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观察其传导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07g/L)梯度离心分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丁化羟基苯甲醚和二甲基亚砜诱导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突触素蛋白.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结果:加入诱导剂3h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0&;#177;6.5)%、神经丝蛋白阳性率为(68.0&;#177;4.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为(25.0&;#177;6.4)%,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明显较前两者弱(P〈0.05)。神经元细胞胞体表达突触素蛋白,突起未见表达。 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其突起不具备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腔内的能向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基质细胞等分化的细胞。最近的骨髓移植动物模型研究显示 ,在体内骨髓细胞具有形成神经元的能力[1 ,2 ] 。与造血细胞相同 ,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具有可移植性[3] 。因此 ,骨髓移植后形成神经元的细胞可能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为验证此推测 ,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材料与方法肝素抗凝骨髓取材于异基因骨髓移植过程中正常献髓者。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按我们以前报道的方法进行[4] 。形成致密贴壁层的间充质干细胞用 0 .0 5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过程及其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人骨髓取自髂后上嵴骨髓穿刺的健康供者,来源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患儿健康家属。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分化组于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和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的opti-MEMI低血清培养基中诱导分化,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2周后,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检测成热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尿素分泌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碘酸-Schiff染色检测糖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素氮合量)。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显示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29,不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34,11b。②分化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天,部分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显示有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转录。④高碘酸-Schiff糖原染色可见胞浆内存在红色颗粒,呈阳性反应,培养液内尿素氮含量亦明显升高。⑤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证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有了成熟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分泌尿素的特征性功能,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肝细胞移植和人工肝的新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早期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能分化成间质细胞,而且能向实质细胞(如心肌细胞)转化.在体外定向诱导MSCs分化成神经细胞,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目的探讨大鼠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的能力.设计随机空白对照实验的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Wistar大鼠(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6周龄,雌雄不限.将2~4代的rMSCs接种在铺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分为3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5,0.50和1.00 mmol/L异丁基甲基黄嘌呤(isobutylmethlxanthine,IBMX)诱导传代的rMSCs,待细胞分化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对照组中不加诱导剂,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主要观察指标培养MSCs的生长情况,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nestin(小鼠抗大鼠,单克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抗体(兔抗鼠,多抗)、微管相关蛋白-2a,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a,b,MAP-2a,b)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加入IBMX后,0.25mmol/L组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较少.1.0mmol/L组细胞加入IBMX第2天开始可见细胞陆续死亡.0.5 mmol/L组2 d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细胞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0.5 mmol/LIBMX诱导细胞效果最好,2 d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6 d神经元样细胞占细胞总数的(23.2±2.3)%,NSE染色阳性.对照组中未诱导细胞表达nestin,诱导后3 d阳性细胞增多,6 d减少.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不表达MAP-2a,b.结论体外rMSC能扩增、传代,并被诱导分化成早期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177;276.16,3704.55&;#177;159.50,2881.317&;#177;114.62,8232.333&;#177;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2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107,1×108,1×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276.16,3704.55±159.50,2881.317±114.62,8232.333±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107,1×108,1×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过程及其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人骨髓取自髂后上嵴骨髓穿刺的健康供者,来源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患儿健康家属。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分化组于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和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的opti-MEMI低血清培养基中诱导分化,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2周后,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检测成热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尿素分泌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碘酸-Schiff染色检测糖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素氮合量)。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显示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29,不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34,11b。②分化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天,部分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显示有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转录。④高碘酸-Schiff糖原染色可见胞浆内存在红色颗粒,呈阳性反应,培养液内尿素氮含量亦明显升高。⑤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证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有了成熟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分泌尿素的特征性功能,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肝细胞移植和人工肝的新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黄体酮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黄体酮诱导3h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体外培养的NSCs经血清自然诱导分化或移植入脑损伤模型后形成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都分化为胶质细胞,这对NSCs的应用产生较大阻碍。近来研究尝试把某些药物制剂、激素作为NSCs诱导培养基的添加剂,或将NSCs与其它细胞共培养,以增加N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数目。  相似文献   

10.
