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苏北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徐州市沛县为研究现场,以丈夫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农村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34人,有幸福感的占78.3%;家庭年收入≥1万元、有1个以上孩子、有知心朋友,有幸福感的比例依次为84.0%、95.7%、82.9%,分别高于家庭年收入<1万元、有1个孩子、无知心朋友者(69.8%、74.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苏北农村留守妇女中约有超过1/5的人无主观幸福感,尤其是孩子少、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交往贫乏的留守妇女,社会需积极关注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与抑郁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安慰寻求量表UCLA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河北省某地区的260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妇女与常模的的孤独感得分差异(t=8.75,P<0.01)、抑郁得分差异(t=18.42,P<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安慰寻求得分超过理论中值占总体人数的12.34%。(2)不同子女数量的农村留守妇女在安慰寻求(F=2.91,P<0.05))、孤独感(F=10.56,P<0.001)、抑郁(F=5.73,P<0.001)具有显著差异。(3)不同知心朋友数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安慰寻求(F=3.20,P<0.05)、孤独感(F=44.40,P<0.001)、抑郁得分(F=11.11,P<0.001)上有显著差异。(4)不同家庭责任繁重程度(家中农活、照顾孩子、照顾老人)的农村留守妇女在安慰寻求、孤独感、抑郁上有显著差异(P<0.05)。(5)抑郁与孤独感(r=0.61)、安慰寻求(r=0.20)有显著相关。(6)孤独感得分、农忙时丈夫是否回家、安慰寻求得分进入了回归方程(R2=0.433)。结论 (1)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抑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子女数量、知心朋友数量、家庭责任繁重程度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抑郁的重要因素。(3)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WHOQOL-BREF对江苏省825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调查。结果(1)江苏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维度得分为61.57±12.84、59.95±12.95、61.13±14.05、55.65±13.52,其生理和心理维度低于常模,环境维度优于常模 (P均<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劳动压力、躯体健康状况、就医及时情况、睡眠质量、婆媳关系、家庭年收入、丈夫回家频率、丈夫外出影响子女教育、丈夫外出后家庭收入变化。结论 江苏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状况较差,文化程度低、劳动压力大、躯体健康状况差、就医不及时、睡眠质量差、婆媳关系差、家庭年收入低、丈夫回家频率低、丈夫外出影响子女教育较大、丈夫外出后家庭收入降低者生存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芜湖市周边部分地区农村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周边部分农村地区20~55周岁妇女958人,用自编调查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调查其生存质量。结果在文化程度、职业、婚前打工经历、婚后打工意愿、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居住类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上,留守妇女家庭丈夫收入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其他收入所占比例低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在家庭主要支出上,留守妇女家庭农副业生产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妇女家庭;在生存质量上,非留守妇女生理领域得分高于留守妇女。结论建议从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留守妇女素质、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健康与家庭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健康自评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311名留守儿童和35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健康自评量表得分平均为(7.03±1.14),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平均分为(3.12±0.6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留守儿童存在更多负面情绪;其他健康维度和家庭功能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功能对生理、心理、社会症状均有显著正向的影响(F=23.93,63.51,81.71,p<0.01)。结论应从负性情绪方面去关注并调理该群体,改善家庭功能可以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方式,对农村4~9年级51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性别、年级不同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有所差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州省山区留守妇女的健康现状及其健康需求,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此人群中有效开展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开阳县、遵义县、兴义市和黎平县各选取100名留守妇女,共400名对象作问卷调查,深入访谈20名留守妇女。结果:山区留守妇女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主观评价较乐观,56.8%认为身体状况良好,但有47.3%从来没有进行过身体全面检查,其中少数民族高于汉族14.4%,文化程度成为影响山区留守妇女全身体检和妇科体检的主要因素(P0.001)。大多数留守妇女认为生活有压力(68.3%),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χ2=17.817,P0.001),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孤独(87.0%),26~35岁年龄段和6~15年婚龄的留守妇女孤独感最为严重。结论:山区留守妇女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文化程度、民族、年龄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建立山区留守妇女的电子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和妇科检查、增加服务项目和改善服务态度,加大妇女健康知识的宣传,应成为改善山区留守妇女健康状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生长发育及心理孤独感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按照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将被调查者分为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平衡性检验显示两组样本系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匹配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核匹配法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年龄别身高(HAZ)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200(P <0.05),对其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978(P> 0.05)。