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为62.0%(31/50),与观察组的56.0%(28/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其具有迅速、无创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Tp-e间期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Tmax法、T均法和TV3法)测得的冠心病患者Tp—e间期差异以及其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15例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通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p—e间期资料,同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按检查结果分组:A组,冠心病单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组(室性期前收缩≥30次/h);B组,冠心病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组(多形性、多源性、R在T上、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合并室性逸搏);C组,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组;D组.冠心病对照组(无明显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0次/h,且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E组.正常对照组。评价上述3种不同方法测得的Tp-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并将Tp—e间期与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比较。结果B、C组的Tp-e问期不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也显著大于冠心病对照组(P〈0.05)。而A组Tp—e间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且优于Q-T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QRS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35例OMI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理性Q波(A组)、OMI伴碎裂QRS波(fQRS)(B组)、OMI伴病理性Q波和fQRS(C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三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9.1%、74.4%、71.7%,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或两种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40.5%(49/121)、43.5%(20/46),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A组室早总数≥720个/24 h、成对室早、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C组;A组多源性室早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均<0.05)。结论 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fQRS是OMI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81例,按病因分为对照组(36例)、室性期前收缩组(室早组,26例)、高血压组(184例)、糖尿病组(53例)、高血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高合组,55例)和糖尿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糖合组,27例),比较6组冠心病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冠心病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83%、58.49% vs 27.78%,P0.05),而室早组阳性率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合组与高血压组、糖合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冠心病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冠心病诊断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话传输心电图(TTM)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1周内无症状时分别予24~48小时TTM监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比较两者SMI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SMI检出率TTM(69.50%)较DCG(44.00%)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率TTM(15.50%)较DCG(9.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TM能及时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SMI以及短暂、无规律的心律失常等心电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吴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心源性猝死前动态心电图发现室早频发并连续出现,提示心电不稳定性,因此室早的诊断及处理成为临床上颇为重视的问题。在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7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0)。两组均首先常规扩冠及纠正心衰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期前收缩情况、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房性、室性以及交界性期前收缩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室性早搏、短阵室速、ST段降低及ST段降低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通过心脏B超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其24h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及心率变异性各时域指标。结果发现,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的24h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及室性期前收缩级别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患者的年龄(P<0.05,P<0.001,P<0.05)。以上提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左心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无相关性。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年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孕妇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特点(DCG),并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回顾210例室性心律失常及33例正常孕妇的DCG资料,以时间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并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并对期前收缩起源进行定位,分为左、右室起源。依据DCG定位将患者分为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组、右室组)59例、室性并行心律组(左室组、右室组)151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各组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HRV、交感活性和迷走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心搏数较健康对照者增多(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室性期前收缩数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多(P0.05),但两组在起源点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室性并行心律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各项指标较同侧心室来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HRV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右室起源的室性并行心律HRV指标下降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的构成比高于室性并行心律,二者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或妊娠期生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发作性晕厥、眩晕、心悸的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发生晕厥、眩晕、心悸时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方法对176例发生晕厥、眩晕、心悸者记录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结果96例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PVS)多见,其次为传导阻滞(CB);24hDCG监测≥60岁组(A组)发生CB及多源PVS、RonT现象及室性心动过速比〈60岁组(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发生晕厥、眩晕、心悸时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CB多见,其中可见多源PVS、RonT现象及室性心动过速。老年人发生一过性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晕厥、眩晕、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2月110例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5%(χ2=5.153,P=0.023);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传导阻滞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变异性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人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6月就诊的82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采用步长稳心颗粒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比索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有明显改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有所减少(P<0.05),ST段压低有所改善(P<0.05),其持续时间亦减少(P<0.05)。治疗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非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差异。方法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560例。按照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数目、形态及有无冠心病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143例;简单室早非冠心病组100例;简单室早冠心病组102例;复杂室早非冠心病组106例;复杂室早冠心病组109例;各组年龄构成比、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进行24h心率变异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比较这五组患者的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非冠心病室早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增高;冠心病室早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降低。室早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 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于室早的危险分层、科学处理、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是一项在室早诊疗过程中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破碎QRS波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碎裂QRS时限与心律失常的联系。方法将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人均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并按照有无伴随破碎QRS波(fQRS)将其分为fQRS组(80例)与非fQRS组(40例),统计两组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7.5%,明显高于非fQRS组的62.5%,同时fQRS组室性前期收缩720个/日发生率为29.03%,与非fQRS组对比差异显著,且fQRS组多形性室性期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逸搏及心率发生率与非fQRS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fQRS组与非fQRS组相比,Pd和Pmax均明显增大(P0.05),左室内径(LAD)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高危心肌梗死病人预警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小儿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75例,分别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在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指标的检出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与非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心律失常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4h收缩压BPV的总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tion,CV)将67例EH患者分为2组:高CV(CV>10.62%)组和低CV(CV≤10.62%)组。应用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动态BPV与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除夜间舒张压外,2组其他时段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间QT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V组除夜间房性期前收缩外,各时段期前收缩的每小时发生次数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收缩压BPV(BPVS)和舒张压BPV(BPVD)均明显高于低CV组,且期前收缩的发生次数与BPVS值的大小呈正相关(r=0.7993,P<0.05)。组内比较低CV组昼夜间室性期前收缩每小时的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昼夜节律性;而高CV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昼夜节律性消失。结论:E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BPV相关,且昼夜节律性易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集肺源性心脏病合并OSAHS病人122例,其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组42例、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组36例、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组44例。观察比较3组血气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包括右房短轴内径(RA-D1)、右房长轴内径(RA-D2)、肺动脉内径(PA-D)、右心室内径(RV-D)、右室流出道(RVOT)]结果。结果 CPAP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及PaCO_2低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组,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或阵发性心房颤动均少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治疗组RA-D1、RA-D2、PA-D、RV-D、RVOT均低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治疗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多于BiPAP治疗组,CPAP治疗组PA、RV-D2、RVOT均高于BiPAP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可能通过改善缺氧、酸中毒及右心房、右心室结构,减少肺源性心脏病合并OSAHS病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期前收缩;BiPAP改善右心室结构及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较CPAP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