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8月间在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可能诱发因素。结果在全部149例患者中,HCV感染者34例(22.8%)。34例患者中透析4年以上者20例(58.8%)。34例患者中仅有输血史者12例(35.3%),仅有透析器复用史者4例(11.8%),有输血史又有透析器复用史者13例(38.2%),无输血史又无透析器复用史者5例(14.7%)。结论HCV感染的机率随透析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输血仍是HCV感染的重要因素,严格规范透析器复用操作可有效降低HCV感染,此外尚可能存在其他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肾移植史、外科手术史及输血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63例患者中,感染HBV的患者18例(11.0%),感染HCV的患者14例(8.6%)。感染HCV患者的透析龄最长,为(79.0±51.6)月,同时,感染HCV的患者肾移植病史及外科手术史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分析HCV及HBV首次发现时间,患者感染HCV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感染HBV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前,而发生在透析间期的比例不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CV与HBV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感染HCV的患者多继发于肾移植、手术及输血,而感染HBV的患者多为原发。因此,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感染HCV的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按照HBV、HCV预防干预措施的不同,划分为3个阶段.1997年7月-2000年7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条件允许者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其余患者以输血纠正贫血;不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0年8月-2003年8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复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定期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2003年9月-2009年9月的主要预防措施:透析材料全部一次性使用.比较3个阶段患者HBV、HCV感染情况.第1阶段HCV感染率28%;HBV感染率38%;第2、第3阶段HCV感染率均为0;HBV感染率均为11%.强化HBV、HCV感染预防,以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使HBV、HC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透析器规范化复用与一次性使用对感染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分别采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CV抗体、HCV核心抗原及HCV—RNA,并且采用酶促动力法检测其转氨酶水平。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清抗HCV抗体阳性率为29.5%(36/122),部分患者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HCV核心抗原阳性率为8.2%(10/122);HCV—RNA阳性率为27.0%(33/122)。其中,6例(4.9%)抗HCV抗体阴性者可检出HCV病毒血症,10例(8.2%)抗HCV抗体阴性者可检出HCV抗原。有输血史者和透析时间较长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HcV感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普遍,且感染率与输血、透析时间有关。同时检测抗HCV抗体、HCV核心抗原与HCV—RNA(或其中二项)有助于提高HCV感染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镜湖医院1985年2月~2010年12月期间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数据,调查分析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 1155例患者,HBV阳性总数83例(7.18%),其中原有感染阳性者77例(6.66%),透析后感染阳性者6例(0.57%);HCV阳性总数59例(5.10%),其中原有感染阳性者38例(3.29%),透析后感染阳性者21例(2.01%).透析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原有感染率( P<0.05).透析后肝炎病毒感染,尤以HCV的感染多见,而HBV的感染则少见.原有感染组中,有7例HBV阳性者转阴,2例HCV的阳性者转阴.结论 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广泛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一次性透析器,血液透析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透析前后对所有患者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比较受试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阳性患者(阳性组)与HCV感染阴性组患者(阴性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MHD患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20例,丙型肝炎发生率为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输血次数多、频繁异地透析、肾移植史等因素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长短及频次、肾移植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可明显减少医源性HCV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讨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的3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透析时间6~372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64.13±61.00)月。所有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并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血液透析前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感染指标,自动生化仪测定肝功能,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3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20例(6.64%),如果包括乙型肝炎感染其他指标(HBVM任何一项)则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是42.52%,其中5例(25.00%)有输血史,HBsAg阴性患者中6例(2.14%)有输血史。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输血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存在相关性(,=16.597,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率提高,HBsAg阳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肝功能影响并不显著,其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也少见。定期检测及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e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和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HBV五项、抗-HCV、抗-HIV和TP抗体.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sAg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抗-HCV阳性的透析患者血清中HCV—R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9例透析患者HB.sAg、HBsAb、抗-HCV、T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90%、20.71%、8.69%、1.78%,抗-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HBsAg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46.15%,DNA拷贝数为1.1×104—3.7×10^7 IU/mL;抗-HCV阳性者中,HCV-RNA阳性率为58.97%,RNA拷贝数为8.1×10^3~1.5×10^7IU/mL。≥60岁和〈60岁两组患者HBsAg、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BV、HCV感染率相对国外较低,但感染现象在各年龄段普遍存在。TP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应加强管理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调查方法,选156例2003年1月1日-2004年8月1日接受透析治疗的患,入选标准:在半年内接受检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透析患。感染指标通过E1LSA检测。感染标准:HBsAg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抗HCV阳性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156例患中HBsAg阳性13例,感染率8.3%,抗HCV阳性31例,感染率19.9%;经过半年血透后检测:治疗前没有被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的血透患没有一例发生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患也没有发生转阴。结论输血量、透析疗程、消毒隔离措施等是发生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而通过减少输血、加强患的登记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及使用一次性透析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GV)感染及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44例血透患者的HBV标志物、抗-HCV和抗-HGV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法检HCV BNA及HGV RNA。结果 血透患者三种肝炎总感染率达77.3%,HB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72.7%、13.6%和13.6%,HBV/HCV、HCV/HGV、HGV/HBV合并感染分别为11.4%、2.3%和11.4%,HBV、HCVT HGV三重感染率为2.3%。HC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明显相关,而HBV和HG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无显著相关。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阴性组比较,输血次数明显增多、透析年限明显延长。结论 血透患者HBV、HCV和HGV感染率均较高。严格消毒措施,减少输血,血源筛查,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季  谢方遒 《临床荟萃》1999,14(22):1012-101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对85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 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并与非血透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是否有输血史、输血量、透析时间、透析器复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L血透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同于非血透组。随透析时间的延长,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增加,并与透析器的复用有关。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丙肝病毒感染,明显高于非输血组,  相似文献   

15.
