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8例,观察组33例为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对照组35例为单纯行TACE术,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28例(84.8%)治疗4周后白细胞>4×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80×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例行第2次双栓塞治疗。对照组介入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其后又有上升趋势,术前为(51.4±12.45)×109/L,术后第7天下降到(42.25±10.3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发热、腹痛、腹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提高免疫力,缓解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72例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即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均观察术后1周期间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2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12例血小板<10.0×109/L(占46.2%),而脾切除术组46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术对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所有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PV)、脾静脉(SV)的血管内径、血流最大速度(Vm ax)和流量参数。术前、术后2周和1年均检查血常规。结果:28例术前、PSE术后2周、1年WBC分别为(4.78±1.34)×109/L、(4.34±1.23)×109/L、(2.78±0.87)×109/L,PLT分别为(105.5±31.4)×109/L、(130.5±42.2)×109/L、(32.1±10.2)×109/L,术后2周、1年WBC和PL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PSE术后1个月、1年患者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内径及脾静脉血流明显减少,对门静脉血流无影响。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且能明显降低门、脾静脉压力,长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刘月平  陈光胜  李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313-1314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行肝脾双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脾双栓塞治疗的48例原发性肝癌,男29例,女1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结果:48例肝癌于术后4周复查,肿瘤缩小约50%者占25例(52.09%)。白细胞于术后48h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可维持1个月~3个月左右;白细胞于术后48h、1周、2周及4周,分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于术后48h、1周、2周及4周复查,分别与术前比较,除术后48h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于术后2个月时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可维持1a左右。结论:肝脾双栓塞,不失为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一个好办法。但要做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广谱抗生素的足量及合理应用。栓塞要在监视下进行,注意脾栓程度,防止栓塞不足及过度;导管应尽可能深入脾动脉远端,越过胰背动脉及胰大动脉,以防胰腺炎的发生。对于术前白细胞<3.0×109/L,血小板<60×109/L的患者,可先行肝、脾栓塞治疗,待血象基本回升后再作常规化疗;导管应尽可能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以减少药物对正常肝脏之损害,对于脾动脉过度迂曲,插管确实困难者,建议使用微塞导管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们使用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对 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 15例实施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 ,3例行脾动脉主干漂流栓塞 ,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32岁~ 6 3岁。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2例 ,其余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 ;18例血小板 (2 0~ 71)× 10 9/ L ;14例白细胞总数减少(1.5~ 3.4 )× 10 9/ L ,5例红细胞总数略低于正常 ,13例红细胞数正常。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牙龈出血 ,鼻衄及皮肤黏膜紫癜等出血倾向 ,4例有呕血 ,黑便史、脾脏均有增大 ;10例 B超发现门静脉直径 >1.5 cm…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 998年开始 ,采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4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排外继发性脾亢因素 ,经我院血液专科诊断的住院原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 4例 ,其中男性 1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8~ 3 5岁。男患者病程 1 0年 ,女患者病程 1~ 3年。4例患者脾脏肿大 ,肋下 3~ 7cm可触及。均经临床对症治疗无效就诊。2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Hb90~ 1 1 0 g/L,WBC1 .5~ 3 .0× 1 0 9/L,PLT1 0~ 3 0× 1 0 9/L。 2骨髓 :骨髓均增生活跃 ,三系形态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9.
我们使用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对1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中的15例实施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3例行脾动脉主干漂流栓塞,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2岁~63岁.原发性脾功能亢进2例,其余均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18例血小板(20~71)×109/L;14例白细胞总数减少(1.5~3.4)×109/L,5例红细胞总数略低于正常,13例红细胞数正常.18例均有不同程度牙龈出血,鼻衄及皮肤黏膜紫癜等出血倾向,4例有呕血,黑便史、脾脏均有增大;10例B超发现门静脉直径>1.5 cm,3例合并有腹水.  相似文献   

10.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 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1.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运用超选择性脾叶以下动脉栓塞法用明胶海绵颗粒行PSE,并于栓塞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栓塞术后1个月外周血小板计数(287.0±61.7)×109个/L,术后2年外周血小板计数(199.3±15.7)×109个/L。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病例血小板相关抗体下降,以PAIgG明显。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是治疗儿童难治性ITP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可替代外科脾切除,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小范围、分次、双介入栓塞治疗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探讨其栓塞面积与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的同时,给予脾动脉小范围(30%~40%)的栓塞。4周可重复进行,观察外周血白细胞的改变。结果39例中有29例做2次栓塞,10例大脾者做3次栓塞。术前血白细胞平均值2.7×109/L,血小板平均值55.7×109/L,术后血白细胞平均值9.8×109/L,血小板平均值110.0~150.0×109/L,均有显著提高,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范围(30%~40%)、分次脾动脉栓塞与既往部分(70%~80%)脾动脉栓塞同样有效,而且经济、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
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
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脾栓术后7 d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能、血白蛋白。同时还观察发热时间、腹
痛时间、住院天数及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脓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时间3.36±2.31 d,疼痛时间7.39±4.00 d,
住院天数11.48±3.29 d,对照组发热时间5.72±3.83 d,疼痛时间9.59±4.22 d,住院天数15.07±7.93 d,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脾栓术后7天,两组患者白细胞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由(4.23±5.09)×109/L升至(8.49±3.53)×109/L(P<0.05),对照组由
(3.21±1.33)×109/L升至(6.52±2.37)×109/L(P<0.05),但观察组术后白细胞较对照组术后白细胞升高更明显(P<0.05)。在肝功
能方面(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两组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脓肿的
并发症。结论脾栓术后综合征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口服解热镇痛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行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术后血常规、肝功能、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栓塞术后化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周和1、3、6个月门静脉压力、血管内径、每分血流量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消化道出血、明显腹痛、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分析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PSE治疗,观察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术后各期计数有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主干,注入适量大小约1.0mm×1.0mm明胶海绵颗粒,进行部分脾栓塞。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栓塞后随访6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同时有效改善了外周血象。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效果良好,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 2018 年7 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脾栓塞组。回顾性分析患者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及治疗后3 周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 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的40 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脾栓塞组APTT 治疗前后分别为(46.063±11.477)和 (40.243±8.973)s,FBG 治疗前后分别为(155.346±39.930)和(267.289±101.644)mg/ml,TT 前后分别为 (22.860±2.749)和(20.600±2.437)s。脾栓塞组APTT、FIB 及TT 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PT、INR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 系统压力、减轻脾亢进功能症状,还可以改善肝硬化脾亢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行TACE联合PSE进行治疗,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程度,于栓塞后5~7d、10~14d复查血常规.结果:本组脾栓塞面积为30%~80%,脾亢完全或部分缓解,仅1例出现脾脓肿,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5~7 d、10~14 d 白细胞(WBC)分别为(7.1±1.7)、(6.2±0.8)×10^9/L、血小板(PLT)分别为(101±10)、(134±23)×10^9/L,均明显高于术前[(3.0±2.3)、(50±17)×10^9/L] (P<0.05).结论:TACE联合PS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