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总结该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198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Siewert分型、病理分期及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 198例患者均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度为27.99%,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淋巴结逐站转移130例,占98.48%(130/132例),跳跃式淋巴结转移1.52%(2/132例),分别转移置胃左动脉及腹腔干周围和隆凸下区.Ⅰ、Ⅱ型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隆凸下淋巴结(6.25%、3.33%)、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 25.00%、14.67%)、贲门右淋巴结(47.92%、52.00%)、贲门左淋巴结(31.25%、36.67%)、胃小弯淋巴结(43.75%、43.33%)、胃大弯淋巴结(27.08%、22.00%)、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27.08%、30.00%).T1 +T2期者淋巴结转移率40.43%,T3+T4期者淋巴结转移率74.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ewert Ⅰ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7.08%)显著高于SiewertⅡ型者(14.67%),两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明显的胸、腹双向转移的趋势,应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左胸切口能满足手术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的No.4d、5、6、12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行全胃切除的AEG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即No.4d、5、6、12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7例病人,其中48例(62.33%)合并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的为No.3、1、7组淋巴结,分别为43.42%、22.08%、22.08%。No.4d、5、6、1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6%、3.90%、1.30%、1.37%,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的转移率为9.09%。对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仅病理T分期与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显示,AEG病人胃下部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整体转移率为9.09%,pT4期为胃下部淋巴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其手术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198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119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和大小,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分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119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6537枚(30 ~ 157枚),平均(54.93±19.20)枚/例。119例中89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74.79%,Siewert Ⅰ、Ⅱ和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62%、71.11%和88.68%(x2=13.968,P<0.01)。Siewert Ⅰ型患者有No.1 ~4、No.19 ~ 20和No.110~112淋巴结转移,No.5 ~6和No.10 ~ 11淋巴结无转移;不同的是,SiewertⅡ型和Ⅲ型患者有No.5 ~6和No.10~11淋巴结转移,而No.111 ~ 112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明显规律,有助于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分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指导各型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8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iewert分型标准,Ⅰ型9例(3.9%),均采用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Ⅱ型121例(53.1%),其中经左胸入路12例,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人路48例.经腹入路61例;Ⅲ型98例(43%),其中经上腹、左胸两切口入路22例,经腹入路76例。分析各型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手术根治性的影响。结果228例AEG手术患者中有20例(8.8%)切缘阳性.其中Ⅱ型10例(8.3%),Ⅲ型10例(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手术入路。经腹组切缘阳性率为12.4%(17/137),经左胸组胃切缘阳性率16.7%(2/12),均高于经上腹、左胸两切口组的1.1%(1/88)(均P〈0.05)。159例患者(69.7%)发现有淋巴结转移:I型淋巴结转移率4/9.其中胸腔转移2例,上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Ⅱ型淋巴结转移率66.9%(81/121),其中胸腔转移32例(26.4%),腹腔转移81例(66.9%)。IU型淋巴结转移率70.4%(69/98)。其中胸腔转移15例(15.3%).腹腔转移69例(70.4%)。结论对于Ⅰ型AEG患者,由于其淋巴结转移规律符合食管下段癌,可选用经上腹、左胸两切口以方便清扫胸腔及腹腔淋巴结;对于Ⅱ型患者,由于其较高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应行上腹、左胸两切口以保证肿瘤切除范围及下段食管旁、膈上淋巴结清扫:对于Ⅲ型患者,经腹单一切口可因减少对呼吸功能影响而更具优势.但对于肿瘤病灶较大、外侵明显的病例,可加做开胸手术以保证手术根治性。 相似文献
5.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EG生长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特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是一种不同于食管癌、胃癌而相对独立的疾病。AEG在解剖上位于食管和胃连接部位,其淋巴结可向纵隔和腹部两个方向转移。目前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其淋巴结清扫范围亦未达成共识。笔者针对AEG淋巴结清扫的热点问题及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41/107)、34.5%(30/87)和36.8%(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行根治性切除的278例病历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有淋巴结转移者109例,转移率为39%,共查出淋巴结1680个,阳性280个,阳性率16.7%,所有病例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分别分析肿瘤长度、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肿瘤长度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而侵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相关资料及淋巴结转移规律。自患者首次入院开始随访,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死亡时间。无序资料分析采用,检验,有序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52例AEG患者中,行R。切除138例,R,、R2切除14例。总体R。切除率为90.79%(138/152)。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R。切除率分别为92.6%(63/68)和89.3%(75/84)。SiewertⅡ型AEG以第1、2、3、7、8a和110组淋巴结转移为主,其转移率分别为63.6%、56.4%、54.5%、47.3%、23.6%和23.6%;其次为第11、111和9组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分别为16.4%、16.4%和12.7%。SiewertⅡ型AEG以第1、2、3、7、8a、4sb、11、4sa、4d组淋巴结转移为主,其转移率分别为60.6%、57.7%、50.7%、46.5%、28.2%、26.8%、23.9%、19.7%、11.3%;其次为第9、10、5、6组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分别为19.7%、16.9%、14.1%和12.7%。SiewertⅡ型AEG患者第4sa、4sb、4d、5、6、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SiewertⅢ型AEG患者,而第110、111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Siewert111型AEG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2,4.271,8.317,2.801,6.143,7.327,7.491;8.014,5.386,P〈0.05)。14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5.39%(145/152)。选取其中137例行R。切除的患者进行生存评估,其中SiewertlI型AEG患者63例、SiewertⅢ型AEG患者74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2.4%和40.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9,P〈0.05)。SiewertⅡ型AEG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80.8%,有淋巴结转移者为3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85,P〈0.05)。SiewertⅢ型AEG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0%,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43,P〈0.05)。结论SiewertⅡ型AEG以第1、2、3、7、8a、110组淋巴结转移为主,其次为第11、111、9组淋巴结转移。SiewertⅡ型AEG以第1、2、3、7、8a、4sb、11、4sa、4d组淋巴结转移为丰.其次为第9、10、5、6鲳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T1、T2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T1、T2肺鳞及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清扫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54例T1、T2肺鳞癌及腺癌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内、叶间及纵阴淋巴结清扫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清除淋巴结1685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0%,N2淋巴结转移率为10.2%。