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血肿形成的原因及诊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血肿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诊断,并结合治疗及其效果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2005年4月~2007年2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共619例,26例(24病人)发生髋关节周围肿胀,男8例,女16例,年龄62~87岁,平均74.3岁。术后作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术后2~7d,平均3.5d的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26例发生肿胀的病例中,有22例发生单纯髋关节周围血肿形成,4例有髋关节周围血肿形成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肢肿胀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甘露醇+迈之灵+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疗和手术切开清除血肿。血肿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疾病和固定方式无关。[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血肿是导致下肢肿胀、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甚至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血肿是避免或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和体会。[方法]对3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重点加强心理护理,防治感染,预防髋关节脱位及早期康复训练等护理并分析其疗效。[结果]通过对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可以达到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及双下肢的等长,临床疗效评定,其优良率达9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后护理,尤其是加强心理护理、预防假体脱位和早期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21例中假体柄周围骨折7例,术后早期脱位5例,下肢深静脉栓塞8例,下肢不等长1例。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结论术中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9年4月,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266例的资料。[结果]患者术后共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7例,占10.15%,其中8例术后谵妄,6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3例脑梗,3例术后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按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并发症组THA术比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有并发症组局麻比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有并发症组术前合并脑部疾病比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有并发症组输血比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脑部疾病(OR=5.466,P0.05)和输血(OR=4.597,P0.05)是术后1个月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安全性较高,但术前合并脑部疾病或输血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998年10月~2004年9月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经分析,所有病人在术后2~7d(平均3.4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减少术后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伤后48 h内手术)52例与延期组(伤后48 h~7 d手术)46例。统计两组患者住院相关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早期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延期组,术后3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对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髋置换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全髋置换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对23例25个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THR),Pemer分型Ⅰ度15例,17个髋;Ⅱ度5例,5个髋;Ⅲ度2例,2个髋;Ⅳ度1例,1个髋。固定方法:髋臼侧,5髋为骨水泥固定,20髋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侧,7髋为骨水泥固定,18髋为非骨水泥固定。[结果]1例术中发生小转子劈裂,1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炎,3例两侧肢体不等长2am以上。随访3—11年,平均8.2年,术前Harris评分最高59分,最低25分,平均44.5分。所有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度增加,Harris评分最高97分,最低63分,平均85.6分。[结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相对比较复杂并发症较多,手术中特别需要考虑两侧肢体的长度、外展肌的平衡、软组织的松解、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功率自行车应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骨科1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周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常规+自行车训练组。常规训练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两组患者都于术后8 w、4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及WOMAC量表对髋关节及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WOMAC评分:术后8 w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髋关节僵硬程度[(26±20)分]较对照组[(26±23)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5,P<0.05),功能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WOMAC各项评分提示,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功能[(22±18)分]优于常规训练组[(25±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4,P<0.05)。Harris评分:术后8 w及4个月常规+自行车训练组[(82±6)分、(88±12)分]高于同期常规康复训练组[(86±6)分、(8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功率自行车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5年10月期间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或DHS内固定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1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半髋关节置换组53例,DHS内固定组73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或术后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St.Michael髋关节评分等方面的指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和DHS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与DHS内固定组相比,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1年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具有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