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1例儿童孤独症综合疗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1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以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治疗为主体.感觉综合训练、音乐训练为辅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用儿童孤独症发展及行为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1例孤独症患儿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11例儿童孤独症综合疗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1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以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治疗为主体,感觉综合训练、音乐训练为辅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用儿童孤独症发展及行为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1例孤独症患儿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综合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儿童孤独症综合疗法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估方法。方法:对感觉统合训练、结构化训练、语言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游戏治疗等进行优化组合,对80名符合CCMD-3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综合治疗,6个月后再次应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对发展及行为量表中各能区提高月龄均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评价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存在不均衡性。结论:综合治疗手段为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并据此调整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合结构化教学(TEACCH)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5例孤独症患儿进行ABA结合TEACCH的康复教育训练。采用PEP-R评估量表比较训练前、后孤独症患儿的发展能力、异常行为、自理能力及社交表现得分。结果训练后,孤独症患儿在发展能力上总分进步,较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行为减少,适应性行为增多,自理能力增加及社交欲望提升。结论 ABA结合TEACCH的训练方式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提升患儿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整合社交技能训练、语言和言语训练、认知能力训练、行为矫正、精细运动和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患儿24例,应用综合疗法进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进行评测,以确定治疗效果,患儿每天训练3h,平均训练(3.75±2.68)月。结果训练之后,患儿CARS评分中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躯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和“活动水平”两项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ABC各项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治疗效果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6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前后做图片词汇测试,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训练前后用3种量表评定对比分析,其中3例儿童孤独症患儿效果显著。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辅助家庭综合干预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17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行为、语言、感觉统合药物及家庭训练,并在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儿童孤独症量表评定等。结果训练后3个月与训练后6个月的评估结果有很大差别。训练3个月后患儿在个人能力、语言、社交及行为等方面虽有些进步,但尚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训练6个月后,患儿各项评定结果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家庭综合干预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是有效的。而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疗效也增强。  相似文献   

8.
卢云  王艳娟  吴晓庆  陈娟  郑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53-5255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9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评估疗效。结果:经过9个月的结构化训练,48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48例患儿的语言、社交、感知、行为4方面得分及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患儿C-PEP评估各项目分值较训练前显著提高。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 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儿童孤独症在行为异常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1例儿童孤独症进行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两组,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增加听觉统合训练干预,对患儿行为异常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 综合干预对两组行为异常症状包括对某些信息敏感、玩耍方式奇特、厌恶学习、注意力涣散、回避眼光接触、缺乏模仿性动作等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玩耍方式奇特、缺乏模仿性动作、缺乏想象性游戏方面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训练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部分异常行为,并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疗效的影响, 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80例3~6岁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常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觉统合训练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儿均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估, 该量表中的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及自理均单独作为一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较治疗前均具有好转趋势。2)试验组患儿在听觉统合训练治疗1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及语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儿在进行听觉统合训练治疗3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语言及社会交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听觉统合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明显影响, 孤独症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注意加强听觉统合训练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综合训练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21例高功能孤独症患儿进行评估后,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用结构化教育模式并结合应用行为分析法,坚持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每天3 h,每周5 d,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训练12个月.训练前后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儿孤独症儿童量表平均总分由训练前的(77.14±29.57)分下降到(50.57±22.00)分(P<0.001),量表中语言、社交、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显著下降(P<0.001).患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结论]对高功能孤独症患儿进行综合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个人能力及动作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存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在专科收集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1.5~5.5岁之间)孤独症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取诊断评估后,按照患儿特征制定个别化的教育干预治疗计划,治疗中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及关系发展干预(RDI)相融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并强调家庭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干预中。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干预疗效评估。 结果 60例患儿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79.83±16.98)分下降到(46.82±6.95)分,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都明显下降,且<3岁干预组在语言、社交、行为上的分数下降较>3岁干预组更甚;SM由训练前的(7.43±1.16)分提高到(8.87±1.06)分,<3岁干预组提升优于>3岁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孤独症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3岁前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提高更为明显。 结论 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孤独症症状及改善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为今后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45例孤独症患儿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采取一对一和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EP)对患儿进行评价。结果45例孤独症患儿ABC总分由训练前的92.95分下降至55.14分(P0.01);CARS总分由训练前的37.12分下降至29.48分(P0.01),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68.00分下降至57.09分(P0.05),其中行为因子由训练前的21.77分下降至17.86分(P0.05),但在语言、社交、感知觉因子的分值训练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EP的发展分数由训练前的54.33分提高至84.38分(P0.01),7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的异常行为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但其语言、社交、沟通能力的提高尚需要长期、更高密集度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将60例低功能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和不予治疗,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临床行为及感知觉状况的改变。结果:①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ATEC总分值及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项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感觉统合失调总改善率为72.4%。②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触觉防御项分值、ATEC行为项分值在改善感统失调不同疗效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孤独症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治疗前ATEC社交项分值相关(P=0.012)。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有疗效;其疗效与治疗前触觉防御过分、社交障碍、行为异常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何荣  刘丹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7):2378-2379
目的: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还没有很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国内外的经验对孤独症儿童进行1~3年的强化训练以观察治疗效果。方法:依据我国现行的孤独症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患儿,制订出训练方案,疗程1~3年。训练前后依据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兴趣行为、智力水平4个大项目的分值均有明显提高,异常行为明显减少。结论:疗程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尤其是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例2~4岁孤独症患儿采用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疗效评估主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韦氏幼儿智力测验(WP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AIT疗效调查表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ABC分值,IQ分值、临床症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儿ABC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IQ分值变化不显著(P>0.05);在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睡眠、注意力、运动技能临床症状上有较大的改善;在目光对视、刻板重复、生活自理方面改变不大。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2~4岁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近期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而且起效范围广。各级医疗保健部门、家长、幼儿园应加强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及早发现患儿,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都得到了一定的治疗,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感知、社交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缓解儿童的孤独症状,促使患儿发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数字化视听整合系统与传统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7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进行传统行为训练,观察组在行为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视听觉统合训练,每天45 min,15 d为1疗程,间隔2个月后开始下一疗程;完成3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Development quotient DQ或intelligence quotient IQ分值以及发展状况、特征性症状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的CARS、ABC及DQ(IQ)分值、发展状态、特征性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在CARS、ABC及DQ(IQ)分值方面改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发展状态指标(语言常态、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特征性症状(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重复刻板动作等)两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基于数字化的视听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障碍、认知能力、社会交往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有一定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龄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为孤独症患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8例孤独症患儿按年龄分≤5岁组14例和5岁组14例,采用结构化教学、ABA应用行为分析、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社交故事、精细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训练、沙盘游戏治疗等综合干预训练法训练患儿3个月,随后应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5岁组患儿训练后感觉、交往及总分得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1),生活自理得分也显著降低(P0.05),而训练前、后躯体运动、语言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组训练后感觉得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而训练前、后交往、躯体运动、语言、自理及总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年龄越小综合干预训练效果越好,症状改善越明显。实现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医务人员及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