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境口岸与交通工具鼠类密度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鼠密度鼠密度指在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的数量,通常分为绝对鼠密度和相对鼠密度,绝对鼠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鼠类的数量,相对鼠密度是指根据鼠类活动痕迹或危害程度估计其数量的多少,随调查方法不同,相对鼠密度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如上夹率、粉块阳性率、有鼠阳性房间率和千米鼠指数(路径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胜利油田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鼠密度情况,为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访法、夹夜法、粉迹法开展鼠密度调查。结果连续3年在不同居住环境中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下降率夹夜法为80%,粉迹法为91.4%;外环境灭鼠,农田鼠密度下降率为83.2%,林区为65.4%,草地为80.3%,灭鼠前后鼠密度相比P﹤0.01。采用毒饵站灭鼠,半个月后,外环境鼠密度为0.6%,室内鼠密度为0.7%;3个月后,外环境鼠密度为1.2%,室内鼠密度为1.9%;6个月后,内外环境的鼠密度分别为2.2%和1.4%,毒饵站设置前后的鼠密度相比P﹤0.01。结论生态防治、化学防治和健康知识宣传相结合,可以长期有效地将鼠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草原地区应用3种鼠密度调查方法的结果及其相互联系,为开展草原的鼠密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数鼠洞法、鼠夹法和粉迹法调查草原地区不同生境的鼠密度。结果草原黄鼠为调查区域内绝对优势种。数鼠洞法鼠密度为16.85洞/hm~2,鼠夹法鼠密度为21.8%,粉迹法鼠密度阳性率为80.7%。不同生境的鼠洞数与鼠夹法校正鼠密度成高度线性相关关系(R~2=0.973,F=109.246,P0.05,y=0.206 x+0.124),数鼠洞法的鼠密度与粉剂法的校正鼠密度、鼠夹法与粉剂法的校正鼠密度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数鼠洞法相对简单且效果可靠,鼠夹法结论可靠但组织较为困难且需大量人力,粉迹法易于实施,但结果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柳州市区医疗卫生单位的鼠、蚊密度,为控制医疗卫生单位鼠、蚊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鼠密度调查采用粉迹法,蚊密度调查采用容器指数法进行。结果各医疗卫生单位平均鼠密度为17.9%,其中密度最高的是广西龙潭医院,为34.8%,不同级别单位鼠密度存在差异,省级医疗卫生单位鼠密度较高;蚊容器指数平均为39.2%,最高的是市工人医院,为66.0%。结论柳州市医疗卫生单位除四害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鼠、蚊密度较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鼠、蚊害密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21年辽宁省共布放鼠夹有效夹74 294夹次,共捕获鼠类549只,全省鼠密度为0.74%,农村鼠密度(1.01%)大于城市鼠密度(0.4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构成比为65.94%,其次为黑线姬鼠(18.76%)和小家鼠(14.57%)。总体鼠密度和城市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型曲线,密度高峰分布在9月(0.92%)和7月(0.66%),而农村鼠密度在9月(1.21%)达到全年最高。不同生境季节消长中居民区呈单峰型曲线,而重点行业呈双峰曲线。重要鼠种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曲线。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鼠种、生境和密度高峰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以期达到有效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 806夹次,有效夹485 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 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宜昌段鼠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对三峡库区宜昌段1997―2012年室内外鼠密度,构建灰色模型GM(1,1),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预测2013―2014年监测点鼠密度呈逐年轻微下降趋势,拟合模型结果满意,室内鼠密度分别为1.55%、1.45%;室外鼠密度分别为1.30%、1.29%。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鼠密度和鼠类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要加强鼠密度监测,为防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鼠类防治效果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庆市2001~2004年鼠类防治效果,分析鼠密度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寻找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鼠传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鼠类防治效果根据鼠密度、灭鼠率进行评价,鼠密度监测采用粉迹法,灭鼠率以灭鼠前和灭鼠后的鼠密度计算下降率;同时,以鼠密度的变化与鼠传疾病发病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重庆市2001~2004年的灭鼠活动,基本控制了鼠密度,但与全国爱卫会灭鼠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每年的灭后平均鼠密度均超过3%,且每次灭鼠之后经一定时间鼠密度又迅速回升到原来的水平;除2003年外,灭鼠效果差,每年的平均灭鼠率均在80%以下。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发病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086,0.3474,0.5784。结论重庆市在防鼠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巩固灭鼠成果措施。由于近几年长期使用单一的溴敌隆灭鼠毒饵,可能是造成灭鼠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鼠密度增高时,鼠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巩固灭鼠成果,有效控制鼠密度是防止鼠传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武汉市1994~1995年鼠密度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1995年与1994年相比,全年平均密度下降了14.32%;郊县鼠密度大于城区鼠密度;城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郊县褐家鼠与小家鼠各占40%;鼠密度在春、秋两季达到峰值,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气象因素对宁波市鼠密度的影响,为鼠情及鼠传播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04—2016年鼠密度监测资料和月度气象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鼠密度有影响的气象变量,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鼠密度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结果宁波市2004—2016年平均鼠密度为0.59%,鼠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褐家鼠为宁波市的优势鼠种。月平均气温和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影响,当月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月日照时数的升高而降低(P0.05)。