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推拿所致咔哒声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多数推拿者都将推拿时所出现的咔哒声响视为手法成功的标志.但对其产生的实质研究甚少。对影响所产生咔哒声的诸要素也知之甚少。因而很难对其临床意义做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判断。由于上述实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脊柱推拿手法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三种腰椎前屈状态下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前屈状态下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对退变椎间盘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手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退变的腰椎间盘的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按A、B、C三种腰前屈角度(A=6°;B=9°;C=12°)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随着屈度的增加,旋转侧椎间盘的后外侧应力不断增加。除去C状态外,A、B两种状态的椎间盘两后外侧位移相近。C状态旋转侧后外部明显向后内侧突出。增加了该部位位移。结论从解除粘连的考虑,旋转手法时,屈度不能太大,具有使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相似文献   

3.
斜扳时完整腰椎三维立体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实验对象为L_(1~5)的完整腰椎标本,设计了平行光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改进加载方法以更好模拟脊柱推拿手法,设置7个腰椎特定点,将观察图像动态变化输入计算机系统,应用工程系统力学中刚体转移计算理论进行计算,获得腰椎及其后部结构在模拟推拿加载时的三维运动量。根据右旋时完整腰椎的三维运动结果,发现在左侧卧位斜扳时,右侧关节突等构成神经根管壁结构发生定向位移,在各节段可以不同,但其主运动轴位移的结果可直接扩大神经根管,或牵拉,紧张小关节囊韧带和黄韧带而扩大神经根管。  相似文献   

4.
腰椎旋转手法对髓核内压力和神经根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观察模拟腰椎旋转手法下髓核内压力的变化和神经根的位置改变 ,以探讨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合理性。方法  (1) 7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在 MTS机上经定量模拟腰椎旋转手法 ,测量手法前后 L3,4、L4,5和 L5S1 髓核内压力变化 ;(2 )用引伸仪定量化观察模拟旋转手法下 L5神经根与 L4,5椎间盘之间的位置变化关系。结果 旋转手法可使髓核内压力明显升高 ,各腰椎节段中以 L5S1 髓核内压力升高最明显 (p <0 .0 5 ) ;旋转手法时 L5神经根与 L4,5椎间盘之间相对位移为 (1.48± 0 .6 7) mm ,双侧神经根位置变化量无显著差别。结论  (1)旋转手法难以使突出物还纳 ;(2 )旋转手法可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位置关系 ,正确的腰椎旋转手法的施力方向应以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而定  相似文献   

5.
刘兵  戴玉景 《中国骨伤》2003,16(2):81-83
目的 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流体力学研究资料。方法 在 3 1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椎、椎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在选取的 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流体力学实验研究。结果 ①两侧椎动脉间距在C2 处最大 ,C5处最小。②椎动脉与C2 ,3椎间盘外侧缘的距离最大。③颈椎横突孔高度 :C5、C6 >C2 、C3,C6 >C4 >C3;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 :C1,2 >C2 ,3、C3,4 、C4 ,5、C5,6 。④各颈椎间盘厚度 :C5,6 、C6 ,7>C2 ,3、C3,4 ,C5,6 >C4 ,5。⑤前屈位致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减少。旋转颈椎超过一定角度时 ,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出现下降 ,至旋转极限时 ,甚至完全停止。结论 旋转手法对C1、C2 、C3发病部位疗效较好 ,对下段颈椎病变、双侧椎动脉均发生病变等情况 ,手法方式要进行适当调整 ,应避免蛮力大角度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旋转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几种常用的旋转手法观察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尸体标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实验机(MaterialTestSystem)上,在不同牵引重量和旋转角度作用的同时,观察突出髓核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各种实验状态下旋转颈椎标本时,突出的髓核均无明显地增大。结论适度的旋转手法对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拇指顶推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拇指顶推手法治疗.用颈椎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测,比较的两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的7、14d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均在增加,治疗组颈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拇指顶推手法能够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恢复,该手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固定性旋转脱位的特点[1]是寰椎围绕枢椎的固定性旋转移位,临床表现为颈痛、颈呈知更鸟位、颈部活动受限。该脱位在成人罕见,若误诊或漏诊后果严重[2]。我们收治1例手法推拿导致成人寰枢椎固定性旋转脱位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主要由上颈段颈椎错位引起,尤其是由寰枢关节的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更多见.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系统证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甫  汪青春  叶勇光 《中国骨伤》2008,21(4):270-272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异常高流速状态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A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下降,两组间左侧椎动脉流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中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左右椎动脉流速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在主要表现为高流速状态改变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法治疗中,穴位推拿对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其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吴山教授学习1年,现将其辨治肩周炎的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手法治病同样讲究治病求本1.1“治病求本”对正骨推拿临床的指导标和本代表着矛盾双方在疾病过程中的密切关系,如从病因和症状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看,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如吴教授提到临床常见的眩晕,病因比较多,  相似文献   

