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卫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5~1985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4 4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0.07/10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1.55%,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1986~2004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80例,其发病率波动在0.41/10万~7.26/10万;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4.44%;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病例总数的75.56%;≤7岁的麻疹病例由1990年以前的91.01%下降到1991年后的36.42%;对1986~2004年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29.45%未接种麻疹疫苗(MV),22.78%免疫史不详。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及时处理疫点,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加速控制麻疹。方法对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有两个明显不同阶段:1975~1986年发病呈高发状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波浪式态势,流行模式以暴发为主。1987~2005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其发病率波动在0.00~9.61/10万,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县的发病水平;2~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31.33%未接种麻疹疫苗,21.37%免疫史不详。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提高麻疹疫苗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在全县范围内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报告;对麻疹疫点应及时处理,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9~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4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69/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发病率呈现一年高一年低的趋势。病例集中在3~5月,多为无明确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者,本市人口以未及MV初免月龄儿童和≥20岁成人病例为主,远郊区发病率高于近郊区和市区,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10岁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共报告麻疹爆发94起,涉及348例。本市人口爆发主要为成人,外来人口每年均有爆发,但爆发起数逐年下降,外来人口自办学校中麻疹爆发已基本得到控制。结论本市人口中成人发病增多,外来儿童中MV接种率低,存在免疫空白,是上海市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控制效果。方法根据控制策略将凤山县31年来麻疹控制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麻疹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各阶段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其中0~5岁组发病率最高。Ⅰ阶段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97.12/10万,死亡率为1.40/10万,乡镇覆盖率达100%,冬春季为高发,流行峰间隔期为3~4年,峰形陡峭;Ⅱ阶段平均发病率为74.88/10万,死亡率为0.36/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5~6年;Ⅲ阶段平均发病率35.53/10万,死亡率为0.29/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7~8年,峰形上升迅速下降缓慢;Ⅳ阶段平均发病率为1.38/10万,无死亡病例,乡镇覆盖率下降到72.73%,高发季节向春夏季后移,流行峰间隔期为8~9年,峰形矮小。结论高质量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和规范麻疹疫情管理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良策。  相似文献   

5.
张丽  胡艳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42-1644
目的分析信阳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流行特征,了解当前麻疹发病特点,为实现2012年全市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04—2009年麻疹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数据通过Excel 2003和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信阳市麻疹发病特征:①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3—7月的春夏季,占全年总发病数的60.22%;②发病人群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学龄前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94.34%病例的年龄<15岁,且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1岁以下幼儿发病率由2004年的11.68/10万上升到2009年的435.38/10万;③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流行相结合。2009年浉河区、新县和潢川县发生麻疹流行,报告发病率分别高达50.37/10万、36.23/10万、33.83/10万。结论近年来,信阳市麻疹的流行特征在发病时间、流行强度和年龄分布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全市麻疹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麻疹疫苗接种作为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在信阳市的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保证在人群中形成针对麻疹的免疫屏障,控制发病,逐步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户县1970~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户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加速控制麻疹。方法 对户县 1 970~ 2 0 0 3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发病有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 :1 970~ 1 984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 ,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每隔 2~3年出现 1个发病高峰 ,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 ;1 985~ 2 0 0 3年发病呈低发状态 ,其发病率波动在 0. 35/ 1 0万~ 7. 71 / 1 0万 ;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 ,以爆发为主 ,局部麻疹爆发影响着全县的发病水平 ;3~ 6月为麻疹高发病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 ,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 ,30 %未接种麻疹疫苗 (MV) ,24%免疫史不详。结论 今后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 ,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 ;在全县范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 ;重新调整或制定现行MV免疫程序 ;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 ,防止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监测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4年所有麻疹个案调查资料及血清标本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558例麻疹疑似血清标本中,麻疹IgM( )263份,标本阳性率47.1%;全市年平均发病率1.77/10万;以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5~14岁年龄期发病占57.9%;确诊病例中有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3项典型症状者只有53.6%。结论滁州市处于高度散发与偶然局部爆发的麻疹流行态势。加强麻疹监测力度,实施强化免疫策略是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掖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张掖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张掖市1995~2004年麻疹疫情资料和2000年发生的爆发及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效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近10年累计发生麻疹1 059例,年平均发病率8.54/10万。发生爆发1起,发病466例,发病率43.63/10万。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为发病高峰,小学生发病居多。应急免疫前2~15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64.46%和1∶55.02,应急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升至99.10%,GMT达到1∶1 347。结论控制麻疹应提高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强主动监测和疫情报告,开展抗体水平监测,调整MV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陆川县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MV)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SIA)前8年(1996~2003)及后11年(2004~2015)麻疹流行状况,评估控制麻疹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和比较陆川县从2004年起应用间歇式开展MV SIA前后麻疹发病资料。结果陆川县实施MV SIA前8年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54/10万,下降到实施MV SIA后11年的年平均发病率0.78/10万(P0.01),下降88.07%。麻疹流行小高峰周期延长,间隔时间从原来2~3年变为4~5年。实施MV SIA前全县16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陆城、珊罗和温泉3个乡镇,分别为20.46/10万、15.46/10万和12.99/10万;实施MV SIA后,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珊罗、温泉和横山3个乡镇,分别为2.50/10万、1.26/10万和1.07/10万,与实施前相比大幅降低。结论陆川县从2004年起应用每间隔4~5年一次的间歇式开展MV SIA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麻疹流行周期延长,流行期缩短。城镇和城乡结合部为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  相似文献   

10.
