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文敬 《河南中医》2006,26(3):76-78
朱氏在伤寒辨证论治中,注重以表里定位,以阴阳为纲,以脉证合参为据。辨别表里强调疾病的病机病理,并结合其兼证、类证、病程、病性、病势、转归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分清疑似,灵活运用;辨别阴阳提出“七表属腑,病在于阳”、“八里属脏,病在于阴”,强调阴阳二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疑似证的辨证强调只有详辨脉象,才不致辨误。  相似文献   

3.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5.
关于脾胃的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所论争。个人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们知道:在阴阳属性的划分中,凡是流动的外泻的属阳,静止的内藏的属阴;在脏腑条件的规定中,凡藏而不泻的为脏,泻而不藏的为腑。脾符合脏的条件,故为脏,符合阴的归类,故为阴;胃则反是,故为腑为阳。经络中的足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脾既属阴,故配阴经(足太阴),胃既属阳,故配阳经(足是明)。可是有人误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藏精气而不泻)胃阳(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擅专脾胃学说的李杲就曾在《脾胃论》中说:“脾为死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功而不息(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这  相似文献   

6.
灵枢·本输第二【题解】输,俞穴。本于俞穴而论,故名。【学习要点】 1.脏腑表里相合; 2.六腑主要功能。【脏腑相合】 1.脏腑相合之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脏腑经脉相互络属;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脏与腑的相互配合关系。 2.脏腑相合关系: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 3.脏腑相合意义:(1)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脾胃病辨证论治(2)施奠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2辨阴阳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讲,腑为阳,脏为阴从脾胃讲,脾为阴,胃为阳。所以又称脾为阴上,胃为阳土。另从脾胃各自本身也都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的变化。故脾脏有脾阴和脾阳的不同,胃腑有胃阴和胃...  相似文献   

8.
一阴阳辨阴阳两纲为八纲之首,它概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如病属表、热、实归在阳的范围;病属里、寒、虚归在阴的范围。仲景《伤寒论》分为六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所谓阳,指外邪侵犯肌表或涉犯某腑经络;所谓阴,指外邪深入五脏。从施治而论,一般邪在阳经是以祛邪为主,邪入阴经则当扶正驱邪。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因邪在阳经尚有虚实之分,邪在阴经亦有寒热之辨。即使在三阴往往也有三阳证;在三阳里亦有三阴证。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的情况,倘不留神,就会由毫厘之差成千里之谬。但只要我  相似文献   

9.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10.
依据<内经>等文献提供的线索,分析了三阴三阳的来源和各自阴阳的含量,指出阳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阳明、太阳、少阳,阴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太阴、少阴、厥阴的内在含义.根据五(六)脏所处部位确定各自的阴气含量,按照阴气多配多、少配少的原则,五(六)脏与三阴相配.膈以上脏联系手经,膈以下脏联系足经,完成六阴经的命名.六阳经的名称与相表里的阴经对应,阴经联系手(足),阳经亦联系手(足),阴经所属脏的阴气多寡与阳经所属腑的阳气多寡相平衡,以此为原则,完成六阳经的命名.强调十二经脉的命名蕴含有深奥的中医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医借阴阳及三阴三阳,说明人体从整体到系统和大体器官水平的生命现象,所揭示的科学原理--"阴阳无限可分性"及其意义,一定能够指导现代生命科学从整体到分子生物水平生命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在整个人体脏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五行学说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脏象经络学说来说,脾是脏,胃是腑,脏属阴,腑属阳,脾属足太  相似文献   

12.
古人在研究脏腑功能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体脏腑,是在心的主宰下,密切合作,互相协调地发挥其作用的。另外还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认识到脏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脏腑相合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六脏为阴(加包络一脏),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表述的。经络则成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阴阳表里,互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而腑的精又归于脏。这样协调共  相似文献   

13.
脾胃同居中州,脾气升,主运化;胃气降,主受纳,阴阳相配,升降既济。一旦为病,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当温运,此乃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阴亏之虞,故有温胃阳,救脾阴之治者,乃为变法。如此则知其常,达其变,调整脾胃阴阳之法全矣。笔者就调整脾胃阴阳并结合临床验案略述浅见如次。  相似文献   

14.
论脏病治腑     
一、脏腑气相通虽然内脏有脏腑之分,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它们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特殊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说明的。经络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人体的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在相互联系中,阴阳表里,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腑之  相似文献   

15.
出这个题目,不是要否定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是想指出在脏腑表里关系的提法上有用词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问题。且不说口头上和文章里,即使在规范教材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如《内科学》载:“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相(xiang)者,《正韵》:“交相也”。如果说脏腑真是互相为表里,岂不是脏为腑之里,腑亦可为脏之里?腑为脏之表,脏亦可为腑之表?原《内经讲义》在“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一节中称“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谓之脏腑表里相合”,采取的还是较为慎重的态度,但在“病理”中却有“互为表里的腑与脏之间……”这样的提法。而现行《中  相似文献   

16.
《双足与保健》2010,(1):45-46
小腿和足、手、耳一样,都是人体的全息元。小腿的反射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各脏腑器官的机能,对小腿反射区的刺激,有助于调节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小腿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必经的经脉,存在许多重要的穴位,与反射区相重叠。通过观察、触压反射区(穴位)能够取得保健和辅助治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贾耿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9-1729
《内经》提出六经之说 ,其中阴阳盛微各有其数 ,若以爻性来表示 ,则太阳为  (三阳 )、阳明为  (二阳 )、少阳为  (一阳 ) ,太阴为  (三阴 )、少阴为  (二阴 )、厥阴为  (一阴 ) ,从三而一是按阴阳盛微列序。《内经》又将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表里即阴阳 ,是一对统一着的矛盾 ,应具有阴阳相互对立和相对平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8.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经络互相络属,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20.
根据阴阳思想,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规为阴,矩为阳;方为阳,圆为阴,伏羲女娲图中蟾蜍属阴,金乌属阳,故图中有最基本的阴阳上下对应关系:阳-日-方-矩-金乌-夫-男;阴-月-圆-规-蟾蜍-妇-女。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的左右排列结构,而且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这种组成与太极图相类似,两条链“阴阳混一”而且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即“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碱基中的嘌呤为双环结构,嘧啶为单环结构,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为阴,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为阳,A和T的配对与G和C的配对均为阴阳相合,且两者之间阴阳属性相反,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DNA双螺旋结构为主体,将伏羲女娲图中的元素融入其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男,一条是女,子因素由日与月、规与矩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将中医阴阳理论融入DNA双螺旋结构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真阴,一条是真阳,子因素由气与血、脏与腑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DNA双螺旋结构上,虽然碱基分阴阳,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