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 对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或标测电极机械损伤能明确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1)消融成功率83.3%(5/6),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一点消融后3种形态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2-48个月无复发。失败1例,是在成功消融室速的同时并发了完全性房室阻滞;(2)标测结果:心动过速时HV(H-QRS)间期是15-20ms。6例均在左心室间隔邻近希氏束或左束支部位滑动导管时终止心动过速,最早浦肯野电位较H波提前6-16ms、较QRS提前25-36ms。5例在窦性心律下消融,1例在心动过速时消融。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邻近希氏束的ILVT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标测导管易因机械性损伤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最早浦肯野电位并结合机械损伤能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是确定消融靶点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是避免发生完全房室阻滞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舒张期电位与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左后分支室速有效的消融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08-04-2010-01收治的2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导联QRS波为负向,电轴左偏,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可终止室速,心房快速刺激及心室程控刺激均可诱发出心动过速。于窦性心律时在左室后间隔标测到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电位),如消融后未出现舒张期电位则重新寻找靶点,直至该部位消融后出现舒张期电位。结果:28例患者于窦性心律时在靶点处消融后均出现舒张期电位,心房及心室刺激均未能诱发室速,且随访6个月后均无复发。结论:舒张期电位的出现提示左后分支室速折返环的阻断,如消融后出现该电位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12岁,因频发室性早博、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入院行射频消融术,体表心电图提示为右侧His束旁起源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右侧His束区域最早激动点提前QRS波约45 ms,单极图呈"QS"型,窦性心律下可记录到His电位,低功率消融出现交界性反应且消融无效.于左室流出道标测显示无冠窦激动最早,局部可记录到尖峰双电...  相似文献   

5.
答案: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分析:由体表心电图看(见图1),该宽QRS波心动过速符合右束支加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可能为左后分支性室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或经左侧旁道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图2显示在冠状窦近端电极起搏激动心房并诱发心动过速,关键点在于起搏时可以看到His束电位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临床疗效。方法 :5 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中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采用EPT小、中弯大头导管 (或Webstr小弯大头 ) ,在左室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 ,以P电位较QRS起点提前 2 0ms以上作为消融靶点。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采用Webster加硬导管在右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体表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或最接近处为消融靶点 ,成功标准为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结果 :5 1例患者消融成功 ,成功率 91.1%。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 30例靶点位于左室间隔中下部 ,2例近左室心尖 ,1例左室流出道 ,1例位于间隔高位。 31例消融成功 ,1例失败 ,2例因导管到达间隔处机械刺激终止室速而不能再诱发 ,于终止室速处作为靶点射频消融 ,1例于术后第 2天、另 1例半年后室速复发。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 ,16例位于流出道间隔侧 ,6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壁。 19例起搏标测到与心动过速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靶点 ,1例形态接近 ,消融获成功。 2例未能诱发室速 ,射频消融 1个月心动过速重新出现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首选治疗。电生理未诱发室速或机械刺激终止室速不宜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电磁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33±12)岁。心动过速周期(370±95)ms。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7FNavi-Star在相关心室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右心室流出道详细标测,根据激动图上最红色区域为较早激动部位,结合大头导管记录心室波最早、且起搏时体表12导联图形与心动过速一致处,作为消融靶点。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间隔部细标,标识较体表QRS波及His束电位提前的P电位处,作为靶点。温控60℃放电消融。以基础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反复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成功消融终点。结果12例均成功消融,其中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前中间隔部,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中间隔4例、中下间隔近心尖部1例。