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P<0.001),而与增生的严重程度、病理分级有关(P <0.05),但与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 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其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展到子宫内膜癌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KDR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KDR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4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15例组织中的KDRmRNA表达情况。结果KDRmRNA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34%(33/45)、26.67%(4/15)和20.00%(3/15),相对含量分别为118.08±15.68、97.59±10.08和80.25±21.38。子宫内膜癌组的KDRmRNA相对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值分别为0.009和0.007;不典型增生组高于正常内膜组,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组的子宫内膜癌KDRmRNA相对含量高于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无淋巴结转移和高分化组,P值分别为0.012、0.039和0.912;而与肌层浸润深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值分别为0.889和0.912。结论KDRmRNA的过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治疗的靶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2 (COX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OX 2的表达,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 2、MVD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 <0 0 5 ) ,COX 2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有关(P <0 0 5 ) ,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型无关(P >0 0 5 ) ,COX 2表达阳性者MVD明显高于COX 2表达阴性者(P <0 0 5 )。结论 COX 2过表达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子宫内膜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BRMS1 mRNA和CD44V6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 1,BRMS1) mRNA和CD44V6 mRNA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 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RMS1 mRNA和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种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的BRMS1基因表达率为37.5%,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的75.0%和正常内膜的86.7%;与临床分期(χ^2=4.978)、肌层浸润深度(X^2=5.299)及淋巴结转移(χ^2=4.200)均密切相关,P值均<0.05; 2)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D44V6基因表达率为69.0%,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的16.7%和正常内膜的0,P<0.01; 与临床分期(X^2=5.802)及淋巴结转移(X^2=5.570)均密切相关,P值均<0.05;3)BRMS1与CD44V6 mRNA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相关关系,肯德尔相关系数为0.069,P>0.05.结论: BRMS1和CD44V6 mRNA的异常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作为临床预测和评估其侵袭及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c-erbB-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erbB-2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c-erbB-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34.62%)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1.11%)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13.79%)(P<0.05),并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5),但与增生的程度无关(P0.05).[结论]c-erbB-2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姜涛  王平 《实用癌症杂志》2005,20(5):477-479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COX-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45例子宫内膜癌等3组标本的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率分别为15.0%(3/20)、50.0%(10/20)、77.8%(35/45),由正常子宫内膜至子宫内膜癌的进展过程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COX-2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高分化内膜癌COX-2阳性表达率(89.3%)高于中低分化内膜癌(58.8%),P〈0.05。结论 COX-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OX-2表达上调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形成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eiatid-genel, MTA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MTA1的蛋白表达水平, 其中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0例, 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49例, 子宫内膜癌组织300例, χ2检验分析比较3组MTA1表达水平差异, 分析MTA1蛋白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的关系。  结果  MTA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癌组织中呈现显著的过表达, 且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 与不同的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TA1表达水平的增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可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其能否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有效生物学标志, 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2 (COX 2 )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 2和i NOS的表达 ;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COX 2及iNOSmRNA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 2及iNOS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和 73.3% ;子宫内膜癌及癌旁组织中COX 2及iNOSmRN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中分化内膜癌组织COX 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的癌组织 (P <0 .0 5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1/2的iNOS表达明显高于肌层未受累或≤ 1/2的患者 30例 (P<0 .0 5 )。COX 2和iNOS蛋白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 .6 0 1,P <0 .0 0 1)。结论 COX 2和iNOS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COX 2可能主要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 ;iNOS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附蛋白 (E -cad)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及其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4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 5 0例子宫内膜癌中E -cad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 ,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 %、80 0 %、42 0 %,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在G1、G2 、G3 子宫内膜癌中 ,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2 2 %、30 0 %、16 7%(P <0 .0 5 )。在限于内膜组、浸润浅肌层及浸润深肌层组 ,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8 4 %、35 3%、14 3%(P <0 .0 5 ) ,在临床Ⅰ、Ⅱ、Ⅲ期 ,E -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0 9%、31 3%、18 2 %(P <0 .0 5 )。结论 E -cad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P<0.05; c-erbB-2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相关(P<0.05),但与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缺失率与c-erbB-2的过度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c-erbB-2蛋白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PTEN和c-erbB-2联合检测可作为筛选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能聚焦超声 (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 :对 3 0例欲行手术的腹盆腔肿瘤患者先行HIFU治疗 ,同时观察临床疗效 ,术后再观察治疗区组织的病理变化 ,寻找临床和病理的关系。结果 :HIFU治疗后 ,显效率 43 3 % ( 13 /3 0 ) ,有效率3 6 7% ( 11/3 0 ) ,无效率 2 0 0 % ( 6/3 0 )。