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总结我室活检诊断恶黑80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恶黑主要发生在41-60岁年龄组,占54%,男性:女性1.8:1。皮肤恶黑的发生部位主要在手、脚、头面部、粘膜恶黑发生在鼻腔和眼部,恶黑的发病一般认为与日光照射、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恶黑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多形的瘤细胞排列成肉瘤样,巢状、血管外皮瘤样、腺样等类型。同时也讨论了恶黑的分型、核分裂、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节型核分裂最多且浸润深,预后就最差。 相似文献
3.
4.
恶性黑色素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组织学类型检测:上皮细胞为主型33例,占57.89%;梭形细胞为主型16例,占28.07%;混合细胞型8例,占14.0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黑色素瘤标记物45(human melanoma marker 45, HMB45)阳性53例,占92.98%;S-100蛋白阳性55例,占96.49%;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52例,占91.23%;Ki-67阳性57例,占100%;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阳性3例,占5.26%;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阳性5例,占8.77%;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结蛋白(desmin)均阴性表达。(3)发生部位:下肢24例(其中足部19例),躯干7例,头颈部9例,上肢7例,黏膜部位10例。(4)术前诊断:色素痣25例,恶性黑色素瘤13例,待查19例。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好发于四肢,细胞形态及组织学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张爱华(广西桂林市中医院桂林市541001)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分析恶性黑色素瘤虽非少见,但其表现多样化、易于误诊,不易早期诊断。现将我院临床活检中所遇到的10例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讨论1材料和方法整理197... 相似文献
6.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canona)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接近皮肤的粘膜 ,甚至眼、脉络膜及软脑膜等 [1,2 ] 。我科1982~ 2 0 0 1年外检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者 4 8例 ,占外检总量 6 5 6 0 0例的 0 .73‰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4 8例恶性黑色素瘤 ,全部来自外检标本 ,行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制作 ,HE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 ,其中部分行 Fontana染色 ,个别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 HMB4 5及 S10 0。2 临床资料2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恶性黑色素瘤中 ,男性 17例 ,女性 31例 ,男… 相似文献
7.
8.
汪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43-744
恶性黑色素瘤 ,好发部位为体表皮肤 ,尤其下肢。发病原因不明 ,部分病例可在皮肤组织受损伤后发生。极少数病例发生于成年之前 ,可能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其病理组织学谱系广 ,已有十几种类型[1] ,易给诊断造成迷惑。为此 ,笔者对 18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期望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3~ 1999年间恶性黑色素瘤病例 18例。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5 1岁。1.2 病变部位 本组病例发生于下肢皮肤 6例 ,躯干皮肤 4例 ,头面部皮肤 1例 ,眼球结膜 1… 相似文献
9.
恶性黑色素瘤因临床表现复杂、病理形态多样,易造成临床病理的漏诊或误诊。本文对我科近年来遇到的53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1临床资料2000—2011年我院外科活检及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3例,其中男27例,年龄12~84岁、平均 相似文献
10.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mecanona)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接近皮肤的粘膜 ,甚至眼、脉络膜及软脑膜等[1,2 ] 。本文收集我科 1982年至 2 0 0 1年近 2 0年外检 6 5 6 0 0例 ,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4 8例 ,占外检总量的 相似文献
11.
40例恶性黑色素瘤,男女各20例,年龄4~78岁,多数发生于皮肤(20例)和粘膜(6例).主要组织学类型是大上皮样细胞(21例)、梭形细胞(9例)及小痣样细胞(5例).有淋巴结、血道转移者占35%.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者占45%.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3)
目的探讨103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并将病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探讨其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烧伤整形科2010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0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探讨病程与Breslow厚度、Clark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48例,女55例,年龄35~86岁,平均63岁;发病年龄以60岁者居多,共60例(58.25%)。病程小于5年的共71例(68.93%),其中1年以下者30例,1~3年者31例。多数发生于肢端,共95例(92.23%),肿块体积0.6 cm×0.6 cm×0.3 cm~8.0 cm×7.5 cm×3.0 cm。肿瘤细胞大多数处于垂直生长期,少数处于水平生长期,细胞形态多样;多数患者Breslow厚度4 mm,共39例(37.86%);Clark分级处于Ⅳ、Ⅴ级者较多,共52例(50.45%)。共41例(54.01%)行免疫组化检测确诊。结论本组MM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者居多,病程在5年以下者占大多数,好发部位为肢端,肿瘤细胞形态多样,Clark分级多数处于Ⅳ、Ⅴ级,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对29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6.21%。25例发生于皮肤,其中16例发生于足部。发生于粘膜、眼球各2例。局部常有色素斑块或肿块,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镜下细胞呈多样性,主要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其它类型瘤细胞,几种细胞可以混存,并以一种类型为主,多数见黑色素颗粒。无黑色素型瘤细胞对S-100及HMB-45抗体呈阳性反应。同期活检局部淋巴结有6例转移,4例死亡。认为: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早期诊断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和干扰素疗法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组织病理学上对其它肿瘤的“模仿性”大,特别是“无色性恶性黑色素瘤”,早期正确诊治尤其重要。我们自1994~1996年共收检恶黑32例,现对其临床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15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梭形、小细胞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Vimentin。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容易导致临床处治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病理特征及组织学特点,以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方法统计分析我科2000年10月--2009年2月确诊的58例MM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58例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6岁--78岁,平均年龄37岁。发生部位:下肢42例(其中足部31例),头颈部7例,上肢5例,躯干4例;病史3个月-10个月;首发症状:皮肤溃疡36例,皮肤结节17例,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皮肤MM好发于30岁以上成人,下肢尤其是足部最易发生。无色素的MM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PMM)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8例PMM病例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中位年龄65岁.皮肤发病率(57.14%)最高,其次为鼻腔(17.85%)和直肠(10.71%).色素性和非色素性PMM分别为16和12例,镜下组织形态较复杂,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等5种类型,肿瘤细胞HMB-45、Mart-1、S-100阳性率均超过90%,Ki-67阳性率在10%~90%之间.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和转移这两项因素下的PMM病例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B-45、Mart-1、S-100的联合使用对该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PMM恶性程度高,患者存活率低于50%,加强高发年龄段人群预防意识和早期病理确诊对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起源、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常规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观察2例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好发于四肢。肿瘤细胞胞浆透明。核仁增大明显,核分裂少见,细胞内外可以见到一些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HMB-45、S-100、VIM及NSE阳性。结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但根据其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在我国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包括皮肤及脏器;不论是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其多样性变异造成病理诊断的困难已越来越引起皮肤科医师的重视。尤其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开展以来,MM的确诊率显著提高,同时MM所引起病理诊断上的错误却较严重。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40例原发于皮肤MM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探讨其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