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其在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中的优势.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风险性高,其对专业技术和并发症的评估、处理能力要求非常强,因此,脑血管病介入医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始,本科室参与介入治的医师及进修人员实施阶梯式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阶梯培训法对神经介入医师进行培训,对其作用进行分析。针对神经介入医师成长的特点,探讨阶梯培训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技术培训的有效性,证实阶梯培训法是培养神经介入医师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介入诊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介入诊疗的脑血管病患者635例,根据脑血管病类型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48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154例,于介入诊疗操作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结合年龄、脑血管病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 635例患者中发现明确心电图异常403例,异常率为63.5%。<45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13例(14.6%),45~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80例(38.1%),>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10例(92.3%),不同年龄段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62例(75.3%),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41例(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0,P<0.01)。介入诊疗操作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与介入诊疗操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高于介入诊疗操作前(P<0.05)。结论 介入诊疗与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有关,完善心电图检查,能够及时了解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心脏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138-140+144
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UI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治疗的62例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8%)明显低于对照组(2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2例分两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介入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NIHSS分值、血液黏度、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相似,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确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介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许多神经内科医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为脑血管病介入医师。在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技术的各大型教学医院中,进修医师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一线的中坚力量,进修医师脑血管病介入技术及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既影响进修效果,也影响着脑血管病介入的治疗效果及进一步开展。因此,如何完善和规范脑血管病介入进修医师的培训方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19日至21日,第九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论坛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西部分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召开。据记者了解,出任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康宁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到:“在全国广大神经内科同行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许多神经内科医生不断加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的行列中来。介入诊断的开展使我们对脑血管疾病有了更新的认识,树立了关注‘脑血管病’血管病变的理念:介入诊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脑血管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近些年随着溶栓药物的应用,介入放射技术和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苏淑丽 《河北医学》2009,15(7):842-84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和护理方法。方法:150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否改善。结果:150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有116例(占77.4%)显示脑血管异常改变,96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管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144).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12例李铁钢刘伟东包成月张波(兴安盟人民医院137400)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并日益受到重视。我院从1997年1月至10月,对1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选择性导管法行动脉内尿激酶灌...  相似文献   

14.
周蜜 《重庆医学》2015,(4):539-541
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上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选择合适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评估医学影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脑血管动物模型及其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神经血管介入研究的发展对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超早期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动脉溶栓因其溶通率高而备受关注,其对患者功能转归的显著改善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医生也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这在2011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贾荣艳  李艳捧  王亚芹 《河北医学》2008,14(10):1252-1254
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发现,在脑血管病中70%左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文献报道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能通过栓塞或引起大脑半球低灌注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阐述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来说明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存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固有的 ,亦贯穿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过程 ,是导致其发病的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中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内源性高胰岛素的水平 ,对于减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介入组42例和药物组47例,介入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药物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责任血管血流改善情况及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12个月介入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均低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治疗后12个月药物组死亡2例(4.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单纯药物治疗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进行探讨。方法:对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9.5%,脑动脉狭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回归性分析与年龄、高血压显著相关。结论:脑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介入手术与药物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介入手术组(实验组)与药物干预组(对照组),实验组58例,对照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舒张末期流速(Vd),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经过检查颈部血管彩超与行TCD,治疗后对照组的Vs与Vd水平均要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个月的随访显示实验组患者有3例(5.17%)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对照组有15例(24.19%)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事件。结论介入手术治疗较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病变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