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及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SLE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治疗,研究组予以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补体C3、免疫球蛋白G(IgG)、抗核抗体(ANA)]、致炎因子 [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补体C3水平高于对照组,IgG、A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治疗后CRP、IL-8、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LED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SCr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及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效果更佳,不仅可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还可改善其他相关生化指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妊娠患者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时会出现病态妊娠,本研究针对轻 中度活动SLE合并APS患者使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患者及其胎儿的预后。方法 SLE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接受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每月1次10 g,直到生产为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妊娠结局,患者病情,胎儿状况。结果 两组在入组时年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 DNA)抗体阳性例数、抗β2GPI(抗β2GPI)阳性例数、抗心磷脂抗体(ACA)亚型、既往发生病态妊娠人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补体(C3)降低(P=0.02)。妊娠期间产科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妊高症、胎儿窘迫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子痫、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孕妇选择顺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比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免疫抑制剂减量使用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较对照组多(P<0.05);妊娠期间观察组SLEDAI评分整体较对照组更低,更快稳定;但观察组母乳喂养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对SLE合并APS患者提高妊娠保有率,减少妊娠合并症、产后并发症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和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指标,发现对疾病活动和感染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法 对189例SLE患者进行研究,按SLEDAI积分分为活动组与稳定组;按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Ig)、补体、血常规、清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24 h尿蛋白(24hUP)及抗核抗体谱的变化.结果 活动组ESR、IgG、IgA、24hUP、球蛋白高于稳定组,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高于稳定组,C3、C4和清蛋白低于稳定组.感染组ESR、CRP高于未感染组.结论 ESR、IgG、IgA、C3、C4、24hUP、清蛋白、球蛋白、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可用于SLE活动性判断,CRP可作SLE合并感染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486-488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伴发热的SLE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LE感染情况,将其分为非病毒感染组(A组)、SLE病毒感染组(B组)、SLE非感染组(C组),对比患者在PCT、CRP、SER以及WBC值之间差异,对比PCT与CPR鉴别细菌性感染的价值。结果,A组患者的PCT值明显高于B、C组,对比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者的PCT值明显高于C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在CRP值上,对比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CT诊断符合率为100%,CRP诊断符合率为80.95%,P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RP诊断(χ2=6.77,P0.01);B组PCT诊断诊断符合率为83.33%,CRP诊断符合率为77.78%,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CT诊断对SLE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RP诊断效果,PCT诊断SLE患者的发热原因有着重要鉴别价值,不但能够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对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LE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和CD62 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SLE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PAC-1和CD62P的表达率,对40例SLE患者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与PAC-1、 CD62P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其中狼疮活动组比狼疮非活动组明显升高( P﹤0.01)。 SLE患者PAC-1、 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与SLEDAI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3,0.583, P均<0.05)。 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与非狼疮性肾炎组的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1和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表明血小板活化水平能反映狼疮病情活动,可作为狼疮活动监测指标;血小板活化可能在狼疮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05例SLE患者,按影像学有无浆膜腔积液表现将其分为有、无浆膜腔积液组,按SLEDAI评分分为有、无活动两组,按统一法获得各观察参数指标数据,分析CRP水平与SLE活动性及浆膜腔积液的关系,并比较分析ESR、C4、C3、IgG与浆膜腔积液的关系.结果 通过分析205例SLE患者,有积液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无积液组(P〈0.001),活动组的CRP水平与非活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ESR、C4、C3、IgG与浆膜腔积液无相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RP水平升高与浆膜腔积液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OR= 86.04,95%CI17.85~373,P〈0.001).结论 SLE患者的CRP水平在反映疾病活动性方面意义不大,但CRP水平升高与浆膜腔积液的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谢万红  王鼎  张珂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09-3512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入院治疗的89例SLE患者作为SLE组,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又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37例)和稳定组(52例).