12.
孙奎  鲍学梅  宋阳春  刘德春 《中国骨伤》2010,23(12):895-898
目的:研究应用症状、体征量表评分评价针刺配合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疗效依据。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将12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83膝,男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59.88±7.97)岁;对照组58例73膝,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57.95±10.37)岁。治疗组用针刺配合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分别在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症状、体征量表,疼痛程度数字评价量表法,关节功能、肿胀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39.81±3.92)、(9.69±8.08)分;关节疼痛(NRS)积分分别为(7.61±0.97)、(2.17±2.09)分;功能积分分别为(1.47±0.50)、(0.61±0.58)分;肿胀积分分别为(1.23±0.79)、(0.42±0.5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39.89±3.78)、(13.62±7.83)分;关节疼痛积分分别为(7.55±0.71)、(3.34±2.32)分;功能积分分别为(1.33±0.47)、(0.93±0.67)分;肿胀积分分别为(0.97±0.88)、(0.58±0.52)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症状、体征评分及关节疼痛、功能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肿胀积分无明显差异。②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2膝,显效48膝,有效19膝,无效4膝;对照组临床痊愈5膝,显效31膝,有效34膝,无效3膝;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痊愈8膝,显效42膝,有效27膝,无效6膝;对照组临床痊愈5膝,显效21膝,有效37膝,无效10膝。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手法调整膝关节肌力平衡疗法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膝关节活动度,防止病情发展,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抗撬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肩关节前脱位传统复位方法有拔伸托入法、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等。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广东骨伤名家何竹林"抗撬法"[1]整复肩关节前脱位33例,此法单人操作,技巧性高,复位成功率高,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手法整复加外固定治疗孟氏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孟氏骨折的复位方法、分骨垫的应用及外固定的改进作出分析评定。方法:孟氏骨折87例,男71例,女16例。皆采用先整复尺骨骨折,再整复桡骨小头脱位,复位后加用特制的掌背侧双分骨垫,使其稳定不再移位,并对尺桡骨双骨折者,有防骨桥形成的作用。而外固定采用改良式防滑脱超关节夹板固定。复位后以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12~24d)。结果:随访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60d,平均30d,无桡骨小头再脱位,无尺桡骨问骨桥形成。根据武文臣疗效评价标准:优29例,良43例,可13例,差2例。结论:对孟氏骨折采取先整复尺骨骨折,再整复桡骨小头脱位,加用特制掌背侧双分骨垫,外以改良式防滑脱超关节夹板固定,是提高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推拿间歇性拔伸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供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30例 ,分别设治疗A、B、C组和对照D组。做推拿基础手法后 ,3个治疗组分别采用研究手法 ,进行不同力量的拔伸 (A组为体重的 1/ 10、B组为体重的 1/ 7、C组为体重的1/ 5 ) ,对照D组不进行拔伸。结果 :通过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TCD检测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及Vm参数进行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A、B、C组与对照D组比较 ,P <0 0 1,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与治疗A、C组比较 ,P <0 0 1,其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拔伸力在体重的 1/ 7时 ,临床疗效最好且椎 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改善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ise a method for lateral plasty to correct an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 (ALRI) responsible for the symptomatology elicited by the McIntosh pivot-shift test. We focused on the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lateral capsular ligament (LCL). Using 50 cadaveric knees, we cut the LCL and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obtaining a positive pivot-shift test result) and made a simp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CL by looping a portion of fascia lata through a tunnel in the femur under the 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 and inside a cortico-cancellous groove just medial to Gerdy's tuberculum on the tibia. The anatomic study let us understand the right points of fixation for a transplant both on the femur and on the tibia with a good isometry. After reconstruction, the pivot-shift test was negative. We think that this “loop-plasty” is a good solution for ALRI. Received: 20 March 2002, Accepted: 4 April 2002 Correspondence to: V. Patell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3种不同脊柱旋转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180例收治入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坐位定点旋转组、侧卧位斜扳组和仰卧位旋转组,每组60例。最终剔除和脱落10例,纳入统计坐位定点旋转组57例,侧卧位斜扳组57例,仰卧位旋转组56例。各组的年龄、性别、BMI、节段性放射痛、直腿抬高痛、部分神经功能缺失、突出节段及类型、SF-36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隔日1次,3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疗程结束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SF-36躯体疼痛指数(BP)、躯体功能指数(PF)和ODI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BP、PF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ODI得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明显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中医"骨错缝"病机理论运用3种不同脊柱旋转手法均能有效、安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9.
脊柱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采用模拟手法对3具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进行了L4.5、L5S1椎间盘后外缘应力变化的测定,和脊柱不同位置变化下腰椎小关节突相互关系改变的观察。结果发现前屈侧弯旋转法对腰椎小关节突的活动幅度最大,直立旋转法次之,向左侧旋转时小关节突作切面的旋转滑动,右侧小关节间隙增大;向右侧旋转时反之。做前屈侧弯旋转法时,当脊柱向左侧旋转时,椎间盘左后外侧压力增高,同时右后外侧压力减低;向右旋时则反之。而当旋转动作结束复原时,出现负压的一侧均出现一个微小的正压,这种正负压力多次反复的变化,可以使突出的髓核变位或变形,从而使受压的神经根减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