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治愈率正在逐步上升,临床上需要进一步攻克的不再是胰腺坏死 ,而是早期出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问题[1].本实验采用重症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观察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及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情况,通过给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注射甲状腺素观察其对受损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阐明为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给予适量甲状腺激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治愈率正在逐步上升,临床上需要进一步攻克的不再是胰腺坏死,而是早期出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问题。本实验采用重症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观察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及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情况,通过给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注射甲状腺素观察其对受损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阐明为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给予适量甲状腺激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魏来  徐军美  刘景诗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39-440,44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预处理组(S组,n=8)、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组,n=8)。S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假手术;IR组行假预处理及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LIP组分离双下肢股动静脉后阻断5min再开放10min,重复3次,24h后行全肝缺血再灌注。3组动物于再灌注3h或者相应时间点取回肠末端组织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检测回肠末端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LIP组回肠末端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LIP组回肠末端DA0活性显著高于IR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含量低于IR组(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够保护SD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时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α 黑素细胞刺激素 (α MSH )对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小肠缺血 45min再灌注模型 ,治疗组于再灌注 5min内尾静脉注射α MSH。于再灌注后 2h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的含量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 (MTT)测定Peyer’s淋巴结 (PP)、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和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增殖活力。结果 :肠I/R后血清和肠黏膜中sIgA含量下降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 (P <0 0 1) ;不同剂量的α MSH治疗组均能逆转I/R后sIgA含量下降和淋巴细胞增殖活力下降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不同剂量α MSH治疗组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外源性α MSH可参与调节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免疫功能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免疫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肠黏膜通透性和肠、肝、肾功能改变的影响 .方法80只3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C)组、肠缺血(I)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EGF治疗组.IR组和EGF治疗组均用微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 100 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小时将动物活杀.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而不夹闭,I组在缺血45分钟后即刻活杀.取血检测肝、肾功能,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取小肠、肝和肾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①与C组相比,各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 和尿素氮(BUN)均明显升高,但EGF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IR组(P <0.05).②EGF治疗组的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在伤后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IR组(P<0.01).③EGF治疗组肝、肾和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局灶性坏死的程度较IR组显著减轻 .结论伤后给予外源性EGF显著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损伤,其主要作用环节是促进了EGF与受体的结合及随之发生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6.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文亮  郭毅斌  尹昌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1):1220-1221
目的 :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 ,并探讨其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小肠缺血 45min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再灌注后即刻、2h、6h、2 4h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 (MTT)测定Peyer’s淋巴结 (PP)、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和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增殖活力 ;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 ,统计细菌移位率 ;取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中sIgA含量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浆内毒素含量较再灌注前显著升高 (P <0 0 1) ;并于再灌注后 2h起出现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 ;肠黏膜内sIgA含量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5 3~ -0 75 3 ,P <0 0 1)。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下降 ,与肠外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6 0只分为假手术组 (10只 )、缺血 /再灌注组 (10只 )、缺血 /再灌注 溶媒组 (10只 )、缺血 /再灌注 褪黑素 10mg/kg组 (15只 )、缺血 /再灌注 褪黑素2 0mg/kg组 (15只 )。观察肠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后肠黏膜损伤程度 ,测定血中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 ,并测定小肠组织中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水平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活力。结果 运用褪黑素组肠黏膜损伤程度轻 ,MDA、NO、iNOS和D -乳酸、内毒素均低于缺血 /再灌注组和溶媒组 ,并呈剂量依赖效应。肠黏膜损伤程度与MDA、NO及D -乳酸呈正相关。结论 运用褪黑素对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这种作用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褪黑素抑制了NO的过度生成。  相似文献   

8.
三七总皂苷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三七总皂苷(PN S)的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方法: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 A)60 m in后恢复血流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①模型组(n=10);②假手术组(n=10);③PN S静脉组(n=20):SM A开放前15 m in给予PN S 100 m g/kg静脉注射;④PN S口服组(n=20):给予PN S胃内灌服,每日3次,每次50 m g/kg,共3 d,在最后一次给药2 h后进行手术。再灌注3 h后分别观察血浆内毒素水平,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率及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①模型组、PN S静脉组和PN S口服组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率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而模型组的细菌移位率也明显高于PN S静脉组和PN S口服组(P均<0.05)。②模型组、PN S静脉组和PN S口服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而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也明显高于PN S静脉组和PN S口服组(P均<0.05)。③光镜下Ch iu分级、电镜观察模型组损伤较PN S静脉组和PN S口服组严重,两个PN S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N S对缺血/再灌注3 h的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适度的低温可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通过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 STAT)蛋白对再灌注后的受损细胞起主要的保护作用,而非热休克蛋白。为了研究肠缺血再灌注时低温保护的作用机制,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成年大鼠复制出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和再灌注各6 0 m in,分为常温假手术组( NS)、常温缺血再灌注组( NIIR)、低温假手术组( HS)和低温缺血再灌注组( HIIR)。Western杂交检测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以及肝脏中STAT 1和STAT 3总的表达及磷酸化的表达。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间热休克蛋…  相似文献   

10.
