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材常用的鉴定方法行: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人类。而性状鉴定是最山观的鉴定方法,它具有简便、迅速、易行的特点,尤其是老药工的经验鉴别术语,生动形象、易懂易记,一直以米作为中药鉴定的依据。现介绍几种中药的鉴别术语: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是我们基层医院从事中药工作人员尤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中医药的声誉。因此,中药材的鉴别则十分重要。但对基层医院药房及制剂所需采购的中药材多不可能经常广泛地使用、借助于先进仪器设备的检测鉴定方法,面对现实只能采用最朴实的性状鉴别法。然而,又多以其历代汇集下来的专用名词术语为性状鉴别指南。每每用之,颇有收益。现将几种常用中药材在性状鉴别中所涉及的专用术语列举出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方法查阅文献,在明确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种类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天仙子及其混伪品呈现不同的微性状特征,在性状、大小、色泽、表面光滑程度、表面附属物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结论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罗志强 《大家健康》2017,(12):155-156
目的:简述两种电子技术应用于中药性状鉴定的概况.方法:通过应用光学显微镜、智能手机等具有图像放大功能的电子眼设备,代替人的眼睛直接观察,对一些中药(特别是细小的果实种子类中药)外表固有的纹理、微小器官形状特征,或药材切面的一些微小结构特征等微性状进行观察,达到鉴别中药真伪的目的.结果:中药图像得到几倍甚至几十倍放大,中药的微小性状清晰可见,利于鉴定者的观察,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均比人肉眼直接观察的高.结论:这两种技术是传统中药性状鉴定的创新之作,所需的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实用有效,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中药资源的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来说是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四大基本鉴别方法,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研究和制定质量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应市场的需求,学校增开了不同专业,如营销专业、制剂专业、中  相似文献   

6.
刘淑兰 《中外医疗》2012,31(4):136-138
中药鉴定是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质量好坏的有效方法。传统鉴定的方法即以四大鉴定(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为主要方法。近20多年来,随着对中药研究的深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渗透,中药鉴定新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将近20年来的中药鉴定方法的内容和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宁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87-88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新资源的研究等工作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中药的原植物鉴定,中药材和饮片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药典检查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半显微性状鉴定在中药药材真伪鉴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名药剂师分别通过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仪、放大镜仪器对两组易混中药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分别记录其鉴别结果,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5名中药药剂师均使用3种不同仪器顺利完成两组易混中药药材鉴定工作,其中体视显微镜鉴定准确率最高,扫描仪鉴定准确率高于放大镜,放大镜鉴别准确率则最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体视显微镜实施中药药材半显微性状鉴定准确性较高,可有效保障中药药材治疗疾病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中药传统鉴定亦称性状鉴定或直观鉴定。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鉴别中药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药学中一份宝贵遗产。由于它简便易行不需要仪器设备,鉴定结果较为准确,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不失其重要价值,为中药工作者广为采用,成为中药材常用的四大鉴别中重要的一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卫东 《当代医学》2009,15(33):155-156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是依据中药材的性状特征对药材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其中水试法是我国千百年来鉴别中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该法简单、快速、易行,是保证药材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鉴定方法之一。本文介绍多种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方法,仅供大家共同完善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 ,品种繁多 ,规格复杂 ,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 ,对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继承发扬祖国医药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因产地、品种、质地不同。而有“地道药材”之分 ,而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目前仍无任何一种技术方法能够充分替代中药的性状鉴定这种古老的技术。为了把复杂的 ,个性化的中药材的鉴定变得简单而有规律 ,我们尝试从方法学的角度 ,以快速简便的性状鉴别为主线 ,将常见的数味名贵中药鉴别用简单、实用的方法作一概括。1、麝香 :系林栖兽类 ,鹿科动物林麝、马麝的雄性动物香囊的分泌物 ,…  相似文献   

12.
中药鉴定简易方法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中药原药材、饮片和制剂在医疗、保健、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关中药真伪鉴别和优劣区分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在基层医疗单位也会常常遇到。为了帮助患者就近地及时地解决一部分问题,基层医护人员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知识,应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处理这类事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行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四大类。通常理化鉴定所需的设备较复杂,试剂较昂贵,技术要求也较高,而来源鉴定、性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药肉桂与食用肉桂的对比以及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性状、显微观察、TLC鉴定法、桂皮醛检查以及内酯类检查等综合方法对中药肉桂与食用肉桂实施对比与鉴别。结果在肉桂来源、性状、显微观察、TLC鉴定法、桂皮醛检查以及内酯类检查等方面,中药肉桂和食用肉桂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肉桂与食用肉桂在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易于鉴别,在临床使用中应重视鉴别,便于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中药传统上的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分类学和解剖学特征,从来源、性状、显微特点及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药材品种的鉴别。但有些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已经失去其原本性状;同时由于每种药材存在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及定性定量分析困难等缺点,传统方法难以很好地鉴别。为了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中药鉴别中,使中药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市场上海金沙的真伪优劣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和电脑识别技术对市场收集的18批次海金沙进行快速鉴别。结果:7个批次样品为正品,其余均为不合格品,不合格率占61%。结论:海金沙市场掺假严重,微性状法可以鉴别正品海金沙与掺假海金沙。  相似文献   

16.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是近年新提出的一种中药材鉴定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袖珍显微镜等结合适合的电脑软件,观察、拍摄药材表面的细微特征信息,根据药材表面反映出的不同信息特征达到鉴别中药材的目的。该方法不同于显微鉴定法,是性状鉴定法向着微观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珍珠透骨草的生药学鉴定方法。方法:利用生药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珍珠透骨草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对珍珠透骨草的性状鉴别特征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描绘,其特征在鉴别时有良好的专属性。结论:本实验为珍珠透骨草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市场上蒲黄的真伪优劣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和电脑识别技术对市场上收集的各批次蒲黄进行鉴别。结果市售的15个蒲黄检品中,1个是纯净的蒲黄,为正品;4个蒲黄样品带有花序碎片,可作为草蒲黄;其余蒲黄样品均不合格,不合格率达93%。结论蒲黄的质量问题主要是掺杂,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对蒲黄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断肠草的鉴别特征,以期为断肠草的鉴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方法对断肠草进行生药学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法、生物碱常规检验方法对断肠草进行理化鉴定.结果:断肠草横切面韧皮部具有大量厚壁性纤维状石细胞散在,维管束外韧型,可作为鉴定断肠草的显微特征.结论:补充了断肠草性状及显微鉴别,为避免药材的误用、误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区别使用一些性状相似的常用中药材,因其功效主治有别,易引起临床使用混淆,临床误用,延误临床疗效。造成医疗事故。方法:经查阅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出一些常用中药材的来源以及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来鉴别药材。需要中药师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结果:通过简易的性状鉴定的方法可以区别一些常用中药材。一些性状相似而来源不同的中药其功效主治有别。结论:性状鉴定的方法简单有效。由于药材性状鉴别不同,功效主治各有侧重,临床药师应正确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