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调查德阳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并分析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9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德阳市下辖区县5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17名调查对象中,74.9%的养老方式意愿是家庭养老,13.7%是机构养老,11.4%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中,选择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个数、医疗保险类型、月收入、慢性疾病个数、面临养老困难个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均有影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个数越少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结论传统家庭养老目前依旧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意愿,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提升;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依次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努力建设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健康中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对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抽取的2个社区共724名≥60岁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山市724名社区老年人中,228人(31.5%)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496名非居家养老老年人中,218人(44.0%)选择自我养老,193人(38.9%)选择子女养老,85人(17.1%)选择机构养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全部在身边、患≥2种慢性病、有抑郁状态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月收入≥3 800元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非居家养老。结论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患慢性病数量、月平均收入、子女在身边情况、是否抑郁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空巢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城乡社区6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采用χ2检验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1 176位老年人中,选择家庭自我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73.5%、11.9%、14.6%;居住在城市、有离退休待遇、配偶健在的倾向于选择家庭自我养老;高学历、独居、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对子女尽孝评价较低的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结论 空巢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还是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应保护和提高空巢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同时根据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加强养老机构的分类服务建设,积极寻找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方法于2015年1~12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市宝安区松岗街道1 000例≥60岁老年人进行养老现况及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434例(44.97%),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涵义知晓率仅为74例(26.11%)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是生活照顾问题370例(38.34%),最希望得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定期常规健康检查386(40.0%),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54例(15.96%),有和子女完全分居意愿的69例(7.15%),最希望从子女处得到的支持为情感支持424(43.94%),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障现状的满意度63.94%;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保障情况为影响社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社区老年人养老在经济上不是主要问题,社区老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但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足,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独居老人、高龄体弱老人的养老需求;老人对于养老医疗需求是主要的,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优化配置养老资源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厦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问卷城区652份、农村622份。城、乡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暂未考虑比例分别为67.5%、18.6%、12.7%、1.2%和71.1%、23.1%、4.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城乡老年人在文化程度、患慢性病、子女是否提供养老费、退休金以及距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等方面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家庭养老为参照,城乡,年龄大于80岁者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3.84(1.845~7.99)和3.64(1.07~12.47)),距最近医疗单位较远者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1.73(1.04~2.86)和2.12(1.31~3.42))。但城区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退休金较多和子女有提供养老费者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而农村在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结论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均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区老年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除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外,应针对城乡差异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家庭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为促进居家养老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居家养老意愿现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仅有296老年人(13.87%)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见面频率和子女孝顺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选择的重要因素,见面频率较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见面频率较少的老年人的0.041倍;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子女孝顺的老年人的2.113倍。此外,年龄、教育、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和健康自评等因素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有影响。70~79岁和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60~69岁老年人的0.509和0.345倍,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是没有社会保障老年人的1.278倍。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应该更关注那些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情感联系不紧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的老年人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老年人养老质量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济南市与烟台市的1 752名老年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和多重响应分析。结果 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最多(85.0%),社区养老次之(9.5%),机构养老最少(5.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子女数、受教育程度等8项因素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是居家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是社区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自理能力是机构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不同的养老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需根据不同养老方式采取不同措施,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选择意愿,分析影响其选择意愿的因素,为制定山东省机构养老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8月,随机抽取山东省14个城市中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完成有效问卷868份,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68名老年人中,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36.6%,其中81.6%的人倾向于公办机构养老;经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慢性病严重程度、居住状况和退休前职业是城市老年人机构养老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山东省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有较高的选择意愿,尤其是年龄较大、有较严重慢性病、文化程度不高、子女数量少和独居、退休前职业为私营企业主的老年人群,需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来解决对此有较高选择意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乡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山东省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山东省济南、泰安、临沂、菏泽、聊城、德州、枣庄7个地市抽取的2 932名≥60岁城乡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山东省2 932名城乡老年人中,家庭养老者占98.0%,机构养老者占2.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1~3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愿意采用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养老,与无子女的老年人相比,有1个子女的老年人更愿意采用机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与无住房老年人相比,有住房的老年人更愿意采用机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结论家庭养老是山东省城乡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住房情况、子女数和现患慢性病种数是山东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连市贫困家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大连市内4区贫困家庭中540名≥60岁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4人(42.