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相关耐药基因分布,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16个省市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16个省市中1140株CRPA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陷在华中和东北地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7.0%和100.0%;编码金属酶基因VIM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0.0%和11.5%;IMP在东北地区检出率最高,为40.0%,其他基因型在各个地方呈散在分布;oprD2基因缺陷、编码金属酶基因IMP、编码金属酶基因VIM、编码丝氨酸酶基因OXA、主动外排系统基因MEX等5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5.0%、15.4%、9.4%、3.2%、11.4%,oprD2基因缺陷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国CRPA耐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变化以oprD2基因缺陷为主,其次是编码金属酶基因IMP、VIM及编码丝氨酸酶基因OXA的异常表达,主动外排系统基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PCR扩增分离株外膜蛋白基因OprD2和碳青霉烯酶基因VIM、IMP、SPM、KPC,对阳性产物测序确定基因亚型;羰基氰氯苯腙(CCCP)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 162株分离菌株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0%和30.9%;60株耐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耐药株)中,50株对2种抗生素均耐药,另10株仅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株中有18株OprD2基因缺失,102株不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敏感株)中有20株OprD2基因缺失;耐药株中检出13株碳青霉烯酶阳性,其中5株产VIM型,8株产IMP型,敏感株中未检出VIM、IMP基因,所有菌株中未检出SPM-1、KPC基因;耐药株有48.3%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的分别有19株和24株,敏感株有10.8%外排试验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严重,与外膜蛋白OprD2缺失、产碳青霉烯酶和主动外排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莞地区2家医院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2系统分析临床菌株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PCR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以及oprD基因,并对阳性株进行测序;对oprD基因无中断突变株,利用qRT?PCR检测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 11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单胞菌PFGE分析结果显示高度克隆多样性。PCR法检测出18株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主要类型是:IMP?25,VIM?2,SIM?2。PCR法检测出107株阳性菌株,测序结果表明有意突变率高达93.46%(100/107),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以及提早终止突变。7株oprD mRNA表达量均降低。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oprD基因缺失,发生广泛有意突变,mRNA表达减少以及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及Ⅰ类整合子存在情况。方法29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果未发现对多粘菌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分别为75.9%、86.2%和93.1%,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2株(75.8%),IMP-9阳性1株(3.4%),Ⅰ类整合酶IntlⅠ阳性26株(89.7%)。未检出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其次是产金属酶IMP-9耐药基因,Ⅰ类整合酶IntlⅠ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39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TEM、SHV、OXA-1群、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OprD、DHA和OprD2)。结果39株PAE中TEM阳性1株(2.6%)、CARB阳性12株(30.8%)、VIM阳性9株(23.0%)、DHA阳性3株(7.7%),39株oprD2基因均为缺失(100.0%),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VIM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检出CARB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E) OprD的表达水平,探讨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机制.方法 收集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PAE,提取1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的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AE外膜蛋白oprD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外膜蛋白,超速离心收集外膜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外膜蛋白,观察OprD的表达.结果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PAEoprD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实验室标准株Ct值oprD/rpsL为1.42;1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t值oprD/rpsL平均值为1.17,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6,P<0.01),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株Ct值的oprD/rpsL平均值为1.58,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膜蛋白电泳图谱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在45 kDa处表达明显下降,此处外膜蛋白为OprD.结论 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OprD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酶烯类耐药相关的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及Ⅰ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51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SPM、GIM金属酶基因检测均阴性,16株IMP和5株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阳性,其余37株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阴性,7株产金属酶并同时伴有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49株Ⅰ型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结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产生金属酶,Ⅰ型整合酶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提示要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病原菌种属间传播和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耐药特性,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应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的CRPA 95株,检测其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的携带情况。