另外,将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检测纳入研究者SAA、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分析组间差异及上述各项指标与SLEDA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检测指标在SLE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SLE组SAA、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组SAA、CRP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SLE患者SAA、CRP水平均与SLEDAI呈正相关(r=0.91、0.8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用于SLE诊断,SAA的最佳临界值为6.70 mg/L,灵敏度为50.6%,特异度为90.3%,曲线下面积(AUC)为0.742;CRP的最佳临界值为2.12 mg/L,灵敏度为49.4%,特异度为90.3%,AUC为0.673.结论 SLE患者SAA和CRP水平升高,并且与SLEDAI相关,对于评估SLE患者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LE患者6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10分)和稳定组(〈10分)各3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HMGB1血清水平较正常和稳定期SLE患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水平、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C4成负相关(P〈0.05),抗ds-DN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HMGB1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感染、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C3、抗RNP抗体、抗SSA或SSB抗体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HMGB1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的表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诊治的SLE患者138例,依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临床感染证据等分为3组,其中活动合并感染患者(活动+感染组)38例,SLE病情活动患者(活动组)47例,SLE病情稳定患者(稳定组)53例。采用流式细胞法对各组外周血Th细胞、Ts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以及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结果:与活动组相比较,活动+感染组外周血Th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Ts细胞、B细胞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组相比,活动+感染组、活动组外周血Th细胞和NK细胞以及补体均显著降低,Ts细胞和B细胞均显著升高(P0.05)。但活动组与稳定组相比,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均与SLEDA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表达的检测不但能提示SLE活动情况,还能有助于鉴别是否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外周血p38MAPK、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SLE患儿并根据SLEDAI评分分别为SLE稳定组(n=52)、SLE活动组(n=42),另取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p38MAPK、NF-κB的表达水平、血沉(ESR)水平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补体3(C3)、补体4(C4)、白介素(IL)-1β、IL-6、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水平。结果 SLE活动组外周血p38MAPK、NF-κB的表达水平高于SLE稳定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p38MAPK、NF-κB的表达水平对SLE病情活动具有诊断价值,截断值分别为1.115、0.955;SLE活动组中有面部红斑、合并关节炎、合并LN患者的外周血p38MAPK、NF-κB表达水平均高于无面部红斑、无关节炎、无L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组中外周血p38MAPK...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和血压;检测血清hs-CRP、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C3、C4~ESR;计算体重指数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结果hs-CRPTk平与sLEDAI及补体c3、c4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程、BMI、血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CI冲和EsR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SLE患者中检测hs.CRP的水平尽管不能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但能够用于评估其心血管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与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并分娩的胎膜早破孕足月初产妇55例(观察组)及同期无胎膜早破孕足月初产妇60例(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及白细胞计数测定.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其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经病理检查又分为绒毛膜羊膜炎亚组38例及非绒毛膜羊膜炎亚组17例,两组CRP、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R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d后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白细胞计数仅轻度下降(P>0.05).结论 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CRP及白细胞计数可早期发现绒毛膜羊膜炎,对及早处理、改善妊娠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9例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在应用醋酸泼尼松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苷20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0mg/次,1次/周,口服。治疗6个月后评定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补体C3、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补体C3、SLEDAI评分分别为(0.65±0.12)g、(0.81±0.55)g/L、4.87±1.92,对照组分别为(0.97±0.39)g、(0.79±0.22)g/L、5.29±2.10,与治疗前((2.16±0.36)g,(0.48±0.37)g/L,12.8±4.15;(2.08±0.21)g,(0.49±0.26)g/L,12.6±5.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月经紊乱发生率(20.00%)高于对照组(2.56%)(P〈0.05),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中度活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优于联合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 EB 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G、IgA)滴度及病毒DNA载量,探讨SLE患者EB病毒感染情况及病毒再发感染后的激活对SLE总体疾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SLE患者、118例非SLE的风湿患者、33例正常对照组血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EB病毒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测EBV-DNA载量。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病毒抗体或DNA阳性率差别,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病毒抗体滴度、红细胞沉降率、SLE疾病活动度(SLEDAI)等,Spearman相关分析病毒抗体滴度或DNA载量与SLEDAI的关联性。