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298人(57.10%)的老年人选择非居家养老,患有慢性病400人(76.60%),未患有慢性病122人(23.40%)。其中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居住模式、家庭月收入、自评健康状况、目前所接受的照料方式、家庭氛围和谐满意度的贫困家庭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5.09、8.11、7.36、7.13、5.9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2.05)、非独居(OR=1.80)、家庭月收入较低(OR=0.47)、自评健康方面越好(OR=0.62)、家庭氛围和谐的满意程度较高(OR=0.56)的贫困家庭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结论居家养老已不是大连市贫困家庭老年人养老意愿的主要选择,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政府应加大社会化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分配养老资源,满足贫困家庭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探究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 利用2016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中老年人口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XC小五号.EPS;P〗检验,多因素分析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调查的2545名老年人口中,患病率75.44%,主要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患病率为64.24%,就诊率为45.83%。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广东地区、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未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高。结论 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低,其中城乡类型、不同地区、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是否患有多种慢性病是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和孤独量表对212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现况调查,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抑郁、孤独的相关性。结果经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参加体育活动频率、慢性病数目、自我健康状况评价、1年内是否住院过,部分因子与有无配偶、有无子女、居住状况、脉压、腰臀比有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社区空巢老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呈正相关;社区空巢老人其抑郁分值、孤独分值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影响社区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众多,社会及家庭应予以关注,尤其是高龄、患慢性病、无配偶、无子女、经济收入差、缺乏社会支持的空巢老人,共同为老年人营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张雪  李伟  陈瑜 《现代预防医学》2022,(9):1636-1641
目的 探析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CHARLS 2018年数据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样本7 365例,基于Andersen模型构建框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98.32%老年人选择家庭长期照护,0.38%选择养老院长期照护,1.24%选择其他照护方式。其中,在倾向特征层次上,离异(OR=10.95; 95%CI:0.272~0.971)和分居(OR=10.29; 95%CI:1.114~4.396)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院和其他长期照护方式; 80岁及以上(OR=0.18; 95%CI:0.038~0.851)、女性(OR=0.35; 95%CI:0.161~0.778)、居住地为城乡结合部(OR=0.13; 95%CI:2.014~4.262)和农村(OR=0.15; 95%CI: 0.072~0.332)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长期照护方式。使能资源层次上,有退休工资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院(OR=8.57; 95%CI:1.722~2.751)和其他(OR=4.13; 95%CI:2.047~3.519)长期照护方式; 有2个子女(OR=0.89; 95%CI:2.314~3.613)和与子女每周联系一次以上(OR=0.10; 95%CI:0.156~0.679)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长期照护方式。需求层次上,日常生活活动参与3项以上(OR=18.38; 95%CI:1.217~2.775)、有慢性病(OR=4.69; 95%CI:1.753~4.291)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院和医院长期照护方式。结论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以家庭照护为主,养老院和医院照护为辅,老年人自主选择上存在很大局限性,老年人的非家庭照护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描述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提出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人基本情况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 26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筛选出心理问题阳性者513例(40.6%),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除婚姻状况和城乡外,其他人口学特征、躯体健康指标及经济均会影响他们的SCL-90得分。积极应对与SCL-90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120(P<0.001),消极应对与SCL-90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01)。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问题突出,影响因素复杂,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李红丽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33-3738
目的 综合分析我国居家老人对社区保健知识、精神蔚籍和上门看病送药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CLHLS2017—2018调查数据,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我国居家老人对社区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居家老人社区三类健康服务(保健知识:χ2 = 935.263,P<0.001;精神蔚籍:χ2 = 406.578,P<0.001;上门看病送药:χ2 = 325.448,P<0.001)的需求与供给差异显著;除居住地、退休前职业、地区和抑郁程度是影响居家老人对三类健康服务需求的共同因素之外,两周患病(否:OR = 1.282,95%CI:1.072~1.534,P = 0.007)、每年体检(是:OR = 1.19,95%CI:1.021~1.387,P = 0.026)以及高血压诊断(否:OR = 1.224,95%CI:1.045~1.433,P = 0.012)等也影响居家老人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居住方式(独居:OR = 1.321,95%CI:1.094~1.594,P = 0.004)也影响居家老人对精神蔚籍的需求,年龄(70~79岁:OR = 0.792,95%CI:0.649~0.966,P = 0.022)和每年体检(是:OR = 0.821,95%CI:0.716~0.941,P = 0.005)也影响居家老人对上门看病送药的需求。结论 建议社区卫生机构全方位开展对健康居家老人的保健知识宣传;重视对独居和抑郁居家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权衡自身资源和居家老人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为优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有序多分类logistic、二分类Logistic回归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自我健康评价较差(P0.001),城镇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优于农村老年人(P0.01),子女和配偶支持水平、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西部地区、患慢性病以及未参保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低于中东部、未患慢性病以及参保老年人(P0.01);农村地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卫生支出占比较城镇地区和未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高(P0.01),患慢性病、和配偶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卫生支出占比较未患慢性病以及分居、离异、丧偶或未婚的老年人高(P0.01)。结论:我国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率较低,疾病经济负担仍然较大,支付意愿不够强烈,应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尊严问题,探索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新模式,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孤独与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UCLA孤独量表,对694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孤独平均分为(38.37±8.24)分,睡眠质量总平均分为(6.64±4.67)分,孤独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呈正相关;睡眠质量受性别、年龄、婚姻、居住情况、生活水平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因素影响。结论农村老年人总的睡眠质量较差,且受孤独心理影响较为突出。因此,不仅需要给予老年人在物质上的关心,同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上的关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失能情况并分析失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为基础,利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失能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失能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选取样本6 182例,其中失能老年人1 517例,失能率为24.5%,轻、中、重度和完全失能比例分别为21.2%、2.1%、0.7%、0.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自评健康、担心记忆力、慢性病数量、生活事件、社会交往、认知能力、老化态度、抑郁情况、社区活动场所配备和参加社区活动与老年人失能密切相关。结论 中国老年人失能率较高,家庭、社会、机构、政府等应有效整合预防老年人失能的发生,同时关注失能老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政府制定促进健康老龄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广州两地接受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欧洲5维健康量表(EQ-5D量表)计算其健康效用值,单因素分析使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Tobit回归模型。结果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699。在5个维度中,存在困难比例依次为日常活动能力(56.8%)、行动能力(55.0%)、自我照顾能力(50.8%)、疼痛/不适(42.0%)、焦虑/抑郁(24.7%)。Tobi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月收入1 001~5 000元、未患有慢性病、每日睡眠时间6~8 h是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东部地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差,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