论  抑郁、焦虑情绪均是我国在校中学生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在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措施时,应注意性别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自杀干预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1年11—12月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的1186名在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1186名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307人,自杀意念平均为(9.61±6.48)分,占25.8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别、专业满意度、独生子女状况、家庭和睦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学校是否设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艺体类的2.08倍,独生子女中有自杀意念的比值是非独生子女的1.40倍,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家庭和睦以及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比例分别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家庭不和睦及学校未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学生的0.68、0.49及0.59倍。结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较高,高校应加强自杀预警和干预体系,降低自杀意念,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拓展训练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四川南部县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8年级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试验组采用拓展训练干预,对照组在干预时间段不做特殊处理。在干预前后时间点,运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分别对2组施测,就干预前后2组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各因子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前2组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时间点对照组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因子,生活满意度的环境和学业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值分别为0.015、0.029、0.037、0.043);干预后试验组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因子,生活满意度的环境和学业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9、0.048、0.047、0.033)。结论 拓展训练干预模式能积极塑造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福建某医科大学低年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杀态度、意念及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为采取自杀预防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一年级、三年级本科学生712人,应用自杀态度问卷以及自杀意念等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有效的698份问卷中,16.5%的医学生在最近一年有过自杀的念头,9.0%的医学生曾想过具体的自杀方式,2.0%的学生曾经尝试过自杀(自杀未遂).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亲友有过自杀、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持理解、肯定或宽容态度.结论 医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对医学生进行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健康教育工作是迫切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自杀及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6所学校共10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87名被调查的青少年中,过去12个月有117人(10.8%)有自杀行为,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人数分别为94人(8.6%)、50人(4.6%)、23人(2.1%)。采取措施自杀的比例,初中生高于高中生、职校生(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28,95%CI:1.059~2.504)。有526名(48.4%)青少年发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和职校生(P〈0.05),男生经常感到孤独、经常因学习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经常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曾连续2周以上伤心绝望、曾离家出走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均〈0.05)。结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对重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壮族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2019年采用年级分层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宁市抽取2 242名壮族初中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壮族初中生NSSI得分为(4.52±5.31)分,NSSI检出率为40.50%。在是否留守经历、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学习压力间NSSI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203、34.362、13.245,P<0.001)。有NSSI者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得分低于无NSSI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 14.619、 - 18.118,P<0.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家庭亲密度对心理韧性有正向影响(β = 0.48, P<0.01),家庭亲密度对NSSI有正向影响(β = 0.650, P<0.01),心理韧性对NSSI的有正向影响(β = 0.320, P<0.01)。心理韧性在家庭亲密度和NSSI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8.75%。结论 心理韧性在壮族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和NSSI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可通过提高壮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家庭亲密度的方式或途径降低NSS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学习行为障碍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西省抽取8所初中,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36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学生学习行为障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干涉、贬损、恐吓、纵容、忽视,其得分分别为(1.952±0.965)分、(1.564±1.054)分、(1.507±0.902)分、(1.478±0.838)分及(1.385±0.717)分;研究对象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目标专注、积极认知、情绪控制,其得分分别为(3.286±0.471)分、(3.199±0.356)分、(2.843±0.477)分、(2.782±0.313)分及(2.179±0.591)分;研究对象中学生学习行为障碍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考试焦虑、学习分心、学习低效、厌学、学习习惯,其得分分别为(2.644±0.925)分、(2.597±0.899)分、(2.503±0.966)分、(2.089±0.850)分及(1.937±0.923)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39,P<0.05),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而心理韧性与学习行为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347,P<0.05)。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能够共同解释学习行为障碍39.8%的变异,且心理韧性在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P<0.05)。结论初中生心理虐待、心理韧性和学习行为障碍均显著相关,且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心理虐待和学习行为障碍间起到一定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抑郁自评问卷(BDI)对18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在重新关注计划(14.36±3.48)和积极重新评价(13.92±3.65)得分最高,而灾难化(6.73±3.45)和责难他人(7.89±2.38)策略得分最低;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数与抑郁得分、灾难化和责难他人显著正相关(r=0.26、0.19、0.26,P均<0.01),抑郁得分与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和自责显著正相关(r=0.45、0.44、0.25、0.25,P均<0.01);层次回归模型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沉思、灾难化对抑郁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沉思和灾难化两个变量解释抑郁症状总方差的22.3%。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具有显著影响,而沉思和灾难化的应对策略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