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zimilide——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特异性地阻滞快速激活钾通道电流(Ikr)。其有两大缺点:致心律失常和在心率加快及刺激β受体时作用减弱。这被认为是由于慢速激活钾通道电流(Iks)强烈的上调反应所致。为了避免这些缺点,大量工作致力于开发具有阻滞心肌Iks的抗心...  相似文献   

2.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Sotalol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Dofetilide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本文就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一、药理学Dofetilide是一个高度对称的四氨基复合物 ,分子量为44 1 6 ,分子式为C19H2 7N3 O5S2 。1 药物效应动力学 :心肌组织的外向K+ 延迟整流是引起复极的主要离子流 ,该电流分为IKr、IK ur和IKs,dofetilide通过选择性阻断心肌组织IKr发挥作用[1] 。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 :dofetilide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APD)而不影响心脏内的传导速度 ;能增加有效不…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利多卡因防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作用已被公认,但存在不能口服、半衰期短、需颁繁给药等缺点.Pirmenol(CI-845)水  相似文献   

5.
伊布利特--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近推出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药仅供静脉注射,主要用于快速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尤其对房扑效果更为显著.1995年1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伊布利特的药理特性,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Ibutilide(伊布利特 )是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终止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和心房扑动 (atrialflutter,AFL)的发作具有较高的疗效 ,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AF和AFL的药物[1 ] 。1 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 ,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可延长家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延长豚鼠游离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限和QT间期[2 ] 。人体试验表明 ,当伊布利特剂量为 0 0 3mg/kg时 ,可延长AH间期、房室结文氏周期长度、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总被引:481,自引:5,他引:481  
199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策 ,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年第 1期[1] ,至今历时 8年。在此期间 ,心律失常治疗取得明显进展。不少新药面世 ,并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重新评价了原有药物。结果表明 ,有无器质性疾病、心脏病的性质和心功能状态等 ,都能影响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迅速发展 ,室上性和一些室性心律失常可被射频消融治愈。近年来 ,国内有关的专业学会制订了起搏治疗、消融治疗等指南或建议 ,至今仍有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反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疗法,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与β阻滞剂及胺碘酮的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奎尼丁及胺碘酮的联用及其利弊。控制心律失常用药总的趋向是联合疗法优于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临床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缓释剂长效盐酸二氢奎尼丁(赛利科)在欧美等国已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中,我国从1988年起应用于临床,但国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鲜为报道。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29例住院心律失常患者为受试者,其中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9例,频...  相似文献   

11.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陛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没有明显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表明,I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因而人们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上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从I类转向Ⅲ类的明显趋势。为此对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合理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Hoffman和Granefield提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有自律性、后电位触发与折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可由于突性冲动增快或异位冲动的产生而形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中毒等,使心肌细胞内钙增多,钠钾减少而诱发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除极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14.
15.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是发挥有益的协同作用,避免毒副作用相加的关键。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外联合应用抗心素失常药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用药时参与和深入研究时借鉴。  相似文献   

16.
Ia类抗心律失常药——二氢奎尼丁程志坚(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苏州215001)蒋文平(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二氢奎尼丁(Dihydroquinidine,DHQ)是奎尼丁(Quini-dine,Q)的同系类似物,与Q区别在于其Q环的乙烯基...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致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0例报告姜凤梅南京市玄武医院内科(210018)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消除或抑制异位节律,同时有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传导阻滞或逸搏节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多见于老年人,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便可引起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索他洛尔(Sotalol)是一种消旋物,其商品名为Sotacol(施太可),1960年由Mead Johnson实验室合成,最初只认识其β受体阻滞作用,1970年Singh报道该药尚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具有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叫。国外对此药已进行了较多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仅有个别报道,就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索他洛尔:一种第III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博 《山东医药》1989,29(9):43-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