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传代前后红色毛癣菌表型和核糖体基因的分析,探讨传代对表型变异和核糖体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方法鉴定原代及传代后的5株红色毛癣菌临床菌株及1株标准菌株;对原代及20代的菌株核糖体保守区(5.8S和ITS2)和非转录间隔区(NTS)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比较原代与传代后表型及核糖体基因有无变化。结果红色毛癣菌菌株在传代过程中发生多次表型变异,且变异可逆转。同一菌株的原代与20代PCR扩增指纹图一致,基因序列亦基本一致,其中20代标准株菌株在TRS-1区可见个别碱基的突变。结论红色毛癣菌传代过程中表型极易发生变异和逆转,而核糖体基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真菌病     
20 0 4 3432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 /杨国玲(大连医大附一院皮肤科 )…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 0 0 3,36 (12 ) .- 6 82~ 6 84用 ITS区域探针与 DNA印迹杂交法对 4 9株临床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 ,并用传统方法 (如初代菌落特征及色素 ,大、小分生孢子形态等 )进行表型分型。结果共分 2 0型 (A- T型 ) ,其中 A型 9株均为大连株 ,B型 9株有 7株为南京株 ,C型 6株为南京株 ;5种表型除颗粒型外其他 4型均有 A型 ,17株绒毛型和17株沟纹型 B型居首位 ,6株羊毛型和 17株粉末型 A型居首位。源自甲癣的 2 1株以 C型为主 ,股癣 10株及体癣 6株以 A型为主 ,足癣 8株以 B型居首 ,4株头癣以 G型居首。提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表 1参 5  (张江安 )2 0 0 4 3433 几种常见真菌的 RAPD指纹图谱的建立 /沈柱 (四军大西京医院皮肤科 )…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4 ,18(7) .- 40 0~ 4 0 2以标准株真菌的基因组 DNA为...  相似文献   

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5.
红色毛癣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是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检出率在30%以上[1],传统的表型分型法将其分为五型,但是,由于红色毛癣菌大多数为不典型株,而且传代过程中表型特征可发生转变或丧失,因此,表型分型的不稳定性导致它不能准确反映红色毛癣菌的遗传特征。我们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法对46株分别从广州、香港、雅加达(印尼)3个城市浅部真菌感染患者获得的红色毛癣菌进行DNA分型,对三地红色毛癣菌的表型特征与基因型别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两足一手型手足癣致病菌种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患者致病菌种红色毛癣菌进行菌株水平的基因型分析,通过手足间菌株基因型异同推测手足间菌株传染途径。方法扩增红色毛癣菌NTS区的串联重复系列TRS-1区,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分析了229株红色毛癣菌,包括从63例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患者手足部位分离到173株红色毛癣菌和15例两足两手型手足癣患者手足部获得56株红色毛癣菌。两组中,80%以上的患者手足部位菌株基因型相同,且两组患者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患者手部菌株主要来自其感染的足部。  相似文献   

7.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其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 基因分型采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表型分型采用传统方法.结果 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型9株均为大连株;B型9株中7株为南京株;C型6株均为南京株.5种表型除颗粒型外其他4型均有A型,17株绒毛型和7株沟纹型B型占居首位,6株羊毛型和17株粉末型A型占居首位.分离自甲癣的21株以C型为主;股癣10株和体癣6株以A型为主;足癣8株,B型占居首位;头癣4株G型占居首位.结论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其来源地区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琼脂稀释法检测6种药物抗皮肤癣菌M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9株皮肤癣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环吡酮胺的MIC值。材料和方法受试菌种:须癣毛癣菌12株,红色毛癣菌4株,紫色毛癣菌1株,断发毛癣菌1株,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犬小孢子菌7株,絮状表皮癣菌2株。须癣毛癣菌所有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结合菌落和显微镜下特征鉴定菌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并用随机引物OPAA11随机扩增DNA,检测基因多态性。比较同一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分离菌株的基因型差异。结果 共分离30株红色毛癣菌,按照PCR扩增TRS1区指纹图分为5型,随机引物OPAA11扩增指纹图分为11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关系不大。在10例受试患者中,PCR扩增TRS1区显示,7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基因型有差异;随机引物OPAA11扩增显示,8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基因型有差异。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不同菌株引起,提示部分甲真菌病患者不同部位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存在不同菌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188例头癣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88例头癣患者病原菌菌种的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188例头癣患者的临床及真菌学资料。结果:188例头癣患者中,男133例,女55例,年龄1个月~81岁,7岁以下患者120例(63.8%)。共分离出菌株117株,其中须癣毛癣菌47株(40.2%),犬小孢子菌43株(36.8%),石膏小孢子菌14株(11.9%),红色毛癣菌复合体11株(9.4%),紫色毛癣菌1株(0.85%),苏丹毛癣菌1株(0.85%)。结论:188例头癣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主要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变迁,为我国儿童真菌病流行病学研究及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2011年1月-2020年12月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共确诊儿童浅部真菌病1 409例,其中体股癣610例(43.29%),足癣220例(15.61%),头癣207例(14.69%),马拉色菌相关感染175例(12.42%),皮肤念珠菌病78例(5.54%),甲真菌病77例(5.46%),手癣42例(2.98%)。培养分离出致病真菌537株,其中马拉色菌175株(32.59%),红色毛癣菌132株(24.59%),须癣毛癣菌93株(17.32%),念珠菌78株(14.53%),铁锈色小孢子菌36株(6.70%),红酵母15株(2.80%),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0.74%),羊毛状小孢子菌4株(0.74%)。结论 昆明地区近十年儿童浅部真菌病中体癣最为常见,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与前十年研究相比,头癣不再是儿童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从公安特警总队特警足部浅表真菌病分离鉴定的红色毛癣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tion,PCR)技术比较分离自不同个体的红色毛癣菌菌株种内差异性,并分析其同源性。方法分别用文献报道的2对引物特异扩增红色毛癣菌的串联重复亚元件(tandem repeat subelement,TRS)TRS-1/TRS-2产生的PCR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种内差异性,2对引物分别为:TRS-1区引物TrNTSF-2:5’-ACCGTATTAAGCTAGCGCTGC-3’,TrNTSR-4:5’-TGCCACTTCGA TTAGGAGGC-3’。TRS-2区引物TrNTSR-1:5’-CTCAGTCGAACCGTGAGGC-3’,TrNTSC-1:5’-CGAGACCA CGTGATACATGCG-3’。结果红色毛癣菌的种内分型:分离菌株TRS-1分型为type 1型的占60.0%(15/25),与文献报道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菌株TRS-2扩增为单502 bp产物的占92%(23/25);综合TRS-1和TRS-2分离菌株之间基因型有差异者占56%(14/25)。结论通过对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显示特警足部浅表红色毛癣菌感染具有较大的同源性;提示感染源比较集中,有必要采取正确的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14.