1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在左心室后中间隔处标测时,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标志此处作为靶点,放电消融成功。手术时间为(102±25)分钟,曝光时间为(11±7)分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Carto系统通过磁场标测定位,结合心内电图重建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电激动图,可有效快速寻找最早激动点或P电位处作为消融靶点,进行电解剖标测,并可在标测导管机械损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处标志,结合起搏标测,作消融参考点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方法和结果。方法 左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6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RVT)1例,15例ILVT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方法,1例因室速不能诱发的ILVT和1例IRVT采用起搏标测。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为87.5%,IL-VT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前(29.6±11.2)ms(20~55ms)。IRVT1例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报道 1例短QT综合征经导管消融多频率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经验,描述一种Purkinje网络共用多分支折返模型。患者男性, 22岁,阵发心悸、冷汗、黑矇 14年,有猝死家族史,体格、仪器及实验室生化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遂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心电图QT间期≤280ms,QTc间期随心率增快矛盾性延长,自发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短和多变,且自发多频率室速和室颤。窦性心律时左室后乳头肌与室间隔的相交处标测到心室波前、后的多个Purkinje电位。室速时以心室波前Purkinje电位为靶点, 30W、60℃温控消融,多个电位逐一传出阻滞,室速频率逐渐减慢后终止。消融 720s直至多电位消失,不再诱发室速和室颤。随访 23个月,无症状发生。以Purkinje网络共用多分支折返模型可解释该病例的发病机制。结论:短QT间期、QTc间期随心率增快矛盾性延长,增加室颤与心脏猝死的危险。经导管局灶消融可成功消除短QT综合征的多频率室速和室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对11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速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构建右心房、希氏束及主动脉根部电解剖模型,测量最早激动点与希氏束的距离,在房速最早激动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房速皆为局灶起源,右心房激动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均在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21.0±7.9)ms,距希氏束(6.9±3.4)mm。主动脉根部标测房速最早激动部位皆位于无冠窦内,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35.0±8.6)ms,距希氏束(7.3±4.6)mm;消融终止房速,巩固消融后重复术前诱发条件刺激不能诱发出房速。术中及术后无房室阻滞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房速无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消融安全性和成功率高,标测要点为右心房房速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时应常规于主动脉根部标测明确是否无冠窦激动最为领先。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问答     
按心电图回答问题:患者男,37岁,阵发心悸3年入院。心悸(图1)和窦律(图2)时心电图如下,请结合心电图作出相应分析和诊断。(邸业提供,答案在本刊第451页)心电图解答(问题在本刊第385页)心动过速时心电图:有时RP间期长,有时RP间期短,但心室率规则,这可以除外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QRS波形态和窦律时相同,可初步除外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但心动过速时QRS波形态和窦律时相同,因此不能除外His束旁的室速可能,因此本图诊断:房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不除外His束旁的室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HIS)束旁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的心电图特征及在CARTO3系统下的射频消融。方法 10例确诊为FAT患者,分析其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在CARTO3系统指引下,于右房行激动标测,标测到HIS束部位心房激动顺序最早时,于窦性心律下消融;若消融未成功则于无冠窦(NAS)内标测后寻找合适靶点消融。结果 10例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诱发和终止,心电图P波在V2~V6导联以负向为主,V1导联大多在等电位线附近;HIS束旁成功消融者,Ⅱ导联P波以负向为主,a VL导联P波在等电位线附近;NAS内消融成功者,Ⅱ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a VL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激动标测显示右房最早激动点位于HIS束附近,在HIS束附近最优靶点者6例,在NAS最优靶点者4例。10例均消融成功,1例复发,其他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V1、Ⅱ导联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对于FAT起源于HIS束旁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右房消融失败者,可考虑于NAS内标测及消融。  相似文献   