莱芜市1960~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莱芜市麻疹流行规律,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莱芜市1960~2004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麻疹发病的集中时点和流行高峰期。结果麻疹疫苗(MV)使用前阶段、计划免疫前期、计划免疫初期和计划免疫阶段麻疹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56.59/10万、228.88/10万、11.32/10万、0.40/10万,麻疹发病呈现以下特征:1979~2004年农村年均发病率为2.93/10万,城镇年均发病率为5.92/10万,城镇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P<0.01);计划免疫前(1960~1978年)麻疹发病高峰时点为3月29日,50%发病高峰期在3月7日至4月23日,计划免疫后(1979~2004年)发病高峰时点为4月8日,50%发病高峰期在3月11日至5月2日,发病高峰仍然存在且明显拖后(P<0.01);1985~2004年共发生麻疹91例,与1979~1984年相比,1岁以下构成比上升了16.13%,8岁以上构成比上升了22.42%;1985~2004年发生的91例麻疹,学生41例,占45.05%,工人、农民26例,占28.57%。结论现阶段麻疹控制工作应在做好MV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重视加强免疫、有针对性的MV强化免疫、流动人口管理和麻疹病例监测工作,最大限度地消灭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沂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健康人群的免疫水平,为制定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99~2006年麻疹发病和监测资料,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ELL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全市1999~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6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69/10万。诊断麻疹病例995例,年均发病率为1.23/10万。麻疹发病表现出春末夏初的季节高峰,发病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占58.99%。男女性别比为1.35∶1。2004、2006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0.55%,各年龄组2006年明显高于2004年。结论做好麻疹疫苗接种,开展麻疹监测,是预防麻疹发病的主要手段。我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免疫水平较高,但大年龄组和成人的麻疹发病有增多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黑龙江省2004-2008年风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报告的发病率0.38/10万上升至2008年的8.61/10万,2009年报告病例有所下降,为3.53/10万,发病高峰季节为3~6月,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逐渐向高年龄组转移。结论黑龙江省近年风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成人将成为危险人群。应加强风疹监测控制和免疫策略研究,降低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的发生,减轻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宣威市1952~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宣威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方法对宣威市1952~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通过市、乡、村三级卫生防疫人员的努力,计划免疫规划的实施,冷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麻疹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发病率从2 254.94/10万(1965年)降到0.09/10万(1988年),死亡率从5.24/10万(1957年)降至0(1987年),计划免疫后,年平均发病率比未接种麻疹疫苗时下降了97.56%,接种率与发病率呈高度负相关(r=-0.91,P<0.01)。1990~2004年麻疹病例中,74.08%无免疫史,未接种和未及时加强接种MV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计划免疫前后相比,流行强度降低,削平了季节高峰。1978~2004年进行了4次监测,结果阳性率为88.8%~100%。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加强监测,保持MV高水平的常规免疫,并适时开展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巩固的免疫屏障,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一起成人麻疹爆发调查及其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爆发原因,以控制爆发。方法对2005年3~5月发生在山东省邹平县某纺织集团的一起成人麻疹爆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抗体,并运用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病原学上明确病因及病毒来源,同时结合血清流行病学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流行因素。结果这次爆发共报告麻疹314例,全县罹患率52.1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该集团园区内,发病264例,园区罹患率为293.34/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成人(占92.04%),16~30岁占81.53%,≤15岁人群占7.96%;男女性别比为1.62∶1。麻疹病毒分离鉴定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亚型,以H1a为优势亚型,H1b为外来输入亚型。新加入集团的流动务工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9.00%和1∶372。结论该次麻疹爆发是一起典型具有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成人麻疹爆发,为外来输入病毒株造成的传播,与易感人群聚集和其它内外环境等流行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陕县麻疹流行特征指导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2005年~2006年报告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陕县2005年~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9.42/10万,明显高与往年。