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多重脑震荡(MCC)后中枢神经系统内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与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8、16、24 d多个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中酪氨酸羟化酶(TH)和胆碱能神经元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变化。结果:TH阳性表达在伤后1 d开始上升,8 d达高峰,24 d组基本恢复;ChAT阳性表达在MCC后均呈现下调改变。结论:多重脑震荡后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和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脑内5-HT能神经元内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含量的变化。方法:42只雄性大鼠随即分为7组,每组6只,一组为对照组,其余的大鼠用金属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伤后分1~24 d不同时段的6个损伤组,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基底前脑及脑干5-HT能神经元内TPH含量的变化。结果:多重脑震荡后2~8 d上述脑区TPH免疫阳性表达升高(P<0.05),伤后24 d趋于正常(P>0.05)。结论:多重脑震荡后5-HT神经元TPH表达增强,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元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育运动中较为多发的多重脑震荡(MCC)后的脑损伤机制.方法:用金属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伤后分1~24 d多个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基底前脑5-羟色胺(5-HT)能与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脑震荡后随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阳性表达的降低,色氨酸羟化酶(TPH)免疫阳性表达升高,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ChAT表达逐渐升高,TPH表达也随之下调趋正常.结论:多重脑震荡后,与认知密切相关的不同脑区在5-HT神经元表达增强的同时,胆碱能神经元呈下调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与脑损伤后的认知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中缝核团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本实验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研究伤后大鼠脑干中缝核团内5-HT及5-HT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色胺酸羟化酶(TPH)的表达。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伤后1、2、4、8、16和24d组(n=8)。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伤后大鼠脑干中缝核团内5-HT和TPH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TPH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的表达在伤后2d时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分别以伤后1d组和4d组阳性反应最强;(2)5-H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的表达也在伤后2d时达到高峰,16、24d组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内5-HT的免疫反应性在各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多重脑震荡后中缝核团内TPH和5-HT的表达增高,这为研究5-HT对MCC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重脑震荡(MCC)与大鼠认知记忆相关脑区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变化的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构建MCC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方法研究MCC后大鼠5-HT能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前额叶皮质、中隔区、丘脑、海马CA1和CA3区5-HT能神经纤维免疫反应阳性物在伤后2d组反应达高峰,杏仁体、海马CA2和CA4区在伤后4d组免疫反应了阳性最强;顶叶皮质、梨状皮质及伏隔核内侧在伤后8d组反应最强。5-HT纤维密度在中隔区和伏隔核内侧以伤后2d最高,杏仁体区以伤后1d最高,大脑皮质和丘脑5-HT纤维密度在伤后各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CC可引起与认知功能有关脑区的5-HT表达增高,5-HT的高表达可能由脑损伤后神经元过度兴奋所引起的神经递质紊乱造成,而这种紊乱可能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规律.方法:用自制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伤后1、 2、 4、 8、 16、 24d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对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尾壳核(CPu)、伏核,核心部(AcbC)、斜角带垂直臂核(VDB)、斜角带水平臂核(HDB)、梨形皮质(Pir)、顶叶皮质、海马CA1-3区(CA1-3)、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背外侧核(LD)、下丘脑外侧区(LH)和杏仁核脑区AChE阳性表达物进行光密度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脑震荡后ACHE的阳性表达在上述脑区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在V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1天达低谷.在PFC、 CPu、 AcbC、 CA1、 CA3、杏仁核、顶叶皮质、Pir和H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4天达低谷.在CA2、 MD、 LD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8天达低谷.在LH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16天达低谷.各脑区ACHE变化恢复时间不相同,至24d均恢复接近正常或低于正常.结论:AChE可分布在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海马、丘脑、尾壳核、基底前脑神经元;脑震荡鼠顶叶皮质、PFC、 CA1-3、 MD、 LD、 LH、 CPU、 VDB和HDB等多个功能脑区AChE伤后出现下调性病理变化;脑震荡鼠的认知行为障碍可能与相关脑区胆碱能神经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研究脑震荡发生发展中脑啡肽和多巴胺的变化规律。结果:体质量100g大鼠组出现典型的脑震荡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与水肿、神经元变性、凋亡与坏死。脑啡肽于伤后1d表达增强,阳性部位见于大脑、小脑和海马区的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于伤后7d达高峰,阳性部位仍见于大脑皮层、海马区和小脑神经元中。14d后表达逐渐减少,30d仍高于正常水平。多巴胺于伤后7d,在大脑、海马区、丘脑及小脑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的表达明显增多,但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脑震荡后可出现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的病理改变。脑啡肽和多巴胺参与了脑震荡发生时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对脑血管损伤、血脑屏障功能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本实验观察了CC大鼠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s,DAT)的变化规律。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48只,随机分为伤后1、2、4、8、16、24d六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8)。运用抗DAT抗体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内侧隔核(MS)、斜角带垂直臂核(VDB)、斜角带水平臂核(HDB)、梨形皮质(Pir)、顶叶皮质(CPL)、海马CA1-3、丘脑中央背内侧核(MD)、丘脑背外侧核(LD)、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杏仁核等16个脑区DAT阳性表达物的光密度值。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震荡后大鼠多个脑区DAT阳性表达物呈下调变化。PFC、CPu-2、MS、LD、MD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2d表达最低;CPu-1、VDB、HDB、CPL、CA1、CA2、CA3、VMH和杏仁核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4d表达最低;Pir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8d表达最低;Acbc的DAT阳性表达物在伤后第16d表达最低。各脑区恢复时间各不相同,至24d基本恢复正常。以上结果提示DAT可在大鼠不同脑区广泛表达;脑震荡后其在多个脑区呈下调性改变,提示多巴胺转运体的伤后变化可能参与了脑震荡后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0.
