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 1~15年的追踪观察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2例经组织学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 1~15年的随访,每年采血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HBV DNA定量,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临床及HBVM变化.显示,累计死亡14例,转为肝硬化15例,肝癌6例,累计HBsAg阴转率为13.6%、 HBeAg阴转率为87.9%,60岁以后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慢乙肝患者血清HBVM有自发清除和不易清除双向趋势,肝组织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患者保健得当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周孝清 《西南军医》2008,10(6):57-58
目的观察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HBV-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为2UL~5UL随机分成治疗组(草仙乙肝胶囊治疗)和对照组(乙肝解毒胶囊治疗)各130例,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HBsAg、HBeAg、HBV-DNA(PCR法,结果〈1.0×10^3copies/ml为阴性)阴转率以及草仙乙肝胶囊对不同载量HBV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HBsAg阴转率、HBeAS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5%、33.1%、19.2%和40.0%,高于对照组0.8%、16.1%、2.3%、12.3%(P均〈0.05),对低载量患者HBV-DNA的转阴效果好。结论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80例临床资料及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结果:住院好转组与住院死亡组TBIL、ALB、INR和Chitd-Pug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ALT、GLB和HBV-DNA水平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病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2.5%、26.3%及37.5%;并发腹水54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18.5%、35.29/6及48.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1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5%、32.3%及41.9%;并发肝性脑病10例,6个月、1年和3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60.O%、90.O%及90.09/5;并发肝肾综合征11例,6个月、1年累计病死率分别为72.7%、100%。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HBsAg阴性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乙型肝炎标志物)中的少见模式。我们在对昆明地区58752例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M检测时,发现了67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拉米呋啶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拉米呋啶+苦参素(LM)组36例和拉米呋啶组(L)组30例。治疗前后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HBVM)、FIBV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用药组在HBeAg阴转率和肝功ALT复常率均较单纯拉米呋啶组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阴转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LM组发生HbeAg血清转换4例,而L组无HBeAg血清转换病例发生。结论:拉米呋啶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两药联合取长卞卜短有协同的冶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child-pugh B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每组35例,以治疗48周为观察终点,分析两组疗效、病原学指标改变和不良反应。结果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分别有45.7%和37.1%的患者由child-pugh B级改善为child-pugh A级,但两组之间child-pug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1.4%和85.7%,HBeAg转换率分别是22.2%和28.6%,两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有效。恩替卡韦组较替比夫定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院后远期转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含慢迁肝(CPH)22例.慢活肝(CAH)55例,肝硬查(Cir)10例,均由肝活检病理确诊。经过7年追踪观察提示:肝功能异常14例(16.1%),其中CPH4.5%(1/22),CAH20%(11/55),Cir20%(2/10);HBsAg转阴率12.3%(9/73),HBeAg转阴率78.1%(25/32)抗HRc转阴率6.3%(5/79);HBsAg转阴多发生在第4~6年间(8/9),HBeAg转阴性在第一年即发生,各年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膦甲酸钠治疗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膦甲酸钠治疗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 ,并选择同期的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 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作对照。结果 :治疗结束时 ,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 2 1%和 6 1 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3%和12 9% ) ;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HBVDNA阴转率 (75 0 %和 80 0 % )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8 2 3%和 2 7 3% ) ;治疗结束后 3个月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2 9 4 %和 4 0 7%。结论 :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HBV家庭内传播与小儿乙肝慢性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189例小儿乙型肝炎.64.1%为急性肝炎,35.9%为慢性肝炎,家庭内直系亲属HBVM阳性者中有67.8%为慢性肝炎,家庭内直系亲属HBVM阴性者中,仅15.8%为慢性肝炎,两者相差非常显著(X^2=52.69%,P〈0.01).73.4%儿童慢性乙肝与HBV象庭内传播有关。作者认为,HBV家庭内传播与小儿乙肝慢性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中,采用干扰素(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单纯的护肝药物治疗、IFNα-2b(肌注),及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三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血清HBV-DNA及HBsAg、HBeAg的阴转情况。结果联合组的HBV-DNA下降程度及HBsAg阴转率则高于IFN-α2b组(P〈0.05);完全应答率和部分应答率比较,IFN-α2b组和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IFN-α2b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发挥协同抗病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三者之间的关系,判断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方法对5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两对半标志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V—DNA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HBsAg(+)、HBeAg(+)、HBcAb(+)的模式中,PreS1与HBV-DNA检出率分别为5213%与88.4%,HBsAg(+)、HbeAb(+)、HBcAb(+)的模式中PreS1和HBV—DNA检出率分别为31.1%和47.5%,HBsAg(+)、HBcAb(+)的模式中PreS1和HBV-DNA检出率分别为47.3%和63.4%。结论PreS1能较好的反映HBV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和监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