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居多,发病高峰在(3~5)月份。发生乡级麻疹爆发一起,罹患率为5.49%。结论儿童MV基础全程接种率低;MV接种质量;免疫空白和免疫成功率低是造成发病增多和出现局部流行的主要因素。对降低麻疹发病,控制局部流行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全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麻疹发病481例,年均发病率4.30/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城市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发病高于农村地区。2~5月是麻疹高发季节,发病数占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工、散居儿童和工人。发病年龄呈双峰型,<1岁和20~34岁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8.21%。男女发病比为1.93∶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应以控制流动人口麻疹发病为重点,同时建议调整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对育龄期妇女和外来务工人员需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4~2008年大连市主要免疫可预防疾病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与2004年比较,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麻疹发病率2005年有所回升,2006年以后逐年下降(P0.01)。2004~2008年城区、郊区、农村乙肝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0.16/10万、34.60/10万、18.36/10万,麻疹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86/10万、2.63/10万、0.37/10万(P0.01)。麻疹发病数,第2季度占81.35%。男性、女性年均发病率,乙肝分别为33.88/10万、12.30/10万(P0.01),麻疹分别为1.13/10万、1.06/10万(P0.05);乙肝年均发病率20~44岁最高,麻疹年均发病率1岁最高。[结论]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6~2013年福建省麻疹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08年)、强化免疫后(2009~2012年)和2013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08、2009~2012年和2013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60/10万、0.16/10万、0.82/10万。强化免疫后各地市发病率均较强化免疫前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47.56%~99.19%。强化免疫前发病年龄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5.28%;强化免疫后发病年龄发生改变,以<8月龄和≥15岁为主,2009~2012年占68.97%,2013年占69.38%。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率(13.93/10万)高于本地人口(3.07/10万);强化免疫后发病率逐渐降低,2009~2012年流动、本地人口发病率已基本持平;2013年本地人口发病率(0.84/10万)已超过流动人口(0.72/10万).强化免疫前后有84%以上病例无免疫史,可见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保持高群体免疫力,应加强常规免疫、强化监测和应急处置,才能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流行状况,为制订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湛江市1984~2004年麻疹法定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湛江市1984~2004年共报告麻疹21 651例,年发病率在0.63/10万~141.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7.35/10万。1999~2004年麻疹疫情报告资料显示,每年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50.10%(503/1 004)。1999~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906例病例中,0~7岁儿童发病622例,占68.65%;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占9.27%,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占90.73%。2001~2004年开展麻疹监测以来,发生麻疹暴发疫情27起,病例数占四年病例总数的26.64%,流行呈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结论湛江市麻疹发病率已大幅下降。维持高的接种率和适时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的必要措施;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点是控制麻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重点落实低年龄组儿童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4-2009年永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防控措施,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病例资料导入Excel 2003和SPSS 10.0统计软件及DPS 12.01版数据处理系统,并运用圆形分布法进一步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Poisson分布的μ检验分析疾病分布的性别差异。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麻疹发病的时间、年龄和性别等人群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 06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50/10万,2008年达47.59/10万;发病的高峰日在4月中下旬,高峰期为1月24日~7月11日,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8月龄婴儿和成人麻疹患者发病人数在总患病人数中比例上升,各占约25%左右。结论 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回升,2008年本地区麻疹呈高发流行态势。≤8月龄婴儿和成人麻疹患者发病人数在总患病人数中比例上升,高发季节向后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