T1、T2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1鳞癌无N2转移,N2转移在鳞癌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2XCR4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68例食管鳞癌组织、37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织CXCR4表达情况,生存率计算用寿命表法.结果 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织CXCR4阳性率分别为12%(8/68)、54%(37/68)、84%(31/37);食管鳞癌组织cx(2R4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有关(X2=5.40,8.26,6.61,P<0.05).食管鳞癌CXCR4阳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为32%(12/37),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58%(18/31)(X2=4.50,P<0.05).结论 CXCR4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与食管癌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对食管癌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PCR和PCR-RFLP方法分析了182例食管癌病人的上述基因多态,比较不同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病人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食管癌Ⅱb~Ⅳ期及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XRCC1Arg194Trp基因型及Arg399Gln基因型频率与0~Ⅱa期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虽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携带XRCC1194Arg/Trp杂合型和399Arg/Arg野生型基因型频率为32.3%,显著高于携带XRCC1194Arg/Arg基因型的20.0%(P=0.01).结论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中携带194变异型基因型和399野生型基因型的病人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病变进展较快,因此与食管癌TNM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型,两者对食管癌病人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颈部超声评价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提高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正确率的方法。 方法 4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 ,术前行双侧颈部超声检查 ,转移淋巴结判定标准包括淋巴结的大小 (长径≥ 1 0mm)和形态 (短径 /长径 >0 5)。 结果 术前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短径≥ 5mm) 1 6例 ,触诊可扪及 5例。其中根据超声检查结果 9例判定为转移淋巴结 (cM1 LN) ,触诊可扪及 4例。本组 5例无法行肿瘤根治性切除者行非手术治疗 ;37例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中 ,术后病理证实 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pM1 LN) ,其中 4例肿瘤侵犯食管外膜 (pT3)、2例术中发现肿瘤外侵 (pT4 ) ,并且均同时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其中 4例还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 ;1 1例pT1 、pT2 患者中无一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P =0 0 2 0 )。根据病理及临床治疗结果 ,超声判定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触诊 (40 / 4 2 ,95 %比34/ 4 2 ,81 % ,P =0 0 4 3) ,敏感性亦明显高于触诊 (82 %比 36 % ,P =0 0 81 )。全组病例中 ,有 5例 (5/ 39,1 3 % )因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而改变治疗方式。 结论 超声检查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明显高于体检触诊 ,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 相似文献
14.
462例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清扫范围的分析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3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和淋巴清扫范围。方法 对1990-1999年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的373例和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加盆腔侧方淋巴清扫术(简称侧方清扫术)的8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转移率为41.8%,患者年龄、癌灶浸润深度、大体分型、癌灶大小是影响淋巴转移率的重要因素(P<0.05)。89例侧方清扫术的盆腔侧方淋巴转移率为15.7%,其中85.7%位于癌灶同侧。有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浸润深度T3、T4者;癌灶>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60岁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较高。侧方清扫术组的盆腔复发率为5.6%,明显低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17.7%(P<0.05);侧方清扫术组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47.9%(P>0.05)。结论 应提高对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对怀疑或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灶侵犯浆膜或穿透肠壁、癌灶>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60岁者建议行侧方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食管癌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MMP-10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10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至2005年行根治性切除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1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33例(18.8%),其中髂内及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占51.5%,闭孔淋巴结转移占39.4%.年龄≤40岁、浸润型癌、T3-4期、上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64.1%,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1%、42.1%.癌灶大小、浸润深度、上方淋巴结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盆腔侧方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73.6%,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为2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分析(附326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称规律和胃癌根治术的淋巴清扫范围。方法 1990年~1999年行D2、D3、D3淋巴结廓清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汪术(D3加PAL)的胃癌患者326例,对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总的淋巴结转移率69.9%,早期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和77.4%。肿瘤浸润深度达T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主要局限于N1;达T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至N3、T4的KKHNFTJ 相似文献
19.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48例肺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3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见转移;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20.
T1a期肺腺癌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T1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6月217例表现为外周型小结节直径<2 cm的T1a肺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12例;年龄32 ~ 85岁,平均(61±11)岁.记录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症状、肿瘤大小、影像学表现、胸膜受侵、空气支气管征、癌胚抗原、手术方式、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部分患者曾行PET-CT者则记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表现为纯磨玻璃影的35例患者中,有11例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有24例为原位腺癌,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混合型磨玻璃影的89例患者中84例(94.4%)无淋巴结转移,只有5例(6.0%)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表现为实性结节的93例患者中共有28例(30.1%)发生淋巴结转移;三者间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1,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 cm(x2 =9.021,P<0.003)、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x2 =23.41,P<0.000)、癌胚抗原>5 μg/L(x2 =15.541,P<0.000)及SUVmax>5(x2=0.644,P<0.000)是影响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临床因素(OR=166.116,95% CI:18.161~25.19,P<0.001).结论 高分辨CT表现为纯毛玻璃影的患者一般没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 cm、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癌胚抗原>5 μg/L、SUVmax>5的肺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