结果测试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7.89%和95.7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50.53%,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51%~60%间,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60%。PCR法检测出67株(70.53%)OprD2基因缺失菌株,12株(12.63%)bla_(GES)阳性菌,10株(10.53%)bla_(VIM)阳性菌,bla_(IMP)、bla_(GIM)、bla_(SIM)、bla_(TEM)、bla_(PER)、bla_(VEB)、bla_(OXA-10)阳性菌均未检出。结论 CRPA的耐药形势严峻,其耐药主要与细菌产生bla_(GES)基因、bla_(VIM)基因和缺失OprD2基因相关。临床应加强对CRPA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 100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纸片扩散法(K 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IMP、VIM、OXA、GES)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8.33%;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 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全部耐药。检测到1株OXA 17阳性菌,阳性率2.78%;oprD2缺失率为38.89%;未检测到其余耐药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外, 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膜蛋白OprD2缺失与碳青霉烯酶产生等机制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与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外科监护室分离株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β-内酰胺酶进行三维水解试验及等电聚焦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活性;用PCR扩增IMP、VIM金属酶基因;用Western印迹分析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结果从外科监护室分离的49株铜绿假单胞菌,有41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组34株菌产AmpC酶,其中8株同时产ESBLs酶,2株仅产ESBLs,未筛选出产金属酶菌株;亚胺培南耐药组酶活性(74.32±53.42)μmmol/mg与亚胺培南敏感组酶活性(8.7±16.16)μmmol/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药组OprD2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缺失,而敏感组均正常表达OprD2,耐药组OprD2相对表达量(0.20±0.27)与敏感组(3.10±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扩增出IMP、VIM金属酶基因。结论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降低或缺失以及高活性AmpC酶,是外科监护室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原因,与IMP、VIM金属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以及多重耐药PA(MDR-PA)、泛耐药PA(XDR-PA)和耐碳青霉烯类PA(CRPA)流行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7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PA的标本、病区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MDR-PA、XDR-PA、CRPA的分离率。结果 4年间共分离PA 1 218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5.0%),其次为尿(10.6%)。PA最常见于老年医学科(44.9%),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各占8.9%),多分离于60岁以上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MDR-PA菌株的比率达30.5%,XDR-PA仅为2.5%,CRPA比率高达38.8%,均呈逐年递增趋势。MDR-PR、XDR-PA、CRPA标本来源及科室分布与PA相仿,即以痰及老年医学科为主。结论 该院MDR-PA、CRPA分离率高,主要分离自痰、老年医学科,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MDR-PA、CRPA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的分布,以及多重耐药PA(MDR-PA)、泛耐药PA(XDR-PA)和耐碳青霉烯类PA(CRPA)流行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7年临床科室培养标本中分离PA的标本信息及其药敏数据,分析PA的标本、病区来源,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的关系,并计算MDR-PA、XDR-PA、CRPA的分离率。结果 4年间共分离PA 1 218株,分离株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菌株主要分离自痰(75.0%),其次为尿(10.6%)。PA最常见于老年医学科(44.9%),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各占8.9%),多分离于60岁以上人群,以男性为主。PA菌株中MDR-PA菌株的比率达30.5%,XDR-PA仅为2.5%,CRPA比率高达38.8%,均呈逐年递增趋势。MDR-PR、XDR-PA、CRPA标本来源及科室分布与PA相仿,即以痰及老年医学科为主。结论 该院MDR-PA、CRPA分离率高,主要分离自痰、老年医学科,应针对不同科室及人群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强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MDR-PA、CRPA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28株儿童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B菌),研究其产生bla ADC型的头孢菌素酶的基因型。方法收集2006年分离自儿科临床的28株AB菌,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和GNS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blaADC基因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检测的28株AB菌有3株呈多重耐药性,阳性率10.71%,blaADC检出17株,阳性率60.71%,28株菌对头孢西丁均耐药,blaADC阳性菌株中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均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只有1株耐药,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的菌株中并未分离出blaADC。2号株的blaADC序列与GenBank中的gil 7258342/emb/CAB77444.1/相比在第4位、第242位、第342位、第376位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结论儿童临床分离的AB菌60%以上携带blaADC,在所携带的blaADC中随机抽取1株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与目前在GenBank中登录的国内外型别均不同,为新亚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2—2021年湖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监测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22年版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并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对数据进行趋势性检验(Cochran-armitage)及卡方检验。结果 2012—2021年湖南省耐药监测网共监测铜绿假单胞菌176 441株,其中,99.4%的菌株分离自住院患者,约70%的菌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儿童(0~17岁)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占8.4%,成人来源的占91.6%。