经半径匹配法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呈负面影响,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应通过完善入学政策、增加留守儿童营养膳食及卫生服务投入、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完善学校教育等措施缓解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Driven by theory and extant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s within the family,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examined marital quality and parents’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as determinants of coparenting in a sample of 57 couples with young children. Specifically, mothers’ and fathers’ expressiveness was examined as moderator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coparenting behavior. Though negative expressiveness did not emerge 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coparenting when considered in conjunction with marital quality, parents’ positive expressiveness made unique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s to coparenting. Thus, it appears that positive expressiveness, especially fathers’, may be beneficial to family functioning. Positively expressive husbands protected couples from negative coparenting interactions in the face of less supportive marriages. Couples in distressed marriages may benefit from work with practitioners and family life educators who consider the role that the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s plays in the context of coparenting.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淮安市楚州区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卜永生  陈瑾  苏明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137-1139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状况,探索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方式,增进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2007年8月,在淮安市楚州区抽取部分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2 066人,认为有心理压力的1 649人,占79.82%。有心理压力的所占比例,20~29岁的为56.06%,30~39岁的为85.61%,40~50岁的为81.19%(P<0.01);文化程度高中(中专)的为30.38%,初中的为77.76%,小学、文盲为86.31%(P<0.01);有宗教信仰的为75.45%,无宗教信仰的为80.20%(P>0.05);生育1个孩子的为80.11%,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为97.01%,未生育过的为17.86%(P<0.01)。有心理压力的1 649人中,心理压力来源于家庭压力的占70.41%,来源于情感困惑的占58.64%,来源于社会压力的占43.36%,来源于情感焦虑的占28.44%;希望舒散心理压力的方式是走亲访友、亲人团聚的占51.43%,与邻居聊天使心情暂时放松的占26.80%;认为最有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方式是向亲朋倾诉的占54.52%,户外活动的占24.01%,听健康知识讲座的占12.19%。[结论]农村留守妇女多数存在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压力,希望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以舒散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已婚者婚后的婚姻态度与儿童时期被忽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了河北省唐山市和邯郸市已婚者共300人,使用婚姻态度量表和儿童被忽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男性已婚者的婚姻态度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女性已婚者;不同文化程度的已婚者婚姻态度总分及其家庭关系态度、婚姻控制态度因子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婚姻态度总分与儿童被忽视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存在负相关;婚姻心理准备态度分与儿童被忽视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存在负相关;婚姻控制态度与儿童被忽视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存在负相关。儿童被忽视的躯体忽视和交流忽视因子对婚姻态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儿童被忽视总分对婚姻心理准备态度和婚姻控制态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儿童被忽视对婚姻态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已婚夫妇对生殖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制定相应的提高方法。方法:设计生殖知识问卷表,在生殖保健知识培训班前后给已婚夫妇发放问卷调查表。结果:学习班前已孕夫妇的孕期保健、产褥期知识多于未孕夫妇(P<0.01,P<0.05);学习后生殖保健知识明显增多(P<0.01)。结论:已婚夫妇的生殖保健知识较少,学习培训后可快速提高生殖保健知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抽取池州市农村939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和生命质量(SF-36量表)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维度得分与年龄、性别、年收入、吸烟、饮酒、疾病状况、婚姻状况的关系。 结果 池州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平均生命质量得分为(67.51±16.83)分。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年收入是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这三个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无慢性病者、不吸烟者、不喝酒者生命质量评分较高,有慢性病者、>70岁者的八个维度评分均低于无慢性病者、≤70岁者,且这八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年龄(P=0.001)、性别(P=0.008)、年收入(P=0.001)、饮酒(P=0.002)、慢性病(P=0.003)、婚姻(P=0.004)。 结论 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一般,年龄、性别、年收入、饮酒、慢性病、婚姻是影响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济宁市已婚育龄妇女生命质量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WHOQOL-100量表对已婚育龄妇女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体而言,已婚育龄妇女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好于普通人群。在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及个人信仰3个领域评价较高;而在生理、心理和独立性3个领域低于普通人群。多因素分析表明:自我评分、文化水平、与配偶的关系和家庭摩擦,对生命质量影响显著。[结论]已婚育龄妇女生命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配偶、家庭应注意在生理、心理、独立性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初次非意愿性妊娠妇女避孕知识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非意愿性初次妊娠妇女避孕知识的调查,了解年轻妇女对于生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途径。方法:对就诊于北京东四妇产医院的初次妊娠要求流产者进行问卷调查,共595名,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已婚者好于未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3,P<0·01),已婚参与婚检者与未婚检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P<0·05)。避孕知识获得途径,未婚和已婚但未婚检者以媒体(48·0%,51·3%)、朋友(46·1%,31·9%)为主要获得途径,已婚参与婚检者以专业机构(100%)、媒体(40·9%)和朋友(36·4%)途径较多。结论:避孕生育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媒体和朋友是避孕知识获得主要途径,婚前检查是进行避孕知识宣教的重要途径,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对身体暴力的应对情况和需求。方法:2010年4~5月在上海市某中心城区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961人进行问卷调查,对遭受丈夫身体暴力的103名妇女进行分析。结果:遭受过轻度身体暴力和重度身体暴力的比例分别为66.6%和33.4%。41.9%的受暴对象在遭受身体暴力时没有对丈夫进行过任何反击,59.1%的受暴对象没有将自己遭受暴力的情况告诉过任何人,受暴妇女主动告知及希望获得帮助的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朋友,仅少数对象主动报警和(或)诉诸妇联/居委会等相关机构希望获得帮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是她们不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最主要原因。结论:遭受丈夫身体暴力的妇女进行反击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宣传,改变她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