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卢红蓉  宋乃光 《陕西中医》2004,25(12):1120-1121
清代吴鞠通(瑭)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的重要文献,他在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而写成。此书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的辨证施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但是,它毕竟成书年代久远,后世医家对书中的一些疑点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仅就上焦篇桂枝汤的应用一例,争执甚多,莫衷一是。后世医家对其用桂枝汤的争议主要持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吴氏用桂枝汤是对的,温病初起可以配合辛温解表之法,另一种认为不应当用桂枝汤治温病,有悖常理。笔者赞同第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有关清代吴鞠通(瑭)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桂枝汤的应用,争论甚多。后世医家对其用桂枝汤的争议主要持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温病初起可以配合辛温解表法,可以用桂枝汤,另一种认为不应当用桂枝汤治温病。我们赞同第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目前影响极大,近有人甚至推其为中医之经典。对他的用桂枝汤治温病,医界看法也不尽一致。故对这一问题,有必要作一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利于辨清禾稗、去芜指迷。基此认识,现略述己见如次。一、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的理论 1.温病初起用桂枝汤:吴氏认为:“温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论下焦温病阴伤证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民 《江苏中医》1999,20(12):6-7
  相似文献   

5.
6.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涛 《江苏中医》1996,17(12):41-41
温病后痴呆症治疗较为困难。本文就本病的辩证和治疗,结合临证体会,提出了以下辨治大法:(1)辨证立足肾阴损,痰瘀滞窍;(2)立法着眼滋补肝肾,祛瘀涤痰;(3)施治注重消补兼施,标本兼顾。文中列举主治方药,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8.
温邪久羁,消灼肝肾之阴,出现下焦温病阴伤证。近代由于大多能及时补液,典型的阴伤证似属少见。但补液和滋阴,各有千秋,不能等同。笔者重温《温病条辨》下焦篇,吴鞠通对其论述精辟,理论宏富,立法用药条分缕析,堪为后世治温病所借鉴。现按邪少虚多、阴虚火炽、邪留阴分、阴虚欲痉4种证型,略作讨论。1 邪少虚多 救阴复脉《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一条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第二条说:“温病误表,津液…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任达然主任医师,业医50余年,治疗温热病经验丰富,常从热、痰、虚辨证施治。1 热象:对温热病的论治,首先以热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主题。若邪热在表,治以辛凉,以宣透卫表之邪,不使病势蔓延。辛凉开肺,即是汗剂,使汗出肌肤湿润便可,不能汗出淋漓;在辛凉之  相似文献   

19.
骆常义 《四川中医》1998,16(6):13-14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上说:‘“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湿病过程中的气分证,不但是个重要的病机问题,而且也是复杂的治疗问题。因为,某些不进入气分证的温病患者,则病情轻浅;某些必然进入营血证的湿病患者,则病情深重。所以,对温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抓紧,遣方用药宜早不宜迟,宜重不宜轻。治疗恰当,就可使邪去病愈。否则、邪盛正伤,则可内陷营血发生危香证候,所以温病气分证的治疗是防止传变的关键。1.清宣泄热,达邪外出治风湿风湿,是风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一年四季皆发,冬春尤多见。青少年患者不少…  相似文献   

20.
史志云 《河南中医》2000,20(2):64-64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在温病发病过程中,可作为并发症发生。温病耳聋可分为虚实两类,邪郁少阳、湿热上蒸之耳聋为实证,而真阴亏损之耳聋为虚证。1邪郁少阳证 王某,男,12岁,学生,1997年9月17日初诊。持续发热10天,人暑热甚,最高时达40℃,伴畏寒,头痛,耳聋,天明微汗后热稍减,胸腹摸之灼热,心烦,口苦咽于,不欲饮水,四肢怠倦,胸闷不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唇舌俱红,苔白腻根部微黄,脉弦数。诊为伏暑,证属邪郁少阳,治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用蒿芩清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青蒿1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