药敏结果显示,10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最敏感,耐药率低于6%,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29 920株,该省CRPA 10年的平均分离率为18.0%。成人CRPA检出率为18.5%,高于儿童的12.3%,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湖南省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mPA)的耐药特点,检测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 - 2018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40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 - B纸片扩散法检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对耐药基因AmpC、KPC - 2、TEM、IMP、SPM - 1、VIM - 1、VIM - 2、OXA - 10、OprD2进行检测。结果 40株mPA除1株来自中段尿以外,其余39株均来自呼吸道,患者以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主要来自呼吸内科,占52.5%(21/40)。mPA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30%,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31.6%和21.1%,2018年与2017年比较,mPA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株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耐药的mPA中IMP基因阳性10株(90.9%),TEM基因阳性9株(81.8%),同时携带IMP和TEM基因8株(72.7%),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3株(27.3%),未检测出其他基因型。结论 m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机制主要与携带IMP基因和TEM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败血症患儿血标本分离的人苍白杆菌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对败血症患儿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人苍白杆菌受试株进行AmpC、AmpR、DHA-1、AcrA、RamA、OprD、TEM、SHV等多重耐药基因检测,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从败血症患儿的血标本中检出155株人苍白杆菌,从中随机选取30株进行检测。30株试验菌株中,有20株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中16株(80.00%,16/20)扩增出人苍白杆菌AmpC/R基因,2株(10.00%,2/20)扩增出DHA-1基因。30株受试菌均未扩增出AcrA、RamA、OprD、TEM、SHV等基因。将155株人苍白杆菌根据其是否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成耐药组(126株)和非耐药组(29株),其中耐药组菌株对氨苄西林、第一~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几乎100%耐药,但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耐药率(0.00%~1.59%)低。结论产AmpC/R是儿童感染人苍白杆菌耐多种抗菌药物的机制,重症患儿可选用亚胺培南。应加强对人苍白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DHA基因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先天性感染患儿体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鉴定及其UL148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地区感染HCMV的新生儿尿液标本,从中分离低传代临床病毒株,应用多重PCR方法鉴定,对其进行UL148基因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出3株HCMV低传代病毒株(D2、D3、D52),经鉴定后的UL148基因序列被GenBank收录,序列号为:DQ180380,DQ180363和DQ180354。序列分析显示,3株临床分离株中UL148序列高度保守;在UL148全基因序列951个核苷酸中,所有变异均为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缺失突变;编码蛋白由3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也比较保守,各分离株中变异率为0.3%~1.9%;编码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包括细胞黏附相关的特征序列、PKC磷酸化位点、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等;其编码蛋白等电点为9.17~9.37。结论:广州地区HCMV UL148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具有一定的多态性,提示UL148 ORF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8.
Occurrence of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in Clinical Hospital no. 1 in Gdańsk in years 1997-1999 was analyzed. In this perio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occurrenc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at accounted for 44-46% isolates. The number of isolation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dropped from 45% to 40%, and yeast risen from 5% to 10%. The analysis of blood cultures shows decrease in occurrence of bacteremia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increase in occurrence bacteremia caused by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yeast. We observed also that the number of multi-resistant Gram-positive isolates (MRSA, VRE) decreased but there was rise in occurrence of multiresistant Gram-negative isolates (ESBL+, CR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5年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为不同专业的ICU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20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9个不同专业的ICU住院患者检出的MDRO资料,分析不同专业ICU MDRO检出率、发现率、感染部位以及细菌耐药率。结果 2016-2020年不同专业ICU共监测住院患者30 030例,检出MDRO 2 744株,其中医院感染1 235株。5年间不同种类的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年度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有年度升高趋势。5年间MDRO感染发现率为3.86%,发现例次率为4.11%;不同专业间ICU不同年度和持续5年的MDRO感染发现例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ICU不同年度MDRO感染发现例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感染部位居前3位分别为下呼吸道(578例次)、血液(240例次)、泌尿道(170例次)。综合ICU、心外ICU、神外ICU、急诊ICU检出的CRAB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度CRAB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以及CRPA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ICU的MDRO感染特征指导感染防控措施,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