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袁玲 《工企医刊》2012,25(6):13-14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变化,了解哮喘患儿,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患儿与发热的关系,评价发热在哮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随访,观测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做好调查统计。结果 48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共12例患儿出现过发热症状,发热时最高体温38℃~38.7℃,平均38.5℃,其中有4例患儿,在热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加重。共14例患儿在哮喘缓解期发热,发热时最高体温均38.3℃~39.1℃,平均38.6℃,其中8例患儿在热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急性发作。结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与发热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其机制与cAMP、PGE2有关。对于哮喘患儿的发热症状,退热时须慎重,特别在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发热时,在无其他合并症的前提下,勿急于退热。  相似文献   

2.
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犯人体时,或者人体组织发生广泛性损坏和破坏性病变时,或者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时,或者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时,都会引起发热。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体在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协助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由于不同的病原体和病原体的数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病人对病原体的反应不同,热型也不同,因此鉴别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很有帮助。由此可知,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复杂的,而退热药只是一种对症治疗药,不能消除病因,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  相似文献   

3.
感冒发热是小儿冬季常见疾病。一般认为,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对感染产生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发热,刺激体内各防御器官共同抵抗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但发热可使体内各种营养素的消耗增加;同时又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的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小儿常表现为食欲减低。因此,发热时小儿饮食一定要调配得当。  相似文献   

4.
不少人在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旦生病必须立即用药,还振振有词“早发现、早治疗”,然而科学的结论并非如此。 比如发热的病人,尤其是成年人,临床上并不主张立即予以退烧。因为发热是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防预性反应。发热时人体白细胞增多,以吞噬致病物质,有时白细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发热立即退热。是否要立即退热?实际上发热是人体对致热因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如果在发热时,一开始就施以退热药,并非上策。如患伤寒时开始就用退热剂,可加速及加重肠壁淋巴组织坏死。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用退热药,可加重病情。当然,发热超过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人体代谢,引起消化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超过40℃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  相似文献   

6.
发热,本来是疾病的常见症状,然而人们对发热往往会产生许多误解。 误区之一:就像为发热为坏事 由于发热时人感到难受,故很多人把发热视为坏事。而实际上,发热对人体是“有功”的。发热表明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发热大多是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在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易于死亡;发热可促进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经常得感冒发热的人,较少患癌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热性惊厥出现的临床特点,并研究讨论急救和护理的方法.方法?采集在2008年1月—2011年12月该科诊治的热性惊厥患儿共有100例,收集整理他们所有的住院资料,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小儿热性惊厥有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类型,小儿主要是在发热性疾病中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出现热性惊厥的危急状况.100例病患在发热时注意观察和护理、惊厥发作时及时进行急救和护理,患儿们成功度过危险期没有留下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人员在患儿出现热性惊厥时,能够掌握和及时采取急救程序和护理措施,不仅可以缓解病情的恶化,也可以防止一系列的并发症的出现和尽量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熊亮 《健康博览》2008,(1):35-35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热时,许多父母仍然非常害怕,在护理过程中有时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现将小儿发热时易犯的错误列举出来,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尽管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热时,许多父母仍然非常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时有犯错,采用了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现将小儿发热时易犯的错误列举出来,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0.
发热是儿童常见症状和主要的就医原因,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都可能引起发热。据统计,小儿急诊患者的就诊原因中,发热占第一位。儿童持续高热(腋下温度≥39℃)可使体内各器官、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从而危害小儿的健康。发热使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增强、增快,从而大大增加了机体的氧消耗,加重人体内器官的工作负荷,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发热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热时,人体产生热量过多,机体必须加速散热,以调整体温,从而导致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1.
解热镇痛药是许多家庭的常备药物,但本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占首位。发热是小儿患病时常出现的症状,有些家长在孩子发热时,随意给患儿服用成人用的解热镇痛成药。这样做既掩盖了症状,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小儿的肝、肾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微粒体酶活性比成年人弱,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力差。药物进入人体后都需经肝  相似文献   

12.
<正>山东王女士我家宝宝2岁多,感冒发热39℃。我吓坏了,但他却还活蹦乱跳,胃口也好。请问,发热温度越高是不是说明病情越严重?不一定。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但精神状况良好,这表示患儿病情不太重。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抵抗能力越强。不到3月龄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  相似文献   

13.
咳嗽止咳、腹泻止泻、呕吐止吐、发热降温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殊不知,症状是疾病的表现,同时也是人体的一种自卫反应。因此,人们应该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做法。发热勿立即退热发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发热是对致热因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一种抗病措施。如发热时,白细胞、吞噬细胞机能增强,人体代谢增强等,这些对人体的抗病是有利的,发热说明人体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和抵御能力。如果一开始发热就用退热药,对机体不利,对治疗疾病也不利。如患伤寒时用退热剂,可加速及加重肠壁淋巴组织坏死,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用退热药,…  相似文献   

14.
《健康向导》2021,27(4)
正发热是机体本身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变化,保护机体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小儿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通过多喝水和物理方式控制体温,但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9℃,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65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及临床观察要点。方法对2657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消毒隔离、病情观察、口腔护理、发热护理、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2657例患儿无1例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1例重症患儿因严重并发症死亡,2656例痊愈出院。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要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护理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干预,做好重症患儿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李雁 《中国保健》2007,15(20):81-81
通过对526例发热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笔者认为重视发热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尽管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治愈。但当小儿体温超过39℃,处于高热时,则有可能损害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小儿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所以,当小儿处于高热时,除了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治疗外,适宜的退热药物治疗也是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265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及临床观察要点。方法对2657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消毒隔离、病情观察、口腔护理、发热护理、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2657例患儿无I例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1例重症惠儿因严重并发症死亡,2656例痊愈出院。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要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护理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干预,做好重症患儿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护理,包括病房隔离、心理护理、五官护理、皮肤护理、发热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对麻疹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20.
发热知多少     
人体正常体温为腋温36~37摄氏度.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或24小时体温波动在1摄氏度以上者,即为发热.发热既是由于致病因素导致的生理变化,又是一种人体抵抗致病因子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体温上升至38摄氏度时,对大多数病毒和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热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摄氏度(小儿超过39摄氏度)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