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原则和策略。[方法]45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经内镜病理活检均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其中1例行腹腔镜探查,2例扩肛肿瘤局部切除,1例扩肛局部切除后补充行Miles术,2例行姑息性肿瘤手术,余39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并将手术标本与术前病理作比较。[结果]术后病理活检示45例中有3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证实为腺癌,其中1例伴有肝转移,24例有淋巴结转移,17例无淋巴结转移。[结论]术前病理活检确诊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与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一致性较差,对于这类患者应予积极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疗效。方法对50例内镜下有明确病灶,表现为浅表病变,活检病理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ESD切除病灶,对比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内镜随访。结果 34例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浅层癌2例。16例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层癌7例。结论 ESD治疗内镜下有明确病灶的上皮内瘤变可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的异同.方法 选取近4年间147例内镜活检诊断为胃、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内镜下切除(EMR或ESD)患者的资料,对切除前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活检病理均诊断胃、食管上皮内瘤变,其中胃41例,食管106例;内镜术后97例(66%)维持上皮内瘤变诊断,50例(34%)诊断为癌,且有11例已经侵犯到黏膜下层.病理分型腺癌34例,鳞癌16例,其中低-中分化癌22例(44%).结论 内镜活检诊断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超过三分之一已经癌变,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5例术前活检明确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术前活检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3.8% (183/195),完全一致率为50.8% (99/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49.4%(42/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38.0%(30/79),早癌完全一致率为87.1% (27/31),早癌诊断一致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一致率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6例(33.8%,66/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加重,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6例(42.4%,36/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0例(38.0%,30/79);有18例(9.2%,18/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减轻,其中高别上皮内瘤变有14例(17.7%,14/79),早癌有4例(12.9%,4/31);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组织12例(6.2%,12/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7例(8.2%,7/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5例(6.3%,5/79).结论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但术前活检病理对ESD切除胃黏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合理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初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等,随访观察3-36 mo.结果:3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17例为结直肠癌.21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前后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76).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内镜形态特点、症状严重、绒毛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A或CA19-9增高等.结论:使用WHO新的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特别是对于内镜下单纯活检病例.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和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标本的差异。[方法]5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确诊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ESD;4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2例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SD术后病理:炎症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早癌8例,浸润癌2例,巴雷特食管1例。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SD前的钳夹活检,有28处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49.09%(9/2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53.84%(14/26),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45.00%(6/14),早癌诊断正确率80.00%(4/5)。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低估率为67.56%(25/37)。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怀疑食管早癌的患者,应该积极微创手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我国胃镜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的98例患者,包括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13例早期胃癌(EGC)。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活检病理与内镜下切除病理差异率、临床特征和差异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活检病理为LGIN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后有12例病理结果较活检病理进展,其中7例HGIN(差异率35.0%,7/20),5例EGC(25.0%,5/20)。活检病理诊断HGIN的65例患者,内镜切除后38例诊断为EGC(58.5%,38/65),4例诊断为LGIN(6.2%,4/65)。13例活检诊断为EGC者切除后病理维持原诊断。活检病理和内镜切除病理诊断的总体差异率为55.1%(54/98)。病变直径>2 cm,病变表面充血是活检和内镜切除病理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 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欠佳,内镜下切除不仅是治疗胃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手段,也是明确组织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转归及其进展的相关因素,指导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方法]收集经首次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4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35例获得内镜及活检病理随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粗糙糜烂型最为多见,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合并萎缩、肠化、胃溃疡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335例随访患者中,25例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发生癌变。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胃溃疡与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进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胃溃疡密切相关,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活检,必要时早期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老年患者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异同。方法选取92例老年患者,经术前活检明确诊断腺瘤并伴有上皮内瘤变或癌变的侧向发育型肿瘤,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切除前后的病理结果及病变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率为59.8%(55/92),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有30例术后病理较活检病理程度加重,术后病理证实10例发生癌变;有7例术后病理较活检病理程度减轻,术后病理证实4例为非肿瘤性病变。