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欣 《现代保健》2013,(16):99-101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诊疗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检查:结节内有微小沙粒样钙化者62例(79.4%),结节内或周围有较丰富血流者62例(32.4%),边界欠清有尾足者56例(61.8%),形态呈“站立式”生长、回声不均匀者48例(85.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28例,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45例,甲状腺全切除1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高频彩超明显增加PTMC的早期检出率,PTMC不必全部行甲状腺全切术,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确诊3例,术中冰冻确诊48例,术后病理证实13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多数仍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被发现,应综合使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7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直径在0.2-0.9cm的白或灰黄色质实结节有60例,结节存在钙化现象的有4例,肉眼未见灰白小结节的有3例;镜检:甲状腺滤泡上皮出现分支状或者乳头状的增生,有呈单层排列的瘤细胞覆盖在表面,存在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核以排列拥挤、体积较大、卵圆形、可见核沟、清晰的小核仁为主要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CK19、Mesothelial Cell表达阳性率为100%;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10%以下的有51例;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40%左右的有16例;其中存在颈部淋巴结内转移的有12例.结论: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漏诊率很高,因此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左右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一般情况下不难,但微小乳头癌有时却容易被忽视。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指瘤体最大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1]。此类肿瘤不一定必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危害性疾病。即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仍缺乏高危险性因素,对病人的生命不足以构成绝对威胁。所以本综述对于如何区分此肿瘤组织学特性与生物学行为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予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经过病理证实为PTMC的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甲状腺彩超敏感率为85.7%,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活检阳性率66.9%,65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甲状腺全切除,30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全部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随访1~8年,仅1例复发。结论甲状腺彩超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术后内分泌治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本组46例患者中,3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大部单侧切除术,4例行双侧切除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经随访,1例同侧的气管部位出现局部复发症状,经再次手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较佳。其余患者疗效均较好,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本组46例患者中,3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大部单侧切除术,4例行双侧切除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经随访,1例同侧的气管部位出现局部复发症状,经再次手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较佳。其余患者疗效均较好,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情况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5个恶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134个结节)良性结节作对比。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见微小钙化,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显微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结节,可存在纤维假包膜,内部可见砂粒体,肿瘤细胞核乳头状癌特征,可排列成滤泡状或乳头状结构。根据边界特点和形态将超声声像图分为I型、II型、III型、IV型,115个恶性结节中I和II型为28.70%、III型为71.30%;134个良性结节中I和II型为88.81%、III型为1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可有效判断患者临床病理情况,为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的6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0.13~0.96 cm,全部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其中12例(18.5%)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病例.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发麻7例,声音嘶哑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3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内分泌抑制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微小癌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征象,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对最大直径≤1.0cm的甲状腺结节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PTMC的发生率与甲状腺结节单发或多发关系不大;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周边无声晕、低回声、回声不均匀、实性结节,内可见微小钙化,颈部淋巴结肿大,内部血流信号为主。结论:超声对PTMC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23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病率为5.6%(23/410),其中20例(87.0%)是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发现的,3例(13.0%)是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后,进一步复查甲状腺才发现的.结果 组织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女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1.56.免疫组化检查:全部病例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CK19阳性22例,占95.7%,上皮膜抗原(EMA)阳性15例,占65.2%,p63阳性16例,占69.6%,Ki-67阳性20例,占87.0%;p53阳性18例,占78.3%;cerbB-2阳性21例,占91.3%.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18年,平均(9.8±0.2)年,术后3个月发生对侧转移再次手术1例,其余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以单发癌结节为主,平均带瘤生存期最长,多数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或术后偶然发现,属低度恶性肿瘤,如第一次手术范围适当,则预后良好.若甲状腺微小癌为在术中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则行单侧腺叶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朴雪松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5023-502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对癌结节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PTMC患者的70个癌结节(其中2例有3个癌结节,3例有2个癌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后方衰减、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颈部淋巴结,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63例中,伴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5例,合并甲状腺瘤6例,单发癌22例,超声图像误诊率为17.14%(12/70),正确率82.86%(58/70)。结论:超声影像学在诊断PTMC方面有一定的难度,综合运用各项超声图像特点能有效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CT检查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腺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49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结节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节的形态、密度、边缘、钙化、囊性变以及动脉期强化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对于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141例临床资料,因21例患者资料不全,最终纳入本研究患者为120例,将其资料录入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李岗  潘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1):2766-2767,277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并对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分析其感染情况,并对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0例、15例次,感染率6.1%、例次感染率9.2%;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8例次,占53.3%;血糖异常、留置橡胶引流管、引流管天数≥3d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2.0%、7.4%、12.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血糖异常、留置橡胶引流管、引流天数较长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尽量缩短患者的引流天数,尽早发现和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家族性PTMC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8例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且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但病理证实为癌转移1例,均转移至同侧,均发生在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结论 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切片对提高PTMC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的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以避免二次手术.应根据PTMC的临床特征,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9.
冯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23-6024
目的提高诊断率,了解术中冰冻病理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接受治疗的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机械抽样将其中54例分为甲醛组,采取甲醛固定;44例分为混合组,采取混合液固定。结果本组98例患者,4例因冰冻制片不成功而延迟诊断。制片成功的94例冰冻病例组,错误诊断率为7.4%,以石蜡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石蜡病理组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显示,甲醛组误诊率(11.1%)比混合组误诊率(2.3%)显著高(P﹤0.05)。结论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时的指导有肯定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常见误诊原因有取材限制、病变复杂化及冰冻切片技术因素等,临床中应加强上述环节,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对左下颌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误诊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36岁.因左面部腮腺区无痛渐增性肿块11个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左面部腮腺区明显肿胀隆起,可扪及约鸡蛋大小的包块,皮肤无破溃,质软,边界欠清,有搏动感.左面部包块穿刺抽出可凝固血性液体.左面颈部增强CT考虑左下颌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左下颌血管瘤,遂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5 cm×4 cm×3 cm,包膜尚完整,切开有出血囊性变,内有少量胶冻状物,部分囊壁有疣状突起.病理报告: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实质回声均匀,未见确切占位.查T3、T4、TSH均正常;核素扫描示:双侧甲状腺腺内显像剂分布不规则,甲状腺吸131I功能低于正常.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服甲状腺素片,未行放化疗.本例随访4 a余,定期行颈部甲状腺B超、胸片、T3、T4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