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石磊  马玉林  方圆  周银芳 《广西医学》2022,(7):745-750+754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脂质堆积、肝损伤及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丙泊酚低剂量组、丙泊酚中剂量组、丙泊酚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喂食标准大鼠食物,模型组与丙泊酚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喂食高脂高糖食物;6周后,丙泊酚处理组分别喂食25 mg/kg、50 mg/kg、100 mg/kg丙泊酚,1次/d,连续4周。测量各组大鼠肝脏重量,计算肝指数;比较各组大鼠的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水平(LDL、三酰甘油、总胆固醇、HDL)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乳酸脱氢酶(LDH)];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细胞脂质分解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Bcl-2相关X蛋白(Bax)、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肝脏重量、肝指数,血清LDL、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丙二醛、LDH水平,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率及Bax与Bc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正常饲料)和造模组50只(高脂饲料),持续8周。于第9周起,再将造模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桑葚低、中、高剂量组、异甘草酸镁对照组,每组各10只。干预组灌胃给予对应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赖氏法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观察肝脏大体观,计算肝脏指数,油红O染色及HE染色观察肝组织脂滴分布状况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肝脏大体色泽较为苍白,肝指数下降[(2.86±0.10)比(3.79±0.55),P <0.01],肝脏油红O染色强阳性,脂肪沉积明显,肝脂肪变显著,血清ALT、AST、TG、TC及LDL-C升高,HDL-C下降[(38.70±7.87)U/L比(72.50±6.20)U/L、(93.60±16.61)U/L比(267.00±40.70)U/L、(0.99±0.09)mmol/L比(1.52±0.24)mmol/L、(1.11±0.07)mmol/L比(1.52±0.14)mmol/L、(0.41±0.07)mmol/L比(0.57±0.04)mmol/L、(0.43±0.03)mmol/L比(0.38±0.05)mmol/L,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肝脏大体色泽的红润度均有一定改善,以桑葚高剂量组的改善最为明显。肝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桑葚中、高剂量组及异甘草酸镁对照组的改善显著[(3.12±0.14)、(3.22±0.10)及(3.16±0.22)比(2.86±0.10),P均<0.01]。肝组织油红O染色强度随桑葚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轻,桑葚高剂量组及异甘草酸镁对照组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显著;肝脂肪变均不同程度改善。桑葚各剂量组血清ALT、AST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54.80±5.16)U/L、(53.00±8.65)U/L及(43.30±2.36)U/L比(72.50±6.20)U/L,(135.40±26.68)U/L、(124.60±35.29)U/L及(93.90±8.91)U/L比(267.00±40.70)U/L,P均< 0.01];TG、LDL-C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1.05±0.22)mmol/L、(0.95±0.17)mmol/L及(0.79±0.03)mmol/L比(1.52±0.24)mmol/L,(0.48±0.05)mmol/L、(0.47±0.05)mmol/L及(0.39±0.02)mmol/L比(0.57±0.04)mmol/L,P均< 0.01];桑葚高剂量组血清TC降低[(1.21±0.08)mmol/L比(1.52±0.14)mmol/L,P < 0.01],低、中剂量组HDL-C升高[(0.46±0.05)mmol/L及(0.43±0.04)mmol/L比(0.38±0.05)mmol/L,P<0.05、<0.01]。结论 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正常饲料)和造模组50只(高脂饲料),饲养8周.于第9周起,再将造模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桑葚低(2.5g/kg)、中(5g/kg)、高(10g/kg)剂...  相似文献   

6.
