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665-666,669
[目的]探讨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校护理系大专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实施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总发生率为9.9%,其中男生43.2%,女生8.3%,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χ2=44.35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暴力后的处理方式(报警、告诉同学、闷在心里)和受暴后以暴制暴的心理反应是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9.248、4.417、3.051、4.082),性别(女)是保护因素(OR=0.284)。[结论]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种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唐山市某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该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发放问卷5300份,得到有效问卷3910份,应答率73.77%。3910人中最近一年内发生校园暴力者703人,发生率为17.98%。其中,男生发生率为29.60%,女生发生率为7.27%。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x^2=329.89,P=0.000)。(2)一年来男生受暴力发生率为28.00%,女生为7.27%。各受暴力类型中,威胁、勒索、情感虐待、躯体攻击、语言的性骚扰、躯体的性骚扰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8.03%、13.97%、10.77%、085%、0.48%;女生分别为3.64%、5.84%、1.38%、1.33%、1.13%。暴力来源主要为校内同学。(3)一年来男生施暴他人发生率为10.40%,女生为1.47%。施暴对象主要为校内同学。(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饮酒、经常上网是遭受暴力(OR值分别为1.48、2.96、1.66)和施暴他人(OR值分别为2.92、1.88、2.09)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某少数民族县小学生的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校园暴力及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某少数民族县9个行政村小学共657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云南省某少数民族县受访小学生共有233人曾经遭受过校园暴力(身体暴力或财物暴力),校园暴力发生率高达37.70%,其中196人曾遭受过身体暴力,发生率为31.72%;92人曾经遭受过财物暴力,发生率为14.8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生、汉族、曾目睹同学间打斗和曾被老师体罚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为2.630、2.416、1.250、1.906)。结论小学的校园暴力情况发生率较高,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高校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江西省高校校园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类院校1 4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暴力行为问卷进行大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近1 a内,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4.4%,受暴发生率为44.5%,施暴发生率为17.5%;身体暴力发生率为10.5%;心理暴力发生率为24.5%;财产暴力发生率为19.4%。男生、独生子女、自我认可度较低、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满意、主动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较高(P值均0.01);不同照顾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管教方式、学校情况、暴力媒介接触情况的大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男生、自我认可度低、情绪自控能力不满意、照顾人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结构不完整、经常观看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学生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自我认可度高、情绪自控能力好、照顾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较少接触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保护因素。结论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引起积极关注,采用合理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6.
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加强唐山地区校园暴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1414名唐山市中小学生2008年4月-2009年4月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施暴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1414名被调查者中,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OR值分别为5.131,3.425,1.967,1.646,1.376,1.499)。结论唐山市中小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复杂,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及由此产生的聚集性其他危险行为,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 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结果 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为38.7%(1 608人),本科院校学生受暴率为36.4%(931人),高职院校受暴率为42.2%(677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大学生,其他8种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尝试吸烟、尝试饮酒、动手打架、失眠、自杀相关行为、停止正常活动、离家/校出走都是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遭受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并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性.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或可降低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阮奎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7):1091-1094
了解钦州市壮族青少年肢体暴力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壮族青少年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有力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经济欠发达的钦州选取10所高中的2 842名壮族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肢体暴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钦州市壮族青少年肢体暴力发生率为10.10%.男生(16.80%)高于女生(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27,P<0.01);高一年级学生(12.40%)高于高二年级(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2,P<0.01).是否抽烟、喝酒、玩游戏、见过互殴打架、受到成年人肢体伤害、受到过校园欺凌、与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相处的学生肢体暴力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3.84,141.17,66.25,53.61,142.08,129.95,99.7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男生、抽烟、玩游戏、受到过成年人肢体伤害、见到过互殴打架、受到过校园欺凌以及曾经与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相处过的壮族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行为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39,4.29,4.79,2.16,1.82,1.39,2.34,2.18,P值均<0.05).