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法组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将24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与乳果糖口服液共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α及IL-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均有下降,IL-2水平较前有所升高(均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TNF-α及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按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与乳果糖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价格便宜,对预防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急性肝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A组)及急性肝损伤造模组(B组),每组各10只。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浆TNF-α,IL-6水平,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血浆内毒素,ALT,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ICAM-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肝脏病理检测结果显示,B组大鼠肝细胞呈弥漫性大片状坏死,肝窦结构被破坏,汇管区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TNF-α,IL-6及ICAM-1在急性肝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1)检测30例正常人和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和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加以比较.(2)将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组及谷氨酰胺组(GLN)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而乳果糖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乳果糖10 g tid,GLN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 g tid,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肝功能、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DAO、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T淋巴细胞亚群、L/M等,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加以比较.结果 (1)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L/M、DAO水平明显升高(P=0.007及P<0.0001).(2)2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乳果糖组治疗后TBIL、ET、TNF-α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GLN组治疗后ALT、TBIL、TNF-α、ET、IL-2、L/M、DAO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果糖组与GLN组相比,治疗后ALT、TBIL、TNF-q、IL-2、L/M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的早期损伤.(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对减轻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无法改善肠道屏障损伤.而加用谷氨酰胺则能纠正肠道屏障损伤,减轻内毒素血症与炎症反应,加速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及IL-10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27例,按照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加入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未加入阿托伐他汀的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为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次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下降趋势,而观察组的ALT、AST、TBIL均出现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LT、AST、TBI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IL-10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降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RP、TNF-α、IL-6水平,提高IL-10水平,但能升高ALT、AST、TBIL水平,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同时,对肝脏损伤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血清内毒素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20 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乳果糖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复常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45.6%(x~2=10.94,P<0.01)。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有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A)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乳果糖具有显著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作用,乳果糖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急性肝炎,29例慢性肝炎,23例重型肝炎和2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IL-1、IL-8和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各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8和TNF-α水平升高,以重型肝炎最明显(P<0.05);IL-1、IL-8和TNF-α水平与ALT、TBIL、PT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1、IL-8和TNF-α参与各型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血清中IL-1、IL-8、TNF-α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度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中药通腑逐瘀方和微生态制剂培非康胶囊共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0、sIL-2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肝α、sIL-2R水平均有下降。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接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在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sIL-2R水平方面疗效优于培非康胶囊,该法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0例以肝毒清颗粒配合西药治疗作为治疗组,56例以乙肝宁冲剂配合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肝功能、内毒素和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3.6%,P<0.05),且在清除血浆内毒素,改善肝功能,降低TNF-α、IL-6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毒清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发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其主要机制与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8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乳果糖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清内毒素(ET)、血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对照组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ET、血氨、TNF-!、IL-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能够降低肝硬化患者ET和血氨,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和IL-6水平,以达到缓解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多伴有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造成和(或)加重肝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在大鼠实验性肝硬化腹水形成中的作用,探讨血清内毒素血症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一氧化氮(NO)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l4方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以鲎试剂偶氮显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n=10)、肝硬化组(n=15)和肝硬化伴腹水组(n=18)大鼠腹主动脉血中内毒素、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肝硬化组和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血清内毒素、TNF-α和N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组和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血清TNF-α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伴腹水组大鼠的腹水量与血清TNF-α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内毒素血症逐渐加重有关,内毒素增加诱导了TNF-α和NO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