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发源于肝固有动脉以外的迷走肝动脉并不少见。它往往是一定范围肝实质的特定供血动脉,是该区域肝组织的唯一动脉供血管道。肝迷走动脉受损后会影响所供应区域的血供甚至引起肝梗死。我们自1994年7月至2003年7月期间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l例,术中有2例病人损伤了迷走肝动脉,结果1例发生了肝梗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胰部分切除或全胰切除均可发生吻合口溃疡 (anasto moticulceration) ,属胰腺切除的远期并发症 ,吻合口溃疡又称边缘溃疡 (marginalulceration)。为了防止吻合口溃疡发生 ,传统的胰腺切除手术往往附加远端胃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但 5 0 %以下的胃切除不足以预防溃疡的发生。因此 ,文献常有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并发边缘溃疡的报告。1 发病率复习近几十年文献 ,胰部分切除或全胰切除后吻合口溃疡的文献报道较少。其准确的发生率尚未明了 ,究其原因可能与此并发症并非十分常见有关。另外 ,相当部分病…  相似文献   

3.
���������ֲ��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Halsted于 1899年行壶腹部肿瘤的局部切除。自 1935年Whipple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成功以来 ,PD一直为壶腹部癌的经典术式。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重视术后生存质量 ,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在国内外均有报告。1993年以来我们为 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行局部切除。本文结合文献及我们的体会 ,就手术手技、术后并发症防治、适应证及疗效加以讨论。1 壶腹部局部解剖壶腹部包括十二指肠乳头、Vater壶腹、胆总管第 4段(十二指肠壁内段 )、胰管终末段及围绕其周围的Oddi括约肌 (图 1)。图 1 壶腹部范围及区分壶腹部…  相似文献   

4.
病人男,49岁.因上腹不适伴寒战高热、呕血黑便8d,外院诊治无效于2006-06-12转入我院ICU.8个月前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一直行放疗.查体:138.8℃,P 75次/min,R 22次/min,BP 140/85mmHg(I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7例胰十二发除术中门静脉损伤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对7例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损伤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 7例病人中5例恢复良好,切口感染1例。结论 加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损伤的预防,根据不同情况正确修复,严格掌握门静脉血流阻断时限等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 ,对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和良性肿瘤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增多并认为是一种安全手术。虽然PD术后死亡率不超过 2 % ,但术后并发症率仍高达 2 7%~ 5 0 %。PD术后3大常见的并发症是延迟胃排空、胰瘘、伤口感染或脓毒症。胰瘘仍然是PD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率为 5 %~ 2 5 % ,胰瘘致死率为2 0 %~ 5 0 %。近几年几个大宗研究表明 ,手术死亡率平均为 6 0 % (0 %~8 9% ) ,术后胰瘘 (或漏 )率为 13 5 % ,而胰瘘引起 2 5 %的病人死亡〔6〕。新近来自PD高手术量治疗中心的报道 ,1990年~ 1996年施行的 6 5 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8例壶腹周围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与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壶腹周围癌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壶腹周围癌与同期随访的117例胰腺癌的生存情况及壶腹周围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壶腹周围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48例壶腹周围癌15例死亡,33例存活,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5%和55%,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同期随访的117例胰腺癌病人,89例死亡,29例存活,1年及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59%和42%,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示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而分化程度、脉管转移与预后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示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是两个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壶腹周围癌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壶腹周围癌起源部位、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其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切除范围广,对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提出较高要求。经过外科医生不懈的努力,已经衍生出多种重建方式。合理的选择重建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者熟练掌握的重建方式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壶腹周围癌16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2例,全胰切除术互例,总切除率为37.5%,切除率最高者为Vater氏壶腹癌和十二指肠降部癌,分别为88.0%和85.0%,而胰头癌切除率仅为14.9%。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占11.9%。手术死亡9例,死亡率为为5.4%。全部获得随诊,切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2.1%和12.4%。未切除组均行胆肠内引流术,平均生存时间为5.2月。强调提高壶腹周围癌治疗水平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差别,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间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其中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1例,术后第1天开始EEN支持;肠外营养组(TPN)21例。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日EEN组较TPN组为短(25.0天vs36.3天,P<0.01),且平均费用明显少于TPN组(28368元vs40494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虽少于TP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费用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提示EEN较TPN优越。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并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  相似文献   