周平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4,10(1):24-27,46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普通人群中HBsAg阳性携带率平均为10.3%:乙型肝炎病毒(HBV)总感染率为35.5~61.1%[1]。要了解机体是否感染了或感染过HBV及HBV在机体内的状态,可以通过检测HBV在血清中的标志物(HBVM)来确定。HBV血清标志物包括很多、临床上开展最为普及的是:HBSAg、抗一HBs、HBeAs、抗卜HBe和抗一HBc五项指标,即通常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就“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硬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经病理确诊为肝硬变140例,证明HBVM阳性占81.5%,HE染色均见慢活肝病理特点,Victoria blue染色在血清HBVM阳性、HBsAg阴性和未查HBVM病例中,肝组织内能检出HBsAg者分别为77.6%、66.7%和60.0%,三者无明显差异。说明肝硬变患者血清HBsAg阴性并不能除外HBV感染可能。因此,认为我国肝硬变与HBV感染间存在密切因果关系,是HBV感染后慢活肝的一种结局,预防肝硬变主要应在预防HBV感染和慢活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我们挑选1984年入伍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HBVM)均阴性的新兵各200人,作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每人每月注射乙肝疫苗一针,连续三针。注射第一针后的1、1、6、12个月采血测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0%、96.2%、92.9%和84.6%。同时化验SGPT、HBsAg和抗-HB_c,均未发现不正常现象。而对照组在半年及一年复查有1/3及1/2新兵有HBVM阳性表现。证明乙肝疫苗安全、可靠、有效。为部队特种人员预防乙型肝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莹洁  邢颜超  陈红  唐艺  黄永莉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395-395,F0004
我院于2004年11—12月成功为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了肝移植手术,术后半年,患者肝功正常,表面抗原(HBsAg)阴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和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的近期疗效:强的松单用组效果最差,近期临床治愈率51.2%;强的松和辅酶Q10或植物血凝素并用效果较好,为59.0%;猪胸腺素单用疗效较高,为74.3%;而强的松、胸腺素前后连用,即在停强的松病体免疫力自发上升时续用胸腺素,可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率达82.4%。胸腺素治疗者,虽HBsAg转阴率仍较低(9.1~21.2%),但获效者半数以上均见HBsAg滴度下降、HBeAg阴转,为HBsAg阴转打下基础。虽不经减量停用强的松续用胸腺素时,约半数病例出现自觉症状和肝功能程度不一的恶化,但均渐次恢复,未见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364例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DNA进行含量测定,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67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中PreS1叶。144例(86.2%),HBVDNA阳性147例(88.0%),这组患者病毒高度复制,PreS1和HBVDN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38例(31.1%),HBVDNA阳性43例(35.2%),表明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5例HBsAg和抗HBc阳民生组中PreS1^+17例(26.2%),HBVDNA^+20例(30.7%),表明病人仍有病毒在复制。10例HBsAg、HBeAg阳性组中PreS1^+7例(70.0%),HBVDNA+9例(90.0%),表明病人病毒在复制。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在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5I标记的三链形成寡核苷酸(TFO)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合成能与HBV前S基因特异结合的TFO,并以^125 I标记(^125 I-TFO);分^125I—TFO、等量TFO、相同活度^125 I和空白对照4组与HepG2.2.15细胞共同培养,通过ELISA法检测培养前后各组细胞上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含量的变化,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1Tr)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125 I-TFO标记率〉93%,稳定性较好,37℃放置12h放化纯90.8%,48h81.1%,72h73.2%;^125I-TFO组在转染48h对HepG2.2.15细胞合成HBeAg及HBsAg的抑制作用最强,对HBeAg和HBsAg表达的抑制率(74.5%和45.2%)及细胞杀伤率[72h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1.64-2.5)%]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结论^125 I-TFO可以抑制HBV抗原表达,杀伤肝癌细胞,为制备抗HBV、抗HCC的放射性基因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部干部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HBsAg阳性116例(5.1%),抗-HBs阳性708例(31.29/6),HBeAg阳性47例(2.1%),抗-HBe阳性132例(5.8%),抗-HBc阳性136例(6.0%),HBV感染标志阳性299例(13.2%)。HBsAg阳性116例中,合并HBeAg和抗-HBc阳性(“大三阳”)58例(50.0%);合并抗-HBe和抗-HBc阳性(“小三阳”)30例(25.9%);合并抗-HBc阳性19例(16.4%);合并HBeAg阳性4例(3.5%);HBsAg单项阳性5例(4.3%)。结论:HBV血清学5项(“两对半”)中,除HBeAg阳性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外,HBsAg、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两对半”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其中抗-HBs和抗-HBs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112例。A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1b治疗,B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疗效、HbeAg和HBV DNA定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高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低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低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14%(92/112),B组为84.82%(95/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