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分析发现,月平均水汽压和月平均气温对鼠密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0.05),滞后效应期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水汽压的升高而升高,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月平均气温与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一定影响,且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水汽压对鼠密度的影响还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城镇不同生境鼠类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 ,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 2 0 0 2年金山区 14个街道 (镇 )在春季灭鼠前、后于不同生境各调查 1次鼠密度 ,对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 [结果 ]灭鼠前重点行业鼠密度最高 ,一般行业最低 ,灭鼠后外环境鼠密度最高 ,平均鼠密度灭鼠后较灭鼠前下降 77 91% ;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黄胸鼠最少。 [结论 ]金山区外环境和城镇重点行业室内鼠密度较高。小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长春市鼠类种群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开展灭鼠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长春市2011-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0.60%,农村自然村平均鼠密度为1.13%,高于城市居民区平均鼠密度0.46%和餐饮业平均鼠密度0.23%。结论长春市鼠密度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仍需要继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控,尤其加强农村自然村的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南通市鼠种构成、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鼠患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7—2020年南通市平均鼠密度为0.22%,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共占比84.73%。各生境类型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为0.32%;各年份鼠密度以2020年最高,为0.24%;各鼠种密度以小家鼠最高,为0.12%;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在7月,为0.37%。结论 2017—2020年南通市历年鼠密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农村自然村是鼠类的重点防治区域。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3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间疫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辽宁省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鼠带病毒情况,以及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群发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更有效地控制HFRS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丹东的凤城市、沈阳市的于洪区和葫芦岛的兴城市3个国家级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鼠带病毒率进行逐月监测。结果全年鼠密度在春秋两季各出现一个高峰,以5月份鼠密度最高达10.83%,1月份仅为0.99%。村内鼠密度高于村外,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24,P<0.01)。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全年共剖取鼠肺555份,阳性32份,带病毒率为5.77%。结论HFRS的发生与鼠密度密切相关,应采取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全省蚊、蝇、鼠传媒疾病的发生。方法依据《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及《河南省蚊、蝇、鼠密度季节消长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结果河南省住房蚊密度及牲畜蚊密度高峰期都在每年的6月~9月,以8月密度最高,月均密度分别为16.3只/人工小时和23.9只/人工小时。每年蝇密度高峰期在5月~9月,以9月密度最高,月均密度173.5只/笼。每年鼠密度的高峰期在4月~12月,四年中城市年均鼠密度变化平稳,农村鼠密度则逐年下降。结论河南省的蚊、蝇、鼠防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洪涝灾害对江苏省部分地区鼠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1年6~7月,江苏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省50多个市、县被淹。我们收集有关资料,就洪涝灾害对鼠密度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1991与1990年鼠密度比较:1991年全省7市鼠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南京、镇江、无锡鼠密度比1990年上升,而苏州、扬州、南通鼠密度比1990年下降,常州鼠密度与1990年相比基本持平;全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凤城市鼠种构成、密度、带毒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7种,鼠种构成中,村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9.65%;村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82.05%。村内鼠密度6.19%,村外5.60%,总鼠密度5.88%。结论凤城地区的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及带毒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绵竹市蚊、蝇、鼠和蟑螂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定防制对策,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09-2011年监测平均蚊密度1.22只/灯.小时,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平均蝇密度2.41只/笼,家蝇为优势蝇种;平均鼠密度1.27%,四川短尾鼩为优势鼠种;平均蟑螂密度0.78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蚊、蝇、蟑螂密度高峰在7-9月,鼠密度无明显季节高峰.不同年度鼠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场所蚊、蟑螂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3年绵竹市蚊、蝇、鼠、蟑螂密度和种群构成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安徽省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与鼠传疾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鼠传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2016—2019年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和鼠传疾病病例数据,分析鼠传疾病与鼠类密度消长的相关性。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共报告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1 051例和钩端螺旋体病81例。2016—2019年安徽省共布放有效鼠夹75 559只,捕获鼠类326只,平均鼠密度为0.43%。常见鼠种为褐家鼠(56.44%)、小家鼠(31.29%)、黄胸鼠(11.35%)和黑线姬鼠(0.92%)。2016年、2018年和2019年鼠密度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2017年鼠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FRS发病数与月度鼠密度没有正相关性,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与月鼠密度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673,P=0.143)。结论 应加强灭鼠工作,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