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氦氖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培养神经元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取足月新生1 d内的Wistar大鼠12只,分离并培养双侧海马及额前叶皮质神经元,于饲养培养12 h后分4组处理.空白对照组:单纯饲养培养液培养.普通红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 d开始,用普通红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3 mW,光斑直径3 mm,每次3 min,垂直照射,距离4~5 cm.脑活素组:饲养培养液加入脑活素,浓度200 mg/L.氦氖激光照射组:饲养培养第2 d开始采用波长为632.8 nm的氦氖激光进行照射,输出功率、光斑直径及照射方法同普通红光照射组.普通红光和氦氖激光照射组照射时将另外2组培养神经元同时取出,同样放置但不照射.每组于培养第7 d、14d、21d、28 d计数存活神经元数目;于培养第3 d、7 d、14 d测神经元突起长度;于培养第14 d进行HE、Nissl化学染色;于培养第21 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培养液中SOD含量,用TBA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普通红光照射组比较,各测定时间点脑活素组和氦氖激光照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神经元胞体面积及最大直径、神经元突起长度较大,尼氏体灰度值降低,培养液中SOD含量较高,MDA较低(P均<0.05).结论:氦氖激光照射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氦氖(He-Ne)激光照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综合征86例,随机分为氦氖激光组和对照组.氦氖激光组56例(103侧),对照组30例(48侧).双组均常规药物治疗,氦氖激光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患处,治疗时间10 min,每天1次,5 d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对照组疗程同氦氖激光组,不另作其他治疗.结果 氦氖激光组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总有效率8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结论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4.
低浓度补体C3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生物活性及突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体C3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生物活性和突起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在原代培养的孕16 d大鼠胚胎皮层神经元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性C3蛋白、神经生长因子和C3a受体拮抗剂SB290157。WST-8法测定神经元活性(细胞存活率)。选用MAP2与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标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神经元纯度;应用神经元形态分析软件采集神经元树突、轴突长度及胞体面积等数据,分析不同浓度补体C3及C3a受体拮抗剂对突起生长的影响。以不含其他试剂的神经元细胞及其培养液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皮层神经元存活率检测显示,高浓度(10~100μg/mL)C3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浓度(0.01~1μg/mL)C3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μg/mL和5μg/mL C3均促进皮层神经元突起生长,尤其是轴突的生长,其树突和轴突长度分别增长20%~39%和40%~6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而加入C3a受体拮抗剂后,皮层神经元树突和轴突长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低浓度补体C3对皮层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该作用可能由C3活性片段C3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41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这些合并有高粘滞血症及高脂血症的患者对多种药物治疗无效,通过用本法治疗后,其结果表明,此疗法是治疗高粘滞血症及高脂血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7d龄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制备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激光穴位照射组选择“百会”和“大椎”穴位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激光非穴位照射组选择腹部非穴位部位进行激光照射,常规饲养22d后处死,处死前经腹腔注射5-溴-2-脱氧脲嘧啶(BrdU)标记增殖细胞。取左侧脑做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采用抗BrdU抗体和神经上皮蛋白(Nes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激光穴位照射组与其他组比较海马神经元胞体内尼氏体丢失较少,神经元坏死减轻,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海马CA1区Nestin免疫阳性细胞数增高。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促进了海马神经元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NGF)可促进靶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晕的生长。本文应用~3H-尿嘧啶核苷和~3H-腺胸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术进一步探讨此作用与神经元合成RNA和DNA的关系。实验材料用新生大鼠颈上节。按Maximow双盖片法进行培养。培养物分NGF组(培养液内添加NGF粗制剂)和对照组(不用CNGF),培养终止前分别转入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孵育,然后取出固定、连续切片、制作自显影标本进行观察。实验结果指出:NGF组培养物被~3H-尿嘧啶核苷标记的神经元百分率及标记颗粒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且每当培养物神经突起生长晕生长速度出现高峰的前夕,神经元~3H-尿嘧啶核苷标记颗粒水平都是明显地增高。这说明NGF可促进颈上节神经元的RNA合成,后者与神经突起的迅速生长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在~3H-胸腺嘧啶核苷标记培养物神经元的实验中,观察到NGF可促进培养第3天的颈上节少量的神经元合成DNA。 相似文献
8.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是血液疗法的一种,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对6O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无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血液粘度降低有显著差异,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治疗在改善脑梗塞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粘度的主要指标有较好的效果,为治疗急性脑梗塞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中脑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和促生存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法进行形态学观察与测量。结果每个视野的细胞数NGF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NGF组为22.87±4.85个,对照组为15.47±2.61个,P<0.01);NGF组细胞突起个数(1.967±0.81个/细胞)多于对照组(1.533±0.82个/细胞),P<0.05;但两组细胞突起长度却无明显差别(NGF组为61.25±33.5μm,对照组为57.86±28.4μm,P>0.05)。结论NGF对大鼠离休中脑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对原代培养大鼠神经元突起的促生长作用,阐明该蛋白质的功能片段,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获取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分组培养,分别加入α-Syn(添加α-Syn组)、α-Syn功能片段N端(添加N端组)、C端(添加C端组)和NAC段(添加NAC段组),对照组不添加功能片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元突起的长度,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特异性鉴定各组α-Sy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生长至1和2 h,添加C端组和α-Syn组的神经元突起平均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NAC段组和N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至4 h,添加α-Syn组和C端组的神经元突起平均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而添加NAC段组和N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检测,N端和C端可以进入神经元,NAC段不能进入神经元。结论:α-Syn在原代神经元生长初期对其突起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具有这一功能的片段位于C端,其机制可能是其通过胞膜进入到神经元内,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加速细胞骨架的形成和轴浆转运。 相似文献
11.
