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趋势[1]。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理性吞噬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消化后残余的代谢产物,不断从RPE细胞内排泄至Bruch膜外堆积起来形成玻璃膜疣,而大量玻璃膜疣存在是本病的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造成高龄人群中心视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玻璃膜疣、局灶性RPE色素改变、RPE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异常的脉络膜灌注以及最终的盘状瘢痕。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移植是指将同种异体的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于受体视网膜下腔 ;大量研究证明移植物可对受体视网膜细胞起到营养作用并增加其数量 ,同时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认识逐渐清楚明确 ,可通过补充外源性基因或清除异常基因等方法 ,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夜盲和周边视野的丧失,最终导致中心视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就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视网膜变性疾病还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此进行综述。1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方法目前主要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只有小样本的实验报告。细胞来源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 lium,RPE)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rispigmentepithelium,IPE)。移植方法主要有两种[1]:(1)外路法:分离并剪断上直肌,暴露近黄斑区的后巩膜,作厚近全层的巩膜瓣,用特制针头刺破其下的脉络膜约4mm,将RPE细胞注入视网膜下腔。(2)内路法:经睫状体扁平部作切口,先行玻璃体切割,再用特制针头刺破中央凹颞上方的视网膜,注入平衡液造成小范围的网脱,然后植入RPE细胞。2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结果2.1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移植动物实验:运用上述方法将RPE细胞移植于视网膜下,10天后感光细胞内节变长,14天后外节变长,21天后大多数RPE细胞贴附于Bruch膜上,28天后移植区视网膜外核层增厚,感光细胞数目增加。RPE细胞和宿主感光细胞外节紧密接触,具有顶部和基底部的极性特征,且能吞噬感光细胞脱落的外节膜盘。临床实验:Algvere[2]将人胚胎视网膜色...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移植是指将同种异体的感光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于受体视网膜下腔;大量研究证明移植物可对受体视网膜细胞起到营养作用并增加其数量,同时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认识逐渐清楚明确,可通过补充外源性基因或清除异常基因等方法,在基因水平上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相似文献   

7.
动物视网膜变性的发病机理与人类的视网膜疾病有某些同源性.因此是研究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的有用模型。现根据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类型将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改良的二步酶法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悬液,不做玻璃体切割,直接进行视网膜下间隙的移植。方法 用酶I(含220kU/L)透明质酸酶和0.1%胰蛋白酶)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之间的联系,再用酶Ⅱ(含0.25%胰蛋白酶)将RPE从玻璃膜上分离下来获得悬浮的RPE细胞,用特制的移植针头通过人为造成的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区将其移植入受体视网膜下间隙。结果 术后2周供体RPE细胞呈单层排列于受体视网膜下间隙并存活,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电镜观察术后5周供体RPE细胞位于受体Bruch膜上并与受体感光细胞外节盘膜形成镶嵌关系。结论 改良的内路法可以将供体RPE细胞成功移植在受体眼视网膜下间膜,并至少存活7周。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杆细胞变性,进而视锥细胞受累,所有感光细胞变性,致严重的视觉功能障碍,最终双眼失明.本文在简述RP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评述RP的基因检测及相关新型治疗策略,包括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视网膜假体,为后续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一类难治性视网膜疾病,其致盲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光感受器(即光感细胞)的损伤和缺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探索修复这种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有效方法,其中细胞替换疗法,即视网膜光感细胞(包括脑源性和视网膜源性的干细胞)移植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尚无实验能证明视网膜细胞移植对修复受损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并恢复视力有确切的帮助。但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眼科中心和Moorfields眼科医院的一项联合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定时期的视网膜光感细胞前体作为移植细胞能够成长为具有功能活力的视网膜光感受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病变,临床特点主要为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流图异常,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虽然多年来许多临床医师一直寻求一种有效药物或手术疗法,但由于该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无定论,迄今尚无特殊疗法.眼外肌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手术,现笔者仅对该手术进行综述. 1 术式提出 1956年Campos首先推出用外直和/或内直肌束植入板层巩膜切除后脉络膜处,以重新建立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方法,临床治疗难治的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盘状黄斑变性、老年黄斑变性、近视眼底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和环状视网膜病变.1958年Bumsid经过动物实验后提倡用下斜肌单纯前徙于黄斑区,以增加黄斑血液供应,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1960年Tamesis用下斜肌条植入黄斑区脉络膜上腔,据称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脉络膜变性、高度近视、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属眼科疑难病之一。多累及双眼,国内患者约30万,全世界约300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视网膜色素变性(RP)属于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性疾病。以夜盲、视野缩小、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等为特征[2]。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损害的难治性眼病,预后多不良。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但疗效不肯定。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对早中期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彭清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72-1872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是一种视力渐进性减退最终丧失而致盲的眼底疾病。当今世界上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视网膜移植(包括视网膜细胞移植、片层移植、全层移植等),人工视网膜植入,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用视网膜移植的方法来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在近10余年中开展的最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4.
高翔 《华夏医学》2003,16(6):917-920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眼病,至今尚无理想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完善,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给RP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应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测定66例视网膜病病人抗视网膜抗体,43例出现阳性反应(65%).老年黄斑变性病人血清抗视网膜抗体阳性反应极为显著,明显高于健康老人(P<0.02);视网膜色素变性、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血清也有一定的抗视网膜抗体阳性率;而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急性视网膜坏死抗视网膜抗体反应不明显。本文还讨论了这些抗体所作用的抗原的性质及其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供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在视网膜下腔生长情况,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体外获取恒河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用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后经外路将供体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受体恒河猴视网膜下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供体细胞在受体视网膜下腔形成有极性的单细胞层,贴附于Brueh膜上,并形成微绒毛和基底内褶,细胞内可见吞噬体.结论 外路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方法,移植后的细胞可存活并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也是导致视力障碍和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是AMD发病时第一个发生功能损害的细胞。以往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RPE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性细胞死亡也会导致AMD的发生。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本文就铁死亡在AM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各种OCT表现,以期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对43例经FFA确诊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OCT检查,记录清晰、稳定的图像并对其分析.结果:4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玻璃膜疣10例10眼,渗出及水肿18例19眼,萎缩型AMD2例2眼,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 13例14眼,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5例5眼,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浆液性RPE脱离8例8眼.结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65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本研究病例的OCT表现由其病变性质不同而表现多种多样,如玻璃膜疣、出血、渗出、水肿、RPE脱离、神经上皮脱离、CNV及萎缩等等,在AMD诊断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监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组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并发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fCN V)的连续性患者中,视网膜下手术联合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不能行激光或光动力疗法的fCNV患者,行视网膜下膜切除术,同时联合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术。对照组采用单纯膜切除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以后每隔3个月中,检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和Jaege视力表的远、近最佳矫正视力、多焦ERG(m fERG)、中心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最终有53只眼经过检查得到结果。其中,39只眼施行R …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代谢障碍与许多眼底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体外分离、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入患眼治疗眼底疾病是当今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目前有关于RPE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移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