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并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小肠浆膜下3例,5例均为恶性。CT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及分叶状肿块,大部分有囊变、坏死,合并肝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肠梗阻。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CT影像特征,螺旋CT检查对其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有助于明确肝脏和腹膜后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3 5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3 5例中 ,食管间质瘤 1例 ,胃间质瘤 2 4例 ,肠道间质瘤 10例。GISTs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 :胃肠道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或腔内外突出 ,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 ,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 ,周边强化。 3 5例GISTs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m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2 8例 ,肿块直径大于 5mm ,边界多不清楚 ,17例肿块内有坏死 ,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 ,对GISTs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发生于小肠的7例中4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1例中恶性肿瘤8例,交界性2例,良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直径4~16cm,直径<5cm者1例,≥5cm者7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保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1-249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CT扫描表现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但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胃17例,小肠7例,结肠2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者8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8例,肿块内有钙化者5例,边缘清晰者19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0~6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其中良性5例,恶性21例。免疫组化26例均显示CD34阳性。依据肿瘤的肉眼病理结构差别,将其CT表现形式概分为实体型、小灶坏死型、大灶坏死囊变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预测良恶性和估计预后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50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胃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诊断与胃镜诊断的准确率以及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理分型的符合率、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15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确诊恶性20例,良性130例;64排螺旋CT检出恶性20例,良性130例,误诊1例,漏诊1例;胃镜检出恶性40例,良性110例,误诊30例,漏诊10例。64排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胃镜检查,误诊率、漏诊率显著低于胃镜检查(P <0.01);64排螺旋CT诊断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P <0.01);恶性、良性影像学病灶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边缘、强化、密度方面差异显著(P <0.01)。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数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27例GIST中胃13例,小肠10例,直肠1例,后腹膜2例,肠系膜1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随访14例,6例复发,5例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对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位和定性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发病部位:胃1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肿瘤直径1.6~16.50cm。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18例为潜在恶性或恶性。结论64层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X线钡剂造影:8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见"桥式皱襞",10例表现充盈缺损,2例显示外压性改变,4例见"牛眼征"改变。CT平扫:腔内外肿块密度均匀8例,液平3例,钙化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显示强化,12例呈不均匀强化或周边强化。结论:影像检学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明确定位27例(84.4%);肿瘤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21例(65.6%),不规则或分叶状11例(34.4%);CT平扫肿块主体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7例(21.9%),不均匀25例(78.1%);病灶中心有坏死、囊变出血19例(59.4%),点状钙化3例(9.4%)。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一,实质部分均匀强化7例(21.9%),不均匀强化25例(78.1%)。结论:CT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cm,16例肿瘤直径≥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点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X线钡剂造影:8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见"桥式皱襞",10例表现充盈缺损,2例显示外压性改变,4例见"牛眼征"改变.CT平扫:腔内外肿块密度均匀8例,液平3例,钙化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显示强化.12例呈不均匀强化或周边强化.结论:影像检学查有助于胃肠道阃质瘤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于2013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将该阶段内我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危险度将其分为低度危险组、中高度危险组,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CT影像表现,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对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进行明确。结果: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灶密度、有无坏死囊变、肿瘤形态、边界等CT影像表现比较,P0.05;经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肿瘤大小、病灶密度、有无坏死囊变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危险度呈高度正相关,肿瘤形态、边界与病理危险度呈中度正相关,强化度与病理危险度呈低度负相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可对其病理危险度予以反映,手术前可根据其CT影像表现对其肿瘤侵袭性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MSCT的表现,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例的CT表现。结果胃间质瘤平扫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良性较小,均匀强化,恶性肿块较大,部分有囊变坏死,有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1例误诊为胰腺囊腺瘤。结论 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确诊还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