中药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可使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转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肌肉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等,而中药是否能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呢.目的:研究SD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及用中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效。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重复观察测量,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用骨髓取自经检验健康的SD雄性大鼠。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多种中药成分定向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主要观察指标:①MSCs分离和扩增结果。②MSCs表面抗原及神经元样细胞鉴定结果。结果:大鼠MSCs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4,CD11α,C34,CD38,CD45,CD80,CD86为阴性,CD29,CD44,CD90,CD105,CD166呈阳性。黄芪、天麻、人参、当归、脑新舒、人参蜂王浆等多种中药诱导1~3h后大部分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巢蛋白呈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结论:SD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是具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黄芪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祥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Ficoll Paque液将成人骨髓细胞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分离出MSC ,体外扩增 ,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抗原表达 ,采用含黄芪的无血清L 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 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MSC原代可获得 (6~ 8)× 10 5、第 8代可获得 (2~ 3)× 10 1 0 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2 9、CD4 4、CD16 6表达阳性 ,CD14、CD34、CD4 5、HLA DR为阴性 ;扩增后的各代MSC表面抗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黄芪诱导后 ,MSC形态上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构经元样细胞NSE、NF M表达阳性 ,NSE阳性细胞为 (87 2± 3 3) % ,NF M阳性细胞为 (89 1± 3 1) % ,GFAP阴性。结论 黄芪可在体外诱导成人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依达拉奉作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一般用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09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创伤所致闭合性股骨骨折的成年患者.由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提供.依达拉奉由南京先声药业生产,批号P2007123144254453.方法:无菌抽取的骨髓经肝素化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筛选法分离获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按1×108L-1接种于6孔板内,设立2组,依达拉奉组细胞达50%融合时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胎生血清的L-DMEM预诱导24 h,PBS洗涤后再用20 mg/L依达拉奉无血清L-DMEM诱导24 h;空白对照组始终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L-DMEM培养,不加任何预诱导剂和诱导剂.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变化,SP法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1h后,依达拉奉组胞体收缩,2h后形成较长突起,5h后呈典型神经元样细胞;空白对照组细胞仍呈对称的梭形,无突起形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6 h后依达拉奉组神经元样细胞的胞体及部分突起呈棕黄色,强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弱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巢蛋白,不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空白对照组上述4种特异性抗原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依达拉奉体外诱导后,所分化的细胞具有神经元表型,但还不够成熟,处于向成熟神经元分化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g/L 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 10^7 L^-1,1× 10^8 L^-1,5× 10^8 L^-1,1× 10^9 L^-1,3× 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μmo/L 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g/L二甲基亚砜、100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 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 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 10^8 L^-1组比较,5× 10^8 L^-1,1× 10^9 L^-1,3× 10^9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利用Per-coi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和扩增MSCs;利用bFGF、化学诱导剂DMSO和BHA联合诱导MSCs向神经元转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erecol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人MSCs,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并且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证明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NSE和NF,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结论人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这种潜能使其有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文献报道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多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类多肽制剂,选择纯化学诱导剂尚不多见.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采用B一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尼氏染色、NSE和NF-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已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化率分析.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可见多个核仁,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且有分支,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胞质中存在着深蓝色颗粒状的尼氏小体,NSE、NF-200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5.6±6.7)%和(73.2±5.6)%.结果证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的诱导下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 g/L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3×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 μmo/L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 g/L二甲基亚砜、100 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 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108 L-1组比较,5×108 L-1,1×109 L-1,3×109 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9.5±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为(15.6±2.6)%.未诱导组以上3种标志均不表达.结论:①在体外可以成功分离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原代培养细胞的种植密度以5×108 L-1~ 1×109 L-1为佳.②细胞传2代后性质相对均一,基本无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污染,达到纯化目的,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点.③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化羟基茴香醚联合作用下,其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用二甲基亚砜 (DSMO)和丁羟茴醚 (BHA)诱导分化 ,检测诱导分化前、预诱导 2 4h、诱导分化后 6h、2 4h和 48h神经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分化后 ,大部分MSCs变成双极、多极和锥形 ,并相互交织成网络结构 ,巢蛋白 (Nestin)在诱导分化前不表达 ,在诱导分化后 6h达到最高 ,2 4h和 48h逐渐降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 )在诱导分化前不表达 ,在诱导分化后 6h出现表达 ,2 4h和 48h表达增强。结论MSCs经体外诱导先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然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