关注透析患者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aribaldi等前瞻性研究中发现美国15个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与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比例分别为16.8%和2.4%,同时证明了HBV感染与输血的人数和维持血液透析的时间呈现正相关[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趋势进行了观察,并提出HBV的感染不仅增加肝组织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亲合力,还封闭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对其它病毒的易感性增加[2],因此,透析患者非胃肠道传播性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本中心接受MHD达3个月或以上的患者共183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83例MHD患者中有19名患者感染HCV(10.38%),其中抗HCV抗体13例(7.1%),HCV-RNA阳性19例(10.38%).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透析龄、透析总次数、异地透析次数、复用透析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异地透析次数(0R=1.060,95% CI=1.019~1.103,P=0.004)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0R=-3.816,95% CI=1.119~13.009,P=0.032)为本中心MHD患者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如血透室分室分机、血透室患者/医务人员合理的比例避免共用注射药物及复用透析器,减少频繁异地透析及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可有效的控制HCV传播、降低HCV感染率.其中严格控制异地透析频度及乙肝患者传播途径对防治透析中心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腔镜手术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做好腔镜消毒工作、加强手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腔镜手术患者1379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了解其感染情况。结果腔镜手术患者中HBV感染率为9.50%,HCV感染率为I.45%。结论腔镜手术中有一定比例患者感染HBV或HCV。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做好感染者手术后腔镜系统消毒工作,杜绝或减少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维持血液透析 (HD)患者 ,丙型肝炎病毒(HCV)易经输血和HD过程中的交叉感染传播。作者总结了肾内科血透室 1 990~ 1 992年及 1 997~ 1 999年间HCV感染采取预防措施前后对患者进行的 6次HCV感染调查结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血清均取自本院肾内科血透室长期维持HD的住院或门诊透析患者 ,穿刺针头、注射器均为一次性使用 ,运血导管、透析器为多次复用 ,采用次氯酸钠、福尔马林清毒。调查共 6次 ,1 990~1 992年 3次为第 1阶段 ,此阶段输血量未限制 ,血透机、复洗导管、透析器等未做到HCV抗体阴性与阳性患者分开。 1 997年起…  相似文献   

19.
张晓光  汪年松 《中国血液净化》2006,5(10):738-740,757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已经呈全球性流行,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已感染了HCV。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血液透析时频繁地体外循环和血管穿刺、反复输血和其它各种医源性因素,而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意大利伦巴地地区透析和移植登记中心显示,1998年5633名透析患者中HCV阳性率为24.3%。埃及开罗地区的7个血液透析中心中HCV阳性率达80%。北京地区1998年22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HCVRNA阳性16.4%㈨。我们报道62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阳性率54.8%。血液透析患者HCV高感染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既往认为输血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ELISA血清试验的推广和EPO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患者中输血所致的HCV明显减少,但血液透析患者中HCV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本文就有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的院内传播途径和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2006-01/2008-12输血患者输血前的血液感染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的情况。方法:检测2805例输血前患者的4项血液标志物参数(乙肝三系、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67.66%,而除去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单项阳性33.05%后,尚有34.61%的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合并其他标志物阳性397例(14.15%);抗HCV阳性63例(2.25%);梅毒阳性45例(1.60%);抗HIV阳性并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4例(0.14%)。结论:强化检测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