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用比浊法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以下简称本病)恢复期的血小板聚集性,并和健康人对比,结果表明本病患者恢复期的血小板聚集性仍然增高,此种增高不单纯是反应性的,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结果提示血小板抑制剂对本病的治疗及预防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与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ICVD患者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的血小板聚集性(PAgT),通过比较两组之间PAgT的差异,推测血小板功能改变在ACA阳性者ICVD发病中的作用。结果:ACA阳性组PAgT明显高于ACA阴性组(P<0.01)。结论:ACA阳性的ICVD,在其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提示ACA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磷脂结合,并改变其功能,是导致ACA阳性者进入血栓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全血血小板聚集性 (PAg)水平、血小板计数 (PLT)的变化以及与一氧化氮 (NO)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电阻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并分析了 6 1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 (轻度 1 9例 ,中度 2 0例 ,重度 2 2例 )、2 5例正常晚孕妇女 (对照组 )的全血PAg、PLT与NO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中、重度妊高征组PLT水平及血浆NO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 ,而妊高征各组全血PAg增强 ,且与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77,P <0 .0 1 )。结论 :妊高征患者全血PAg水平及PLT与其病情发展有关 ,动态血小板计数及聚集性的测定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检查对正确诊断疾病和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镁离子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测定了在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的作用下不同浓度的镁离子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实验对象 健康体检者 44例 ,男女各 2 2例 ,年龄 2 1~2 3岁 ,一般血液学检查及血栓止血实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第Ⅲ因子测定 ,活化全血凝固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检查均正常 ,未使用任何药物。1.2试剂 ①OBS缓冲液 :巴比妥钠 1.15 5 g、氯化钠 1.…  相似文献   

7.
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球蛋白、血栓烷B_2(TxB_2)及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PA)和生成TxB_2量测定,表明高血压病一期组仅PA明显增加,而二期组所有指标均显著增加。提示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降压治疗对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慢性高脂血症家兔和静脉注射高脂血清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结果得出,不论是喂饲胆固醇三月造成的慢性高脂血症还是静脉注射高脂血清引起的一时性高脂血症,家兔血小板聚集性均显著增强。结合本实验室以前的工作,推测高脂血症引起的主动脉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可能与血小板聚集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镜技术和电阻法观察了蛇毒抗栓酶(Svate)治疗前后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形态和聚集性的变化。结果Svate治疗后活性低的圆型和树型血小板明显增加,活性高的展平型和聚集型血小板显著下降(P<0.05或<0.005),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度的下降。表明Svate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低浓度ADP诱导的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用于评价临床中的高凝状态。方法选择5μM、2.5μM、1.5μM、1.0μM等4个终浓度水平的ADP作为聚集诱导剂,检测高凝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组间差异最显著的浓度作为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的适用浓度,并通过检测D-二聚体含量评价高聚集性试验的有效性。结果高凝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聚集率以1.5μM ADP时差异最显著(P〈0.005)。此浓度下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参考区间为23.35±10.72%。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3)。结论 1.5μM ADP诱导的血小板高聚集性试验可用于临床上高凝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家族遗传因素与易患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联。方法对40个家系(20个高血压病家系,含直系亲属118人,20个对照家系,含直系亲属115人)进行高血压病家族遗传因素与易患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家系有良好的均衡可比性。高血压病家系一级亲属患病率为42.8%,与对照家系的16.1%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9个易患危险因素中按入选的4个因素的危险程度大小依次为超重、高甘油三脂、脑力劳动及吸烟。两项分布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易患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家系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结论高血压病家族遗传因素对易患危险因素聚集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为指标,对脑出血38例,脑血栓形成54例,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说明血小板聚集性的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报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降低作用,这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将有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方法:测定50例(其中30例急性期患者,20例恢复期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并分别与2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2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用阿斯匹林—潘生丁治疗前后的循环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的测定结果。并与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在治疗前和正常人相比此二项指标具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向正常转化,临床症状亦好转。提示阿斯匹林—潘生丁能通过提高血小板表面电荷,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方法测定50例 (其中30例急性期患者,20例恢复期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并分别与2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滴丸对老年冠脉动脉硬化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银杏叶滴丸治疗。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以评估凝血功能状况,并监测两组E峰与A峰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以评估心脏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功能状况及心脏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功能状况及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治疗后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T、a 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A、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滴丸可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作用和调节凝血功能,对LVEF、CO等心脏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因此其对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和心脏功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高聚性与多种疾病有关。由于血小板聚集性正常值的测定方法很多,而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故实验结果不一。作者采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SPA—Ⅲ型)对正常人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比观察了157例高血压病并脑血栓形成者和158例高血压病无脑部并发症者的血液流变学,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粘滞度增高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控制血压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是预防高血压病变发生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与其体积大小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发现,急性脑血栓患者外周血小板数量短暂减少,而体积的变化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对102例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HCT)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香丹注射液和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下降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基本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无变化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