11.
80岁以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7例80岁以上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结果7例高龄病人并发症发生3例(42.9%),其中胃潴留3例次(42.9%),肺部感染2例次(28.6%),胰瘘、消化道出血、ARDS、切口感染均1例次(14.3%)。结论高龄不是手术禁忌证.力Ⅱ强围手术期处理和胰腺专业组手术是手术安全性和规范性的保证;对高龄病人强调术前或术中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施行3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改良组235例,经典组161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带领的医疗小组完成手术,消化道重建以Child吻合为基本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经典组采用经典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和住院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胰瘘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改良组和经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83 ±56)ml、(7.2±1.0)h、(21 ±3)d和(381±39)ml、(7.0±0.5)h、(22 ±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8,1.680,± 1.835,P>0.05).396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7.6%(30/396).改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胰瘘发生,经典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30例(胰肠吻合口瘘4例、单纯性胰瘘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组中发生胰瘘的患者通过保持引流通畅、使用生长抑素及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中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0例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及生存时间。结果:全组包括胰头癌60例(54.5%),胆总管下端癌19例(17.3%), Vater壶腹部癌24例(21.8%)和十二指肠乳头癌7例(6.4%);胰腺癌组与非胰腺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阳性切缘及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患者Whipple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患者与非胰腺癌患者Whipple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分期与阳性切缘、淋巴结转移是影响Whipple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非胰腺癌较胰腺癌术后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胰十二指肠切除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有无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年成立胰腺专业组以来至2003年2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其中专业组行PD197例,非专业组行PD79例。结果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手术切除率、切缘阳性率、胰瘘发生率、平均切除肿瘤大小、平均清除淋巴结数、平均术中输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生存期、手术死亡率分别为42.7%、8.63%、2.54%、3.11cm、9.01、980ml、6.4h、17.1d、25.7个月、1.52%和28.4%、20.25%、10.12%、2.77cm、5.45、1340ml、5.46h、23.6d、17.8个月、8.86%,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在胆瘘、出血、胃潴留、感染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宜成立胰腺诊治中心或专业组,集中收治胰腺病人,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规范性。主张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15 U/L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有无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年成立胰腺专业组以来至2006年8月4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其中专业组行PD 324例,非专业组行PD 108例。结果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手术切除率、切缘阳性率、胰瘘发生率、平均切除肿瘤大小、平均清除淋巴结数、平均术中输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生存期、手术死亡率分别为44.9%、7.10%、2.78%、3.19cm、10.11、770ml、5.7h、15.4d、27.7个月、1.23%和30.0%、16.67%、12.96%、2.67cm、5.69、1210ml、5.18h、23.4d、19.9个月、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在胆瘘、出血、胃潴留、感染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宜成立胰腺诊治中心或专业组,集中收治胰腺病人,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规范性。②主张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胰漏发生,术后并发伤口感染3例,胃排空障碍1例,肺部感染1例,胃肠出血1例,腹腔脓肿1例,胆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8/64)。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精细的胰肠吻合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Whipple术后胰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7例再次剖腹手术行壶腹部癌根治性切除的病人在第一次手术时未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因。方法 结合术后随访,详细回顾病例资料。结果 第一次剖腹手术时认为癌肿不能切除3例,漏诊3例,误诊1例;第二次手术前结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等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壶腹部癌,其中CT显示壶腹部占位5例,均未见胰外转移及血管侵犯。均再次剖腹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 胆道远端恶性梗阻病人术前ERCP、CT等影像学诊断极为重要,有助于明确诊断,减少手术盲目性,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