大鼠酒精性肝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其对肝脏的损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实验性大鼠酒精性肝病时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其在酒精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乙醇喂养组和葡萄糖喂养对照组。乙醇喂养组大鼠饮水中加入乙醇 (剂量 5~ 1 2 g·kg-1·d-1)喂养 ,对照组饮水中加入相同量的葡萄糖。两组大鼠分别于 4周和 8周活杀取材测定其血浆中内毒素浓度变化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 (ALT)水平变化 ,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乙醇喂养组大鼠喂养 4周和 8周时血浆内毒素浓度分别为 1 2 9± 2 1 pg/ml和 1 87±3 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8± 9pg/ml和 53± 1 1 pg/ml(P <0 0 5) ;乙醇组血清ALT浓度为 1 1 2± 1 5IU/L和 1 47± 2 2IU/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 1± 1 2IU/L和 3 3± 9IU/L(P <0 0 5)。乙醇组肝组织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对照组肝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结论 乙醇能诱导大鼠血中内毒素浓度升高 ,造成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麻素CB1、CB2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大麻素受体在大鼠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在第8、16、24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CB1、CB2受体在NAFLD不同阶段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实验大鼠8周呈单纯性脂肪肝改变,16周肝组织弥漫性脂肪变,伴炎性细胞浸润,24周肝脏脂肪肝仍存在,但炎症程度有所减轻,出现程度不同的纤维化.正常大鼠肝脏CB1,CB2受体无明显表达,而在实验组大鼠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加,CB1受体在第8、24周的表达强于CB2受体.结论:CB1、CB2受体在NAFLD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CB1、CB2受体在肝脏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IL-8等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七低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各15只及正常组10只,模型组大鼠灌服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14周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三七低、高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予以相应的药物干预,正常组以蒸馏水代替,连续14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Leptin、IL-6及IL-8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IL-8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应用不同剂量三七及硫普罗宁干预后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L-8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七防治大鼠酒精性肝病的机制可能与降低ALD大鼠肝组织TNF-α、Leptin、IL-6及IL-8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甜菜碱对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别以甜菜碱不同剂量(200~800mg/kg)干预4周,然后测定大鼠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浓度、ALT、AST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经甜菜碱干预的大鼠血清中tHcy、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同时肝组织中的GS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O.01)。肝组织形态学评估表明,甜菜碱显著减少了肝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甜菜碱对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纠正甲硫氨酸循环的异常和转硫基作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田昊宇  关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2,(11):1035-1039+104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肝细胞癌(HCC)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目前,NAFLD逐渐成为HCC的主要病因;另外,NAFLD相关HCC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NAFLD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同时筛查并监测高危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NAFLD相关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NAFLD相关HCC的了解,从而为早期监测和管理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二陈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血脂、肝脂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辛伐他汀组(1.8 mg/kg)、加味二陈汤组(4.5 g/kg)予高脂饲料喂养。于第9周开始灌胃给药,持续4周。分别于10、12周末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肝重、肝组织HE染色、肝功能(AST)、血脂(血TG、HDL-C、LDL-C)、肝脂(肝TG)、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10、12周末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大鼠肝脏出现典型的脂肪肝病变。生化指标及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肝功能、血脂、肝脂及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加味二陈汤组较模型组,肝脂、血脂水平下降,脂质沉积和脂肪肝变性程度有所改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 加味二陈汤可下调血清瘦素水平,下调血脂、肝脂水平,表明加味二陈汤可能通过化痰祛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降低瘦素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体视学的方法计量了实验性酒精中毒组大鼠(5只,自由饮用20%的酒精14周)和对照组大鼠(5只,自由饮用去离子水14周)肝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Vvm)、面密度(Svm)、面数密度(Nam)、比表面(Qm)和规化形态因子(RFFm);粗面内质网的体密度(Vvr)、面密度(Svr)。结果:肝细胞RFFm非常显著的减小(P〈0.01)、Vvm显著增加(P〈0.05)、Nam呈增高趋势(P〈0.05)。肝细胞Vvr、Svr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结论:酒粗中毒可导致肝细胞粒体的畸形和增生;酒精中毒可引起肝细胞粗而内质网数量的减少,提示酒精中毒可以引起肝细胞损伤并且可能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一种快速的建立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喂养普通基础饲料和改良后高脂饲料10 w。比较两组大鼠血清ALT、AST、DBIL、HDL-C、LDL-C、TC和肝组织匀浆GGT、TG、GSH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第10周时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DBIL、HDL-C、LDL-C、TC、TC/HDL-C均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匀浆GGT、TG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P<0.05)。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脂肪变性及炎症,模型组大鼠在小泡性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伴随淋巴细胞浸润和灶状坏死。结论:改良后高脂饲料可加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造模进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硫化氢(H2S)浓度变化,探讨H2S在NAFLD变化的机理。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Sprague Dawley,SD)数字法随机分为重度NAFLD模型组(重度组)、轻度NAFLD模型组(轻度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重度组给予高脂饲料20 g/(d.