虎杖甙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虎杖甙(PD)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兔IRI模型与经PD处理的兔IRI模型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PD处理组动物血压降低的程度比IIRI组轻,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再灌注后2.5小时,PD处理组动物红细胞压积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IIRI组;PD还可以防止小肠壁和粘膜重量减轻,使其中丙二醛含量升高程度降低。结论:PD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道的损害和血液浓缩,进而防止血压降低,延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组织胺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胺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从颈静脉插管放血加十二指肠灌注大肠杆菌制成失血感染模型。观察组织胺作用0.5,1,2,3h后侵入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加N)大肠杆菌数,免疫球蛋白IgA分泌量。结果组织胺作用0.5,1,2,3h,侵入肝脏大肠杆菌数分别为1523,480,153,76个。侵入MLN大肠杆菌数分别为2806,763,264,140个,对照组肝脏和MLN大肠杆菌数分别为1368,2683,组织胺作用1h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分泌量分别为1.201,20.158,32.674,43.520,对照组为1.367。组织胺作用1h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和作用时间的组织胺有修复肠黏膜,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细菌移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乳果糖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肝炎肝硬化SBP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检测SBP患者乳果糖治疗前后对照组及健康组均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甘露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示差法,评估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治疗前肝硬化SBP、无菌性腹水(SA)组尿LAC/MAN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治疗1周后乳果糖治疗组尿LAC/MAN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1)肝炎肝硬化SBP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2)乳果糖短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肝炎肝硬化SB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大鼠休克复苏后肠黏膜屏障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黏膜屏障的形态学、功能与重建的特点。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0、1、3、6、12、24h时间段活杀并进行光镜和电镜下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内毒素含量及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测定。结果 肠黏膜主要表现为凋亡和坏死两种损伤形式,大部分肠黏膜于6h重建,12h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肠杯状细胞数在各组呈下降趋势;内毒素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6h达高峰。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屏障早期受累,但同时具有快速重建能力;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抗癫痫药物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以及与抗癫痫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确诊的45例未服用过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再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三种抗癫痫药物分组单药治疗三月、六月、一年后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现(?)。结果:未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经苯妥英钠、卡(?)西平分别治疗三月、六月、一年后甲状腺激素(T_4)、F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经丙戊酸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化与抗癫痫效果之间似无相关性。结论:癫痫的反复发作虽不经抗癫痫药物治疗亦存在FT_4水平的降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明显造成癫痫患者的亚临床甲低(T_4、FT_4、FT_3降低)。丙戊酸钠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显著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口服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6只),灌喂精氨酸组(A组,30只)和普通喂养组(E组,30只),A、E组复制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别观察伤后6、12、24、48、72h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钠(NO)含量的变化以及肠外组织器官的细菌移位率。结果:与N组比较,A、E组烫伤后肠组织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但A组的这种变化低于E组,尤其是在伤后12、24h(P<0.05),A组伤后24h内肠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E组(P<0.01)。伤后24、48hA组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口服精氨酸可以减轻伤后肠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肠黏膜屏障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口服精氨酸导致肠黏膜局部NO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机体甲状腺素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1例体外循环心脏病人,用放免法分别于术前,术后2、24、48h、第七天测定血浆T3、T4、FT3、FT4、rT3,TSH的含量。结果:T3、T4、术中明显下降,术后2h开始上升,至术后第七天基本恢复正常(P〈0.001)。FT3、FT4术中无明显改变,术后24h明显下降,于术后第七天仍未恢复(P〈0.05)。rT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l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SAP组(B组),生长抑素外周静脉注射组(C组),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D组)。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Amy),各组动物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观察小肠病理损害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①制成SAP模型后,各组Amy、IL-1、IL-6、TNF-a的含量水平显著上升,生长抑素治疗后可使Amy、IL-1、IL-6、TNF-a的含量下降,其中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下降更为明显。②生长抑素治疗后小肠病理损害评分及细胞凋亡指数均下降(P〈0.05),生长抑素区域动脉灌注组作用更强。【结论】①sAP时,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轻sAP时肠黏膜的损伤,对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IL-1、IL-6、TNF-a的含量,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有关。②区域动脉灌注是治疗SAP的增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各30只。脑出血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0.5、3、6、12、24 h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D-Lac)浓度,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2、24 h检测血浆内毒素(LPS)浓度;造模后24 h取空肠l cm,光镜下观察肠粘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造模后12、24 h DAO活性和造模后6、12、24 h D-Lac浓度及造模后12、24 h LPS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光镜下观察,脑出血组小肠存在病理性损伤,对照组小肠结构正常。结论:急性脑出血早期即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万秦  包敏  李怡 《华西医学》2011,(8):1146-1149
目的 通过建立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人类冠心病,研究聚合血红蛋白(PolyH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探究PolyHb在冠心病领域中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 将45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实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