有效的 2 4例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 ,治疗区内可见细胞变性、凝固性坏死 ,其边缘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无效的 6例中 ,有 4例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2例表现为细胞处于失活状态。结论 :HIFU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与病理变化是一致的 ,用HI FU治疗腹盆腔肿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环磷酰胺、Vp- 16 治疗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的疗效,研究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间质血管数量与其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异环磷酰胺、Vp -16 联合化疗小细胞未分化肺癌41 例,观察疗效;采用抗人血型H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回顾性研究这些病理标本间质血管的特征,光镜下计数每例血管数量。结果:完全缓解(CR)28 例,占68 3%(28/41 例),部分缓解(PR) 10 例,占24. 4% (10/41),病变进展(PD)3 例,占7. 3%(3/41);肺癌间质血管结构清晰,平均每例每高倍视野(34. 66±14 .75)条血管。血管多组26 例,CR占84 .6%(22/26),血管少组15例,CR占40 .0%(6/1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3。结论:异环磷酰胺、Vp- 16联合用药符合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的生物学特点,化疗效果确切,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间质血管数量与其化疗敏感性正相关,是影响该型肺癌化疗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奈西雅防治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式的研究,对86 例患者化疗同时给予奈西雅(0. 3 mg,静脉推注,d1~d3),观察化疗不同时间其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奈西雅防治化疗药物尤其是顺铂和(或)表阿霉素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有效率分别为53 .5%~90 .6%;对顺铂引起的迟发性呕吐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不良反应轻,主要为便秘、头痛、口干、头重、发热感等。结论:奈西雅能有效防治化疗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疗效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为较好的化疗止吐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病、诊断及治疗后转归,探讨妊娠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分期的特点及最佳治疗手段,对34例妊娠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采用5-氟尿嘧啶(5-FU)、放线菌素D静脉联合化疗和(或)顺铂(DDP)、5-FU、多柔比星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甲氨蝶呤、5-FU局部化疗或联合手术治疗等手段。结果:Ⅰ、Ⅱ期侵蚀性葡萄胎(IM)和绒癌(CC)患者,经采用联合化疗、介入治疗兼手术治疗治愈率100%,Ⅲ、Ⅳ期患者采用联合化疗、手术治疗亦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应早诊断早治疗,采取以化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J  Chu D  Su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1):63-64
目的为验证干扰素α-2b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毒性,用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治疗恶性肿瘤102例。方法采用r-INFα-2b肌肉注射,每周2次,第1周3×106IU/次;第2周6×106IU/次;第3~8周9×106IU/次。结果9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16.7%(15/90),其中肾癌的有效率为10.8%(4/37,2例CR,2例PR),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率为14.3%(4/28,4例PR),恶性淋巴瘤的有效率为4/8(4例PR),乳腺癌的有效率为3/15(3例PR),2例多发性骨髓瘤均无效。CR患者的中位缓解期为40个月,而PR患者的中位缓解期只有4.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和较轻微骨髓抑制。结论r-IFNα-2b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可以将其作为第二线药物治疗肾癌、黑色素瘤及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12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总结头颈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效果,评价影响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 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总的局部复发率为35 % 。放射治疗有效率为80 % 。总的5,10 及20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7% ,63 .8% 及37 .0% ;无局部复发者5,10 及20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 .6% ,77 .0% 及73 .1% ;总的5,10 及20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5.7% ,60.1% 及29.4 % 。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10 % ,肺转移率为24 % 。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方式、病理类型及外科切缘与局部复发有着明显的关系,病理类型、外科切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对生存有明显的影响,而肿瘤部位和临床分期对局部复发和累积生存均无影响。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发展病程较慢,外科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变的发展,对局部病变较晚和外科切缘阳性的患者需手术加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顺铂(DDP)协同抑制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TRAIL和DDP作用于人RD细胞,通过噻嗟蓝(MTT)比色法、丫啶橙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形态学、细胞凋亡、Fas蛋白表达和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浓度分别为1.0、10.0和100.0μg/L的TRAIL作用于RD细胞后,细胞生长抑制率(CI)分别为18.9%、20.8%和43.5%;浓度分别为1.0、5.0和10.0mg/L的DDP作用于RD细胞后,CI分别为9.8%、23.4%和43.8%。而浓度为100μg/L的TRAIL与浓度为5mg/L的DDP联合作用时,CI明显增加(66.4%),Fas蛋白的表达及caspase3的活性也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结论:TRAIL和DDP联合应用对诱导RMS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协同效果,这一作用与增加Fas和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4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合理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1983年10月至1993年10月间采用以化疗为主加或不加放疗治疗45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并总结和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61.4%,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36.4%。随访3~10年,37例死亡,8例仍生存。疗后全组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6.7%,19.4%,19.4%和0%。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组的疗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31.5%,26.1%和19.4%,优于单化疗组,分别为19.8%,12.1%和7.8%(P<0.001)。通过对疗后生存率与近期疗效、临床分期、化疗有效病例是否足量化疗及治疗的不同年代间关系的分析显示,近期疗效达CR者优于部分缓解(PR)、稳定(S)和进展(P);早期病变局限(Ⅰ,Ⅱ期)优于晚期(Ⅲ,Ⅳ期)病例;加放疗者优于单纯化疗者;有效病例足量化疗者优于不足量化疗者;近年(1988年至1993)治疗病例的效果优于早年(1983年至1987年)所治病例的效果。结论以足量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的综合治疗,争取首程治疗达到肿瘤完全缓解是提高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疗后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与转归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索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76年2月 ̄1998年10月间114例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上颈低分化转移癌最好的治疗方式是放疗,转移性鳞癌则采用术前放疗加手术治疗,转移性腺癌中的乳头状腺癌治疗应采取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它们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2%、53.8%和62.5%。锁骨上区转移癌以化疗为首选。随诊中有11.2%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患  相似文献   

20.
喉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11例原发于喉的恶性淋巴瘤的病例,结合文献探讨分析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材料与方法1971~1995年共收治11例原发于喉的恶性淋巴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声嘶、咽喉痛、吞咽痛、进食异物感、吞咽困难等。间接喉镜或纤维导光镜可见声门上区或声门区肿物,肿物形态不一,可为息肉样、结节样、粘膜光滑性肿物或仅为坏死糜烂性改变。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确诊后均行放疗,6~8MVX线,局部野2例,扩大野9例,DT50~70Gy,中位DT55Gy,放疗后均未行预防性化疗。结果全部病人疗后随访18~180月,其中7例无病生存18~180月,4例于疗后9~120月复发,均位于照射野外,2例因不能接受有效化疗死亡,2例接受正规放、化疗至今已分别无瘤生存36月、60月。结论原发于喉的恶性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证实。放疗的局部控制作用良好,即使复发,积极治疗仍有治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