鼠)左右;每天对重度组大鼠投入饲料量、剩余量进行称重,确定轻度组大鼠高脂饲料量达到重度组的50%,总重量与重度组相同;对照组给予重度组相同重量的普通饲料。12周后每周处死1只重度组大鼠,观察脂肪肝程度,至16周时重度组达到重度脂肪肝,终止实验。腹主动脉采集血液,离心取血浆,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组织匀浆检测H2S浓度。结果①TC、TG:饲养后重度组TC、TG分别为(8.45±1.19)、(2.43±0.38)mmol/L,轻度组TC、TG分别为(5.89±1.24)、(1.82±0.41)mmol/L,与对照组TC(1.98±0.14)、TG(0.84±0.22)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肝组织TG:重度组(0.82±0.13)mmol/L和轻度组(0.62±0.14)mmol/L与对照组(0.42±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肝组织H2S浓度: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肝组织H2S明显下降(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NAFLD程度与TG、TC代谢紊乱程度相关;H2S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通过干预H2S代谢,可能是防治NAFLD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肝细胞凋亡途径研究川陈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适应性喂养2周后,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水飞蓟素片治疗组(14 mg/kg),以及川陈皮素低(100 mg/kg)、中(200 mg/kg)、高剂量(400 mg/kg)组,高脂高糖饮食8周构建NAFLD模型,治疗6周后,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取血清检测ALT、AST、TC、TG、LDL-C、HDL-C、IL-1a、IL-1b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测定肝组织TNF-α、TNFR-1、Fas、FasL、Caspase-8、Caspase-3、Bcl-2和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组大鼠精神活跃,模型组在造模成功后精神萎靡,水飞蓟素片治疗组以及川陈皮素低、中、高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有一定好转。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LDL-C、IL-1a、IL-1b、IL-6明显升高(P<0.05),HDL-C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水飞蓟素片治疗组及川陈皮素低、中、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LDL-C、IL-1a、IL-1b、IL-6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此外川陈皮素高剂量组肝指数、ALT、AST、IL-1a、IL-1b、IL-6明显低于水飞蓟素片治疗组(P<0.05);川陈皮素中剂量和高剂量组TG、TC、LDL-C明显低于水飞蓟素片治疗组(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HDL-C明显高于水飞蓟素片治疗组(P<0.05),体重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NF-α、TNFR-1、FasL、Fas、Bax、Caspase-8、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cl-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素片治疗组、川陈皮素低、中、高剂量组TNF-α、TNFR-1、FasL、Fas、Caspase-8、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水飞蓟素片治疗组、川陈皮素低、中、高剂量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川陈皮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川陈皮素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硬度和脂肪变性程度。方法 本研究纳入198例T2DM合并NAFLD患者,利用FibroScan瞬态弹性成像技术(TE)评估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依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将肝脂肪变性分为4个等级:S0(<238dB/m)、S1(238~258dB/m)、S2(259~291dB/m)、S3(≥292dB/m)。依肝脏硬度(LSM)值将肝纤维化分为4个等级:F0F1(<7.0kPa)、F2[(7.0~8.6)kPa]、F3[(8.7~10.2)kPa]、F4(≥10.3kPa)。结果 198例患者中有171例有效测量病例(86.4%)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4.1%(7/171)患者有轻度脂肪变性(S1),有21.6%(37/171)患者有中度脂肪变性(S2),有71.3%(122/171)患者重度脂肪变性(S3)。有28.7%(49/171)患者存在显著肝纤维化(F2~F3),有17.5%(30/171)患者LSM值提示肝硬化(F4)。与没有或轻中度脂肪变性(S0~S2)患者比较,重度脂肪变性(S4)患者中显著肝纤维化(F2~F3)比例及肝硬化(F4)比例均更高。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ALT和高CAP值可能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E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有效评估方法,其中超过90%的患者有中重度脂肪变性,超过45%的患者有显著的肝脏纤维化。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硬度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24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喂普通饲料。剩余16只喂高糖高脂饲料构建NAFLD模型,6周末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雷帕霉素组,每组8只。雷帕霉素组用2.8 mg/(kg·d)雷帕霉素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持续给药4周。实验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肝组织TC、TG水平。检测并比较各组肝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Ⅱ/LC3B-Ⅰ、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组肝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大多数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油红O染色可见大多数肝细胞内含有脂质被染成橘红色。雷帕霉素组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可见脂肪空泡...  相似文献   

18.
HCY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及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ALT、AST水平,研究Hcy与后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30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3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30例患者各组间HCY、ALT、AS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SH血清Hcy水平较NAFL、CG均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NAFL组血清Hcy水平较CG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HCY作为筛查,NAFLD在常规临床诊断中的阳性率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证实姜黄素具有良好的降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药理活性,并且对NAFLD、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疗效显著,因而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就姜黄素治疗NAFLD的药理学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姜黄素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广其预防和改善NAFLD以及其它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可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蔡泓  陈赟  张治芬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4):10-12, 16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能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临床研究表明绝经是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绝经不仅增加女性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还可在血脂成分、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肝细胞脂质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对NAFLD的发生起促进作用。本文从7个方面就绝经与女性NAFLD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