此外,术后病理加重组与病理相同组比较,病变直径≥30 mm、大体分型、腺管开口类型3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活检结果不能完全代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性质,需结合病变直径、大体分型、腺管开口类型三个病变特征进行准确活检,提高术前诊断率,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术后病理升级 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371例患者资料,病变均行内镜切除,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371例患者中,173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L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13例(65.3%),升级为HGIN者46例(26.6%),升级为癌者10例(5.8%),总升级率32.4%(56/173)。H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07例(54.0%),升级为癌者78例(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大于2 cm(P=0.008)、病变部位在近端胃(P=0.011)、黏膜表面发红(P=0.000)、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P=0.003)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有一定的漏诊率,对于病变直径大于2 cm、病变部位在近端胃、黏膜表面发红、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的病灶应采取积极措施,采取诊断性内镜切除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41例有食管病变、并需进一步确诊的患者,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进行检查,根据食管鳞状细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鳞癌的特征对病灶作出诊断,并在相应部位取活检.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1例患者的60个病变部位经扫描得到7281张共聚焦图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5.0%、88.6%和85.0%.对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鳞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5.7%、92.3%、90.0%和88.9%、96.1%、95.0%.结论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能有效诊断食管肿瘤性病变,尤其是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鳞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于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一般情况、内镜下息肉性状、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中,发现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的共91例。其中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例,两组性别、年龄、便血、吸烟史、息肉数、息肉大小及pit pattern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内镜行EMR或ESD治疗后随访48周,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4例复发,其中13例为经EMR治疗患者,1例为ESD治疗患者;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0例复发,均为EMR治疗。结论男性、年龄45岁、吸烟、有家族史、多发息肉及pit patternⅢ_L及Ⅳ型是结肠癌的高发因素。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ESD方法治疗,其复发率均小于EMR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行ESD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内镜发现病灶,卢戈氏液(Lugol’s solution)染色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边界、范围和深度,无禁忌证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条件下行ESD。术后1、3、6个月内镜复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6例患者22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成功率91.67%(22/24)。术后病理示6例12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前诊断相符,3例原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共3处,其中2处为黏膜内癌,1处为原位癌。术前3例共3处黏膜内癌,2例共2处原位癌ESD术后病理与术前相符。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术中出血及操作时间过长未能成功实施ESD。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其优势为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术前结直肠黏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浸润深度判定的准确性。[方法]选取86例结直肠黏膜活检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初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根据EUS术前分期的结果指导行黏膜下剥离(ESD)或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病理结果,比较EUS对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结果]86例患者术前EUS示4例为单纯HGIN,20例考虑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有17例行ESD,7例选择行外科手术,21例EUS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62例EUS诊断为进展期结直肠癌,对其行外科手术治疗,59例EUS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EUS的对HGIN的诊断特异度、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一致率分别为87.50%、95.16%、87.59%、82.66%、93.02%。对扁平的病变EUS诊断准确率为95.92%。[结论]结直肠HGIN术前的EUS检查,对病变浸润深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35例患者资料,按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是否有显著差异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中33例(14.0%)发生病理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隆起型病变、病变表面不发红、病变不伴糜烂或溃疡、组织学类型为弥散型及活检块数与病理差异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活检块数少(OR=0.574,95%CI:0.363~0.908,P=0.018)是发生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不符的情况临床上较多见,多块活检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降低病理不符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常规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患者病灶行再次检查,从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82例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为HGIEN者,男性61例,女性21例,其中38例行普通胃镜检查,44例除普通胃镜检查外还接受了CLE检查.对比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符合指征者行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82例患者中经复查证实,良性溃疡或炎性反应8例(24.4%),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14.6%),HGIEN 10例(12.2%),浸润性胃癌52例(63.4%).浸润性胃癌患者中分化型癌36例,未分化型癌16例.CLE诊断为浸润性胃癌的21例中,17例(81.0%)与病理学诊断一致,CLE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参数κ值=0.7250.结论 从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黏膜HGIEN患者中鉴别浸润性胃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比较80例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与其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结果]80例中9例拒绝活检,45例发红黏膜在胃窦,13例在胃体,8例在胃角,3例在窦体交界,2例在胃底,未发红黏膜均取自同一患者发红黏膜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炎症61例,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炎症70例。[结论]胃镜下发红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率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30 mm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均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后标本全部行精确的病理学评价。结果 46例结直肠LST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38例,占82.6%,完全切除率93.5%(43/46),切除治愈率97.8%(45/4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3%,均经内镜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病理均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6例。全组患者随访3~96个月,仅2例复发,复发率4.3%,再次内镜处理获愈。结论 EPMR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切除方法和技巧,可以完全切除病变,减少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