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抗 β2 糖蛋白I抗体 (aβ2 GPⅠ )与肝细胞外基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PHBC)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纯化的人血清β2 GPⅠ为抗原 ,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的aβ2 GPⅠ水平 ,并且同时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的Ⅳ型胶原(Ⅳ -C)、透明质酸 (HA)和层粘连蛋白 (LN)。结果 发现PHBC患者血清中aβ2 GPⅠ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 (P <0 0 1) ,并发现PHBC患者血清中aβ2 GPⅠ高于CHB组 (P <0 0 5 )。同时发现PHBC患者血清中aβ2 GPⅠ的升高程度与肝功能分级无关 ,而与肝细胞外基质HA、Ⅳ -C、LN的血清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PHBC患者血清中aβ2 GPⅠ水平的升高 ,不仅与肝细胞受损有关 ,更与肝纤维化的细胞外基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如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核抗体 (AN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的自身免疫反应 ,在慢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发挥了协同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核抗体。现以猴肝组织切片和人传代 Hep-2细胞为抗原基质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 ANA,以了解自身免疫在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临床资料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HBs Ag阳性 ) 10 3例 (乙肝组 ) :男 48例 ,女 5 5例 ;年龄 2 1~ 5 5岁 ,中位数年龄 3 5岁。肝硬化患者 43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p)IgG(抗Hp-IgG)阳性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患者肝组织进行Hp特异性基因检测,探讨Hp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中共纳入502例HBV感染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9名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抗Hp-IgG检测.同时用针对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其中56例肝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基因扩增,并对该基因阳性者进一步应用Hp cagA、vacA和glm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结果 HBV感染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63.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43.4%,P<0.05),其中肝癌组的阳性率最高(29/36,80.6%),其次为肝硬化组(64/83,77.1%),两组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28/383,59.5%,P<0.01).56例行肝穿刺活检患者中,35例肝组织中发现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其中肝硬化组17例,肝癌组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11例.进一步的扩增结果 证实35例中21例为Hp DNA.结论 HBV感染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HB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除存在Hp DNA外,可能还存在其他螺杆菌DNA.螺杆菌在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共刺激分子B7-H3(B7-H3)、白细胞介素-21(IL-21)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94例,同时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受试者B7-H3和IL-21水平,同时采用MRI测量ADC。结果肝癌患者B7-H3水平为(240.02±27.81)ng/mL,明显高于健康者、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肝癌患者IL-21水平为(2340.14±221.28)pg/mL,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而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ADC值为(0.82±0.08)10~(-3) mm~2/s,明显高于健康者、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Ⅲ~Ⅳ期肝癌患者血清B7-H3水平为(244.20±30.22)ng/mL,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HBV DNA阳性患者IL-21水平为(2401.45±231.20)pg/mL,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患者(P0.05);Ⅲ~Ⅳ期性患者ADC值为(0.80±0.09)10~(-3) mm~2/s,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3、IL-21与HBV DNA无相关性(P0.05)。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患者B7-H3、IL-21水平明显升高,B7-H3和ADC值可能与临床分期有关,而IL-21与HBV DNA复制水平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肝功能明显异常的115例乙肝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对照组、乙肝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依次升高,P均<0.05。乙肝组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依次升高,P均<0.05。肝硬化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低于肝癌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BV-DNA阳性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高于阴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其产生的多种自身抗体可促进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检测47例肝病患者血清IgM型丙型肝炎抗体(IgM抗HCV)和IgG型丙型肝炎抗体(IgG抗HCV)。IgG抗HCV阳性的9例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12例肝炎后肝硬化中IgM抗HCV阳性者分别为9例(100%)、8例(80.0%)及10例(83.3%),表明IgM抗HCV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早期诊断意义及提示预后的作用。20例输血后HCV感染者IgM抗HCV阳性或IgM与IgG抗HCV同时阳性,说明多次输血造成HCV反复感染,其中11例(55.0%)为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提示乙型肝炎患者多次输血或血制品是造成HCV感染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血清抗 β1 肾上腺能受体与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 62例 DCM患者和 76例健康人血清抗β1 肾上腺能受体与 M2 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 ;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40例 DCM患者和 19例健康人血清ANP、NO水平。结果  (1) DCM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 P/ N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 0 .0 1) ;(2 ) DCM患者血清 ANP、NO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3 )抗β1 抗体阳性组血清 ANP、NO水平高于阴性组 (P<0 .0 5或 0 .0 1) ;(4)抗 M2 抗体阳性组血清 ANP水平高于阴性组 (P<0 .0 1) ,而 NO水平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1) DCM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抗β1 和 M2 受体自身抗体、ANP和 NO;(2 )自身抗体有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 ,可能参与 DCM心室重构 ;(3 )抗 β1 和 M2 受体的自身抗体在心室重构中存在不同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0.
陈建  刘诗 《山东医药》2008,48(17):24-25
目的 探讨嗜酒对HBV感染性肝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感染者52例,其中嗜酒者27例,非嗜酒者2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TGF-β1水平.结果 嗜酒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非嗜酒者(P<0.0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嗜酒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非嗜酒者(P<0.05),而肝癌患者中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嗜酒可增加HBV感染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此可能是乙醇影响乙型肝炎预后,使其易于重症化、慢性化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