大连地区红色毛癣菌表型与皮肤癣菌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毛癣菌从形态学分5型[1],对表型及其致病性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科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对在我科门诊就诊的红色毛癣菌病临床分离培养出的274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以及与临床所致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传统方法对须癣毛癣菌进行表型的分型。方法:采用沙氏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形态,菌丝及大小分生孢子的特征,尿素酶试验,葡萄糖米粉试验和体外毛发穿孔试验。结果:36株须癣毛癣菌共分为5个表型,羊毛状、紧密状和绒毛状居多,三型占72.22%,颗粒状最少。螺旋菌丝主要见于绒毛状和粉末状;羊毛和紧密状的镜下结构相似,见大量细长菌丝及少量圆形小分生孢子;颗粒状的大分生孢子最多。结论:须癣毛癣菌分为5个表型,各型镜下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铁路职工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状况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 132例湖北地区铁路职工浅部真菌病患者的标本共1 293例,对真菌涂片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结果:共分离培养出红色毛癣菌685株(53.00%)、须癣毛癣菌333株(25.75%)、犬小孢子菌31株(2.40%)、铁锈色小孢子菌37株(2.86%)、絮状表皮癣菌8株(0.62%)、石膏样小孢子菌8株(0.62%)、紫色毛癣菌6株(0.46%)、玫瑰毛癣菌6株(0.46%)、断发毛癣菌11株(0.85%)、念珠菌168株(12.99%)。结论:1 132例湖北地区铁路职工浅部真菌病患者中,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念珠菌为检出比例最高的前三种菌种,念珠菌所占比例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引物PCR法和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以CTAB法提取DNA。随机引物为OPAA11[5-′ACCCGACCTG-3′],印迹法以NS5和ITS4(真菌的特异性引物)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株为模板,扩增出rDNA的部分18S区、ITSⅠ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并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用P32标记,与EcoRⅠ酶切的基因组DNA杂交。结果①AP-PCR法:红色毛癣菌扩增的主要带型是2.2,1.7,1.3,0.9,0.7 kb,所试红色毛癣菌传代前后扩增带型均无变化。②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原代(1代)与传代后的(2,3,4代)杂交带型一致,11株红色毛癣菌均表现为3条带,分两型(分子量分别为2.4,3.9,5.9 kb和2.4,4.4,6.5 kb)。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流行趋势及病甲形态与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 100例甲真菌培养结果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培养结果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4 625株,其中皮肤癣菌2 998株(64.82%),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共2 422株(80.79%);酵母菌1 309株(28.30%),以白念珠菌为主,共1 099株(83.96%);其他(包括曲霉、短掃霉等)318株(6.88%)。在临床分型上主要以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为主。远端侧位甲下型、白色浅表型(SWO)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全甲营养不良型(TDO)、近端甲下型(PSO)主要由酵母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感染时病甲多呈黄色或黄褐色,一般无绿、黑色等特殊改变,酵母菌感染时病甲可呈黄色或黄褐色,但亦可见绿、黑色等特殊改变。结论与天津地区既往研究相比较,红色毛癣菌仍为优势致病菌,但比例有所下降,酵母菌的比例升高。根据病甲的临床分型、形态学变化、颜色改变可以大致推断致病菌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 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 14 43例 ,取标本行 10 %KOH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分析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结果 真菌镜检阳性 5 94例 (4 1.2 % ) ,主要为足癣 2 3 0例 (3 8.7% )、甲真菌病 165例 (2 7.8% )、手癣 80例(13 .5 % ) ;分离菌株 2 2 1株 ,其中红色毛癣菌 97株 (4 3 .9% )、须癣毛癣菌 65株 (2 9.4% )、念珠菌 3 1株 (14 .0 % ) ,其他菌种2 8株 (12 .7% )。结论 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中足癣最常见 ;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 ,须癣毛癣菌位于第二 ,念珠菌居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