存在1个危险因素行为者与未存在危险行为的青少年相比,发生肢体暴力的风险是其2.34倍,存在2,3和≥4个危险因素的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的风险是不存在危险行为青少年的4.71,10.24和27.35倍(P值均<0.05).结论 受到校内欺凌、喝酒、抽烟、城市等因素与壮族青少年发生肢体暴力行为呈正相关.应针对这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以减少肢体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了解江西省高中生发生肢体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部门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5所城市高中高一、高二学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婺源县1所农村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共抽取2 6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对肢体暴力行为进行多因素及危险因素累积效应分析.结果 高中生肢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0.13%,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6.48%,3.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高中生(OR=1.38)、男生(OR=4.18)、在家中见过互殴(OR=1.38)、受到成年人身体伤害(OR=1.78)、遭遇校园欺凌(OR=2.32)、吸烟(OR=4.77)、饮酒(OR=1.46)、玩电子游戏(OR=2.14)、曾与不良生活习惯者居住(OR=2.15)为发生肢体暴力的危险因素;年级为“高二”为发生肢体暴力的保护因素(OR=0.63,P<0.05).危险因素分别为2,3,≥4个者,与无危险因素相比,发生肢体暴力风险OR值分别为4.73,10.21,27.25(P值均<0.05).结论 吸烟、饮酒、学校为城市高中等因素易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重点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减少肢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恩施州6~24月龄婴幼儿喘息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喘息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724名婴幼儿,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母亲孕期状况、看护行为和喘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索婴幼儿喘息的影响因素。结果接受调查的婴幼儿中,男女分别为897人(52.0%)和827人(48.0%),平均月龄为(14.6±5.4)个月。喘息的发生率为1.97%,男女发生率分别为2.56%和1.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食物过敏史和母亲孕期有二手烟暴露是婴幼儿喘息的危险因素。结论恩施州6~24月龄婴幼儿中,食物过敏史及母亲孕期有二手烟暴露史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广州市某区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对其一年来发生校园暴力的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型的暴力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了1064名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40.7%,其中男生发生率为49.7%,女生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5,P=0.000);高中生暴力发生率低于初中生(x^2=25.25,P=0.000)。男生遭受总暴力、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1.6%、17.0%、6.0%,女生为26.3%、14.1%、9.7%、3.2%;男生施暴他人的各暴力发生率分别为26.7%、13.3%、17.0%、3.6%,女生分别为8.6%、4.6%、5.7%、1.7%。吸烟、逃学、游荡、曾受家庭暴力、零用钱少是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OR=6.15、2.52、2.05、1.88、1.31)。结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大学生约会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江苏省某高等医科学校1~3年级约800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近6个月内精神、躯体和性暴力等约会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01份.处于恋爱期433名学生近6个月内施暴经历阳性报告率为22.2%,其中男生21.3%,女生22.6%.受暴经历阳性报告率为40.0%,其中男生25.0%,女生46.8%.“冷漠/不理睬”是最为常见的约会暴力行为方式,占80.4%.发生原因最多的为“对方冷淡自己”,占24.1%,其次为“看法不同,争论互不相让”,占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城市生源、母亲文化程度高、童年被贬低经历、童年被用物品打、生活压力大、恋爱次数少是遭遇约会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程度高、爱好看小说、爱好看电影是遭遇约会暴力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约会暴力行为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措施防范约会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探讨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年广州市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对其中的2200名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03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校同暴力发生率为69.9%( 1471/2103),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 (830/1098)、63.8% (641/1005)( x2= 34.82,P<0.05)。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 (1338/2103)、55.3%( 1163/210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 (778/1098)、60.0% (659/1098),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 560/1005)、50.1% (504/1005) (x2施暴=51.93,x2受暴=20.68,P值均<0.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1430/2103),其次为性暴力,发生率为34.2% (719/2103),躯体暴力最低,为16.5%( 348/21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60)、文科专业(OR= 1.82)、非独生子女(OR =1.31)、生活费不足(基本够用OR= 1.35,不够用OR= 1.54)、玩电脑游戏(OR= 1.70)、玩滑板等特技(0R=2.03)、喜欢暴力节目(一般OR=1.30,喜欢0R=1.44)、母亲有赌博行为(OR =4.29)、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OR= 1.60)、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OR =1.61)、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没什么特别感觉OR= 1.67,有部分不满OR=1.89)、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35,有2种及以上时OR= 1.90)(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0R=1.23)、少数民族(OR=1.71)、非独生子女(OR= 1.39)、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OR= 1.32)、家庭经济困难(一般OR= 1.51,困难OR= 1.88)、母亲有赌博行为(OR =2.33)、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0R=1.37)、偶尔被母亲体罚(OR= 1.35)、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有时OR= 1.61,经常OR= 1.85)、上学期间压力大(有点大OR= 1.37,非常大OR= 1.40)、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有部分不满OR= 1.56,完全不满OR =2.04)、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70,有2种及以上时OR=2.04)(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较严重,尤其是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种类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的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情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高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中82.8%的大学生认为疫情信息发布充分,83.5%认为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措施、临床表现、传播性和传染性认知度较高,对病因、病死率、愈后等信息认知度较低;女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认知更敏感,日常应对行为更加积极(t=-3.945,P0.01;t=-2.745,P0.01);医学类大学生的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反应度比非医学类高(t=-6.6575,P0.01;t=-3.396,P0.01);大学生风险认知与其心理状态情况相关(r=0.331),与日常行为改变情况相关(r=0.324)。