脑震荡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震荡(BC)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内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 BC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 d 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研究 BC 后中脑黑质致密区(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基底节尾壳核多巴胺能神经纤维 TH 含量的变化。结果:在 SNC 和 VTA 及基底节,BC 后1、4、8及16 d 组的 TH 免疫反应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4d 组反应最强,24 d 组在 SNC 和基底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 VTA,TH 免疫反应阳性仍高于对照组。结论:BC 后 TH 早期增高可能是脑损伤神经元过度兴奋的反应,随后持续增高一段时间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上调其合成能力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AngⅡ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对脑组织中AngⅡ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脑内AngⅡ表达的生物学作用及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药物干预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尼氏染色方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后和依达拉奉干预后AngⅡ在脑内的表达和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在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AngⅡ阳性细胞,以缺血后1周数目最多,且免疫阳性反应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变性坏死神经元,其中以1周组数量最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依达拉奉干预后半暗区AngⅡ阳性细胞数量、光密度值及变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以治疗后3 d最为显著(P<0.01)。结论: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AngⅡ表达增强,可能与缺血后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一定联系;②脑损伤后,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表达而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晋光荣  杨劲松  杨宁 《解剖学报》2002,33(5):479-483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延髓内脏带(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闭塞(4VO)改良法以及运用NADPH-d组织化学反应和Fos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双重染色技术对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2h,4h,8h,12h,24h,48h对MVZ进行研究,结果:脑缺血组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染色反应增强和Fos蛋白表达随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程而变化,并见有15%-20%阳性双染细胞,结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分布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在脑缺血状态下MVZ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神经元BCL-2、BAX及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了解BCL 2,BAX 及FOS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和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以大鼠单侧血管内栓线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不同脑区在不同时相与病理分区中三种基因的表达变化,并以假手术动物脑区作对照。用H E 染色观察神经元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各脑区在缺血1.5 h、再灌24 h 后三种基因的表达变化最明显。中心梗塞区神经元消失,无任何基因表达;梗塞边缘区神经元缺血变性较重,BAX 表达较BCL 2 明显;缺血反应区神经元缺血变性较轻,BCL 2 表达较BAX 明显。FOS蛋白在缺血反应区内的表达较显著。BAX 表达神经元的变性程度比BCL 2 者严重,FOS蛋白表达的神经元核着色均匀,未显固缩和碎裂现象。以上结果提示,BCL 2 和BAX 所代表的两类分子的比例可能最终决定细胞的死亡或存活的结局。损伤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是对损伤刺激的早期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 ,实验按培养龄分 4组 ,分别在接种后 5d、10 d、15d和 2 0 d终止培养 ,继而进行NA DPH - d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各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显示 :培养后 5d即有一定数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 ,在 4个实验组中 ,以 15d组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为最多、突起最长 ,深染细胞数量也最多 ,大部分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与突起均局限分布在细胞团块内 ,胞体大小不一 ,只有少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在细胞团块之间 ,其突起伸向或围绕团块。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鼠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内即已有一氧化氮合酶存在 ,提示一氧化氮可能与胚脑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不同剂量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3 周龄SD 大鼠BMSCs 传至3 代备用。将50 只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 组,每组10 只:对照组、脑创伤模型组、BMSCs 治疗1 组(1*106 ml-1 )、BMSCs 治疗2 组(3*106 ml-1 )、BMSCs 治疗3 组(6*106 ml-1 )。使用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28 天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BMSCs 干预治疗,对照组以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另取40 只大鼠行水迷宫测试,每组划分为伤后6 d、7 d、8 d 及9 d 四个时间点,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各实验组分别在干预治疗后的第14 天处死取材。HE 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LC-3 和Beclin-1 蛋白的定量表达。结果:脑创伤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神经元细胞胞体出现形状的改变,能够看到在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间隙,并且伴有坏死的神经元细胞出现;治疗1 组和2 组与脑创伤模型组相比较,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有所减轻,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减弱(P<0.05),治疗1 组和2 组相比较,治疗1 组程度较治疗2 组有所减轻(P<0.05);治疗3 组移植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BMSCs 的移植对大鼠脑创伤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且与治疗剂量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