结果(1)抗体阳性率:SLE组EBV-Ig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SLE组及正常对照组(57.5%vs.16.96%,χ2=37.054,P<0.000;57.5%vs.15.15%,χ2=16.92,P<0.000),并与SLE的发病有显著的相关性(r=7.57,P<0.05),但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抗体滴度:SLE组EBV-IgA及IgG滴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BV-IgA:1.11(2.268) vs.0.495(0.856),Z=-2.836,P=0.005;EBV-IgG:5.391(6.038)vs.4.121(5.231),Z=-2.49,P=0.013];(2) SLE组EBV-IgA及IgG滴度与对应的SLEDAI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EBV-IgA:r=0.164,P=0.195;EBV-IgG:r=-0.09,P=0.576)。也未发现EBV-IgA阳性患者在皮疹、关节炎、肝损害、SLEDAI、低补体血症等方面与阴性患者的差别,但红细胞沉降率却明显高于阴性患者[47(82.75)mm/1 h vs.26.5(46.25)mm/1 h, Z=-3.028,P=0.002];(3)80例SLE患者中有42例随访了IgA表型变化,但未发现表型变化对SLEDAI未见明显差异的影响。(4)SLE患者EBV-DNA阳性率也显著高于非SLE风湿病组(27.5% vs.12.8%,χ2=6.712,P<0.05),SLE患者EB病毒DNA载量异常与正常者的SLEDA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2) vs.13(20.25),Z=-0.573,P=0.567],并且异常DNA载量值与对应的SLEDAI之间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EBV抗体及DNA的高表达,提示EB病毒与SLE密切相关,但是近期感染或再发感染的激活(EBV-IgA或DNA)未影响到SLE总体的疾病活动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与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48例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院第1、3、5天以及出院或死亡前最后一次的PA、CRP、DD、APACHEⅡ评分,按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进行动态观察,并对APACHEⅡ评分与PA、CRP、DD水平动态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入院后第1天PA[(164.33±23.32)、(163.51±32.54)mg/L,t=2.315,P>0.05]、CRP[(93.25±27.67)、(94.37±30.81)mg/L,t=2.013,P>0.05]和DD[(917.60±17.09)、(918.07±23.78)μg/L,t=2.511,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第3、5天和最后一次PA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118.4±34.7)、(91.7±12.5)、(69.8±21.4)mg/L与(165.3±12.8)、(172.6±11.3)、(189.1±32.6)mg/L,t值分别为2.422、2.557、2.906,P均<0.05],CR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09.5±30.1)、(121.2±31.7)、(133.6±35.1)mg/L与(83.0±45.2)、(67.6±21.6)、(13.1±3.3)mg/L,t值分别为2.061、2.843、3.519,P均<0.01],DD水平也明显高于存活组[(1138.0±22.8)、(1312.6±2 8.5)、(1830.3±36.2)μg/L与(860.7±38.7)、(651.8±25.6)、(490.6±13.4)μg/L,t值分别为2.576、2.823、3.371,P均<0.01],PA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31,P<0.01),CRP及DD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7、0.651,P<0.01).结论 PA持续低水平、CRP和DD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所以联合动态观察PA、CRP和DD对评估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29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以发生发热反应的32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反应组、发生过敏反应的46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反应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输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输血后发热反应组和过敏反应组CRP分别为27.9±10.7 mg/L和16.7±9.3 mg/L,高于输血前的12.7±9.6 mg/L和10.0±6.3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发热=3.238,P发热<0.05;t过敏=5.041,P过敏<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输血不良反应组输血前后CRP比较,t=2.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5 3和Bcl- 2基因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48只兔AMI模型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 ,用以cDNA为内参标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其心肌细胞内p5 3和Bcl- 2基因mRNA表达量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TUNEL法发现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h、 2h、 3h、 4h、 6h、 8h、 12h的改变如下 :0h组和 12h组 <1h组 <2h组和 8h组<3h组 <4h组 (P均 <0 0 5 ) ;p5 3基因mRNA表达量依次为 :冠脉结扎后 4h组 >结扎后 6h组>结扎后 3h组 >结扎后 2h组 >未结扎 ( 0h)组和结扎后 1h组、 8h组、 12h组 (P均 <0 0 5 ) ;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与其内p5 3mRNA表达量对数值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r为 0 930 0 ,P<0 0 0 1)。Bcl- 2基因mRNA表达量 :冠脉结扎后 3h组、 4h组和 6h组 <结扎后 2h组、 8h组 <结扎后 1h组和未结扎 ( 0h)组 <结扎后 12h组 (P均 <0 0 5 ) ;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分别与其内Bcl- 2mRNA表达量的对数值成明显的负相关性 (r为 - 0 8732 ,P <0 0 0 1) ;p5 3和Bcl- 2基因mRNA表达量的对数值之间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r=- 0 96 49,P <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存在明显的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189例小儿作出诊断,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40例)、细菌感染组(51例)、病毒感染组(49例)和自身免疫疾病组(49例)。比较各组入院时、入院后1周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白细胞(WBC)计数值。结果入院时血清PCT水平细菌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自身免疫疾病组(均P〈0.05);血清CRP水平、血WBC计数细菌感染组、自身免疫疾病组高于病毒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细菌感染组与自身免疫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1周,血清PCT水平细菌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和自身免疫疾病组(均P〈0.05);血清CRP水平、血WBC计数细菌感染组、自身免疫疾病组高于病毒感染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细菌感染组与自身免疫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PCT对鉴别细菌感染优于血WBC计数及血清CRP,是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 vs 40.96±7.43,t=3.654,P=0.001),(0.68±0.23 vs 0.90±0.18,t=5.304,P=0.001),(0.13±0.06 vs 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