结论不同特征的大学生风险认知和心理行为变化情况不同,大学生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了解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校园暴力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婺源县某中学l 810名高中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根据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监测问卷(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YRBS)翻译成中文再请专家进行修改制定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 810名学生中,发生身体暴力的有267名(14.75%),发生精神暴力的有239名(13.20%),发生性暴力的有78名(4.31%).校园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因素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间接效应具有负向作用(-0.224),即通过个人行为影响校园暴力行为;个人行为对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正向作用(0.731);学校表现对校园暴力既有直接效果(0.226),也有间接效果(0.074);模型中各因素总效应为0.807,较好地解释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其中个人行为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中个人行为的总效应最高.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口学特征,探讨其与儿童期不良经历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并开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理状况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量表,使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75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心理状况异常检出率为35.58%。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出现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经历的大学生,成年后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此经历大学生的2.42(95%CI:1.38~4.23)、2.65(95%CI:1.79~3.92)和1.66(95%CI:1.07~2.58)倍。儿童期有家庭暴力、家中有物质滥用者经历的大学生,成年后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是无此经历大学生的1.97(95%CI:1.31~2.96)、1.69(95%CI:1.13~2.54)倍。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其发生心理状况异常的风险性就降低0.15(95%CI:0.01~0.27)倍;出现1种或多种ACEs经历的医学生分别是无ACEs经历医学生的1.89~6.97倍。结论儿童期各种不良经历是成年后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期不良经历对于成年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School violence is a growing problem that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Violent behavior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s primarily expressed as physical or verbal aggression.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e to violent and aggression by children at homes, schools or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prevalence of violence, risk factors, and different form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o identify consequence of violent exposure and children with abnormal behavior scor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one enrolling a total of 500 elementary students from two mixed schools (private and public) 250 from each in North Cairo Educational Zone.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violence behavior, home and family atmosphere, peer relation, exposure to violence at school; being victimized, witness, or initiator, and other risk factors.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as Achenback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parent and teacher forms of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 (SDQ),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ild. Monthly grades of students, IQ assessm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studen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violence was higher in public school than private; physical violence 76%, 62% respectively. All forms of violence were higher among boys. Living with a single parent (OR = 2.3), absence of an attachment figure (OR = 13.6), instrumental delivery or cesarean section (OR = 1.9), corporal punishment (OR = 3), violent video games preference (OR = 2.5), exposure to verbal aggression (OR = 3), relations with aggressive peers (OR = 3) were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Teacher's report of SDQ revealed abnormal score of student's behavior in (32.4%) and (22%) studen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respectively. The most frequent problems revealed by SDQ among victimized students of both schools was conduct problems (64.7%) in teacher's report and peer relation problems 93.6% in parent's report.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Abnormal and borderline scores of SDQ are high among studied students, Follow up and supervision is needed to prevent violence among them. An effective role model to direct student's behavior should receive more concern at the school and home lev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