13.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最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最早记录点1.0~2.0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具有双向传导特性Mahaim结室纤维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患者女性,34岁,反复发作性心动过速病史7年。外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可被维拉帕米及普罗帕酮终止。入院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行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术。结果电牛理检查示窦性心律时AH=73ms、HV=42ms,QRS时限100ms。心动过速时QRS波形态与窦性心律时相似,伴有轻度电交替。心动过速在多数情况下室房呈分离状态,HV问期为42ms,与窦性节律时相同,有时室房呈1:1传导,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希氏束记录处。右心室心尖部以400ms周长刺激时室房呈分离状态。心房增频刺激时QRS波逐渐增宽,直至充分预激。在QRS波增宽过程中,HV逐渐缩短直至H波融合于QRS波之中,刺激信号至QRS波的间期逐渐延长,反映了递减传导的过程。继续缩短心房刺激周长后突然旁路传导受阻,经房室结下传并出现传导跳跃现象,继传导跳跃后心动过速被诱发。心动过速可被三磷酸腺苷(ATP)终止,终止后房室经旁路前传,其QRS波形态与充分预激时相似。在心房刺激保持充分预激的前提下,沿三尖瓣环标测,于左前斜位45。三尖瓣环4点钟处标测到最早V波,此处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单极记录呈Qs型,HA波与V波之间未见高频电位。于该点消融放电(60W×60℃),2S后旁路传导消失。放电过程中未出现交界性心律。消融结束后心房程序电刺激仍有房室传导跳跃现象。随访18个月,未再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本病例心动过速系Mahaim结室纤维所介导,该纤维具有双向传导功能,其上插入端位于房室结慢径区域,下插入端位于邻近房室沟的局部心室肌。心动过速时房室结-希氏-浦肯野系统为前传支,结室纤维作为逆传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射频消融左侧隐匿性房室旁路部分病例的靶点图中发现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本文旨在探讨该电位在隐匿性旁路消融靶点中出现的可能原因、隐匿性旁路隐匿性前传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6月经二尖瓣瓣下成功射频消融的46例左侧隐匿性旁路,以 200mm/s描记速度分析射频消融术前、术后窦性心律和术前成功靶点的心室起搏与心动过速时心内电图,尤其注意分析窦性心律时成功靶点心内电图在射频消融术前与术后的区别与特点,以及心室起搏、心动过速时靶点电图与窦性心律时靶点电图的区别,并测量术前常规心电图QRS波最早起点至成功靶点V波起点之间的距离(QV间期)。结果46例患者中有16例(3.78%)术前存在提前于常规心电图QRS波的局部低振幅慢电位;QV间期为-5~-58ms,平均(-14.94±-13.40)ms。所有16例患者的这些局部低振幅慢电位在心室起搏和心动过速时不能显露,并在射频消融术后全部消失。结论 左侧隐匿性旁路部分病例的瓣下消融靶点存在提前于体表QRS波的低振幅慢电位,推测该电位可能为隐匿性房室旁路隐匿性前传所致;存在局部慢电位的靶点提示为有效的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广泛应用 ,其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技术日臻成熟〔1〕。对于起源于希浦系统的IVT ,常规的方法是在心动过速下消融最提前P电位而获得成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一部分患者采用了术前确定最佳诱发条件 ,以心动过速下最早P电位靶点 ,然后终止心动过速 ,在窦性心律下消融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起源于希浦系统IVT患者共 2 3例 ,男 1 3例 ,女1 0例 ,年龄 1 9~ 61 ( 35± 1 2 )岁 ,其中 3例并发高血压 ,术前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心脏结构正常 ,心电图均呈右束支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窦 1 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 ,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 (HP)、左束支电位 (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 (PP) ,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 ,但顺序相反 ,PP领先 ,HP最后 ;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 ,都是远端电极 (PP以远 )的V波最早 ,近端电极 (HP)的V波最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 :1 0例中 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 ,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 90 % ( 9/1 0 )。第 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 ,消融成功 ,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 2 ,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 ,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 ,虽然V波最早 ,都是放电无效点。最后消融成功的点 ,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P。第 4例以后 ,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P后才放电 ,除 1例 2次放电成功外 ,都是 1次放电成功。 1 0例随访至今 3~ 1 8个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 :左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  相似文献   

19.
一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扩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基础,有明确的希-浦系统传导障碍,电生理检查可诱发两种室速:一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顺序为左束支-His束-心室;另一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动顺序为His束-左束支-心室。确诊为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通过消融右束支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