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8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发现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原发癌有密切关系,前者细胞分化更差,生长方式更趋向于弥漫性生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转移癌的治疗,这样才有望提高疗效及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与侧区淋巴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资料.女36例,男14例.结果 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分为3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1(A组,n =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B组,n=1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C组,n=18),各组相应侧区淋巴结受累的风险分别为47.5%、81.8%、88.9% (P =0.012).单因素分析提示T3~4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 4.67,95% CI1 ~22),阳性预测值为86.2%.结论 T3~4或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2枚是PTC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可考虑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病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癌胃壁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变化对胃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的影响。方法:52例胃癌患者新鲜离体胃标本,分别于癌中央、癌旁、癌远侧端等3处取材,检测胃壁组织中SOD活性及MDA含量,并按照胃区域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胃癌病理类型而进行分组。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组(A组)与非转移组(B组)比较,癌中央组织中两组均表现为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癌旁、癌远侧端组织比较,两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胃非黏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组(C组)与非转移组(D组)比较,其结果与A,B组一致。胃黏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组(E组)与非转移组(F组)比较,在各部位SOD及MDA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非黏液性癌胃区域淋巴结癌转移与自由基代谢状况密切相关,胃壁中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将促进癌组织向胃区域淋巴结转移。而胃黏液性癌胃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自由基代谢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10.
袁雪芹  张静婷  李霞 《吉林医学》2023,(12):3361-3364
目的:探讨Claudin18.2在胃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22年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和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病理科医院胃腺癌患者组织标本和淋巴结转移样本共计110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audin18.2的水平,按照FAST研究的标准进行Claudin18.2的评分,探讨Claudin18.2在胃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进一步分析Claudin18.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35~75岁(中位年龄65岁),男和女患者分别为65例和45例。胃腺癌中Claudin18.2的中到强的阳性率为50%(55/110),淋巴结转移癌中观察到中到强Claudin18.2表达阳性率为44.5%(49/110),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部位及临床分期的患者Claudin18.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auren分型中肠型较弥漫型的Claudin18.2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腺癌患者中Cla...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胃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根治术后仍有部分复发和死亡的病例,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断完善是目前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对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意见不一,尤其是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分歧更大,故本文就有关淋巴结清扫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壁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52例胃癌,10例胃溃疡病患切除的新鲜胃标本,分别于癌/溃疡中央,癌/溃疡旁,癌/溃疡远侧端等三处取材,检测胃壁组织中SOD活性及MDA含量,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胃非粘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组(A组)与其非转移组(B组)SOD活性,MDA含量比较,癌中央组织差异无显性意义;而癌旁,癌远侧端组织比较差异具有极显性意义。与胃溃疡病E组比较,A、B组均表现为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高,A组更加显,结论:胃非粘液性癌胃壁组织中抗氧化能力增高抑制癌组织向胃区域淋巴结转移,采用抗转移基因治疗方法,提高胃壁组织SOD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将可能是今后胃癌化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进展期胃癌的部位、大小、浸润胃壁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以及浸润生长方式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癌肿部位、浸润深度、浸润生长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最密切,癌肿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缺乏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No.8p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组织类型、组织学分级、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肿瘤N分期、No.8a组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86例进展期胃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6例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T2和T3、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5%、88.6%。BorrmannⅠ、Ⅱ型为54%,BorrmannⅢ、Ⅳ型为91.8%。病灶直径小于5.0cm组为60.1%,≥5.0cm组为87.5%。各组淋巴结中以第3组转移率最高为52.2%,其他依次为第4、6、7、8、5组淋巴结。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多限于N1及N2;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大于或等于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小于5.0cm组。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5%(38/42)、78.4%(29/3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4%(5/17)(P〈0.01);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穿透浆膜层而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侵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7%(11/12)、77.8%(21/27)、89.7%(26/29),高于侵及肌层的50.0%(14/28)(19〈0.01或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体癌淋巴结单个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术中合理清除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行手术的46例胃体癌病例的单个转移淋巴结情况,分析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46例单个转移淋巴结病例中,N1转移35例(76.09%),N1以上11例(23.91%)。14例大弯侧癌中横向转移3例(21.43%);32例小弯侧癌中横向转移7例(21.88%)。结论:胃体癌单个转移淋巴结规律以“邻近性”为主,其次为“横向性”和“跳跃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LN)转移的规律,指导进展期胃癌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9—2012—09间在我院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158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LN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LN转移率分别为91.4%(64/70)、78.7%(48/61),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6%(8/27)(P〈0.01)。各组LN中以第3组LN转移率最高为51.6%,其他依次为第1、2、7、8、12、13组LN,而第14、15组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很少。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因素,掌握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规律,对进展期胃癌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