12.
丁基苯酞对大鼠缺血脑组织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丁基苯酞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永久性缺血模型,按照Zea-Longa的方法对动物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选取1~3分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2组:丁基苯酞治疗组(A组),大脑中动脉永久缺血对照组(B组),每组各20只.A组于术后予以丁基苯酞,每天2次,每次25 mg/kg,B组给予相应剂量食用油灌胃给药,72 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分别取脑梗死周围、海马区和梗死区脑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NGF蛋白表达变化,原位杂交检测BDNF mRNA、NGF mRNA的表达.结果 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1.35±0.81)低于对照组(1.7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丁基苯酞治疗组BDNF和NGF蛋白BDNF mRNA和NGF mRNA在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基苯酞可上调大鼠梗死区周围和海马区缺血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机制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神经生长因子(NGR)对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即损伤对照组、EGF组、NGF组。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潜伏期、诱发电位、组织学检测、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各时间点EGF组、NGF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EGF与NGF之间无明显差异。潜伏期延迟率EGF组、NGF组明显好于对照组,EGF组与NGF组无明显差异。诱发恢复率EGF、NGF组明显优于对照组,EGF组与NGF组间无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在2周、4周时EGF组、NGF组明显多于对照组,EGF组与NGF组无显著差异。有髓纤维直径及截面积各时间点EGF组与NGF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EGF组与NG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超微结构观察,EGF组与NGF组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髓鞘厚度及髓鞘的成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的EGF与神经生长因子比较均能促进坐骨神经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 ,NGF)对Wistar大鼠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 ,自身对照。手术后第 1d ,随机选择一侧皮瓣为实验组 ,皮下注射 0 5ml(6 6 7μg)NGF ;另一侧为对照组 ,皮下注射 0 5ml生理盐水。借助BPM2 镭射多普勒血液仪对随意皮瓣的血流容积值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组血流容积值 ,从术后第 2d起 ,在皮瓣蒂部 ,从术后第 5d起 ,在皮瓣中部、末端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NGF能促进皮瓣血管的再通与增生 ,加速血液微循环的重建 ,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长度 ,并可达到早期断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NGF、BDNF和NT-3在背根节卫星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F-3)及其mRNA在成年猫背根节(L6)卫星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成的雄猫5只,随机取一侧的L6背根节(DRG)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观察NGF、BDNF和NT-3及其mRNA在DRG卫星细胞的分布以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在正常DRG,可见NGF、BDNF和NT-3及其mRNA阳性卫星细胞。各因子mRNA的阳性反应物定位于胞质。BDNF-IR定位于胞质,而NGF-IR和NT-3-IR则定位于胞核。结论:背根节部分卫星细胞内有NGF、BDNF和NT-3及其mRNA的分布,BDNF和NGF、NT-3亚细胞定位的不同提示成年猫背根节卫星细胞内不同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影响。方法 采用Pulsinelli闭塞大鼠四动脉全脑缺血模型 ,应用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染色法 )观察模型组和NGF治疗组动物脑缺血 30min再灌注 7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所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UNEL染色法显示模型组有大量凋亡细胞 ;给药B、C组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接近正常组 ,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0 0 1。结论 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 ,减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三维培养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两组 ,即加入浓度 2 0ng·ml-1bFGF的bFGF组及不加bFGF的对照组。采用Pepper等介绍的三维培养胶原基质配制及细胞培养方法制作标本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结果 :对照组内皮细胞在胶的表面呈单层生长 ,未见其向深层生长及管腔结构形成。bFGF组内皮细胞在胶内呈多层浸润生长 ,伸展、变形呈扁平状 ;内皮细胞与胶原纤维之间可见半桥粒结构 ,内皮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 ,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 ;在形成管状结构的内皮细胞中可见空泡样变 ,边界由胞质与胞膜组成 ,细胞核变形 ,凹陷 ,可见切迹 ,或呈薄片状 ;内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突起。结论 :三维培养技术简单易行 ,是揭示在体血管形成的最简单模型 ;bFGF有利于三维培养内皮细胞在有展性的胶原基质面形成血管样结构。 相似文献
18.
牛黄栀子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牛黄、栀子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影响,探讨治疗缺血性中风在该作用环节不同时段的作用特点,研究其配伍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时序特征。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牛黄、栀子及二者配伍对缺血再灌注24小时和72小时两个时段大鼠脑组织NGF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抑制脑组织NGF的表达,从而削弱了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再灌注24小时,牛黄、栀子均可促进NGF的表达,而二者配伍后作用明显降低:再灌注72小时,牛黄的作用不显著,栀子可明显增强NGF的表达,二者配伍与栀子的作用相当,未显示出明显的配伍效应。结论:中药配伍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效应累加,而是依据作用环节及作用时间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加药后第3、7天采用MTT法,在酶标仪492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观测细胞增殖,并记录细胞形态变化。将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二组,常规DMEM培养液组和含50ng/mLEGF的DMEM培养液组,培养3、7天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阶段G1、S、G2期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EGF组对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且与浓度相关,其中10ng/mL和100ng/mL组作用强于1ng/mL组。EGF加入后3d,对照组S期细胞24.5%,G2-M期细胞0.08%,加药组S期细胞24.6%,G2-M期细胞0.06%。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期细胞分布大致相等,无显著差异。加入7d后对照组S期细胞20.8%,G2-M期细胞0.41%,加药组S期细胞18.2%,G2-M期细胞1.55%,细胞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结论EGF促进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并使体外培养的牛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S期细胞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