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止凝血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56例AL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性(t-PA)、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蛋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水平低于正常,纤维蛋白原(Fg)、蛋白C活性(PC:A)、蛋白S水平(P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除蛋白C活性外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TM升高、治疗前PS降低及PAI升高者预后较差,其中治疗后TM和治疗前PAI是决定患者无复归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治疗后TM、治疗前PS和PAI水平是决定患者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血管内皮损伤、PS消耗及纤溶抑制活性增强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用全反维甲酸(ATRA)和砷剂(AS2O3)治疗期间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及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含量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细胞裂解液TF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TFmRNA转录水平。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浆TF[(98.3±19.8)ng/L、(89.6±15.2)ng/L]、TFPI[(94.4±37.0)mg/L、(93.5±36.4)mg/L]、TAT[(21.9±9.6)μg/L、(18.2±9.7)μg/L]、PAP[(0.73±0.26)mg/L、(0.63±0.33)mg/L]、u-PA[(0.63±0.23)μg/L、(0.57±0.01)μg/L]、u-PAR[(0.41±0.14)μg/L、(0.47±0.16)μg/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为高,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意义(P<0.05~0.01)。骨髓分离的单个核细胞TFmRNA转录、裂解液TF水平[(680.24±456.61)pg/10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FAB分型中ANLL的M。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显著的致死性出血为本病最大特征,出血常反映为DIC及过度纤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APL的完全缓解(CR)率为40%~60%,5年无病生存率为20%~25%,自1986年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以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英瑞  陈丽梅 《内科》2007,2(5):740-742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结果CD34 病例的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CD34-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难治病例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 AML的CR率与Ly-AML组相近,而Ly AML组的难治病例发生率较Ly-AM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 、CD38 、HLA-DR 各组与其阴性对照组的CR率、难治性病例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34 AMLCR率低,难治病例发生率高,CD34是影响AML预后不良的因素。Ly AML组难治病例发生率显著高于Ly-AM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预后与外周血WBC计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外周血WBC计数将83例初治APL患者分为4组:第1组WBC<4×109/L,43例;第2组WBC4~10×109/L,9例;第3组WBC>10~15×109/L,8例;第4组WBC>15×109/L,23例。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外周血WBC计数及形态学、APTT、PT、TT、Fbg、DD、ATA、骨髓象的变化,4组均以亚砷酸(As2O3)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主的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比较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早期死亡(ED)率、一次化疗完全缓解(CR)率。结果:4组DIC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1%、37.5%、56.5%,ED率为11.6%、0%、37.5%、65.2%,总CR率80.0%、100%、71.4%、33.3%。前三组之间DIC的发生率、ED率、CR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与第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组均完成足疗程治疗的患者的CR率分别为84.2%、100%、100%、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时外周血WBC数超过15×109/L是AP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胡斌飞  陈静 《山东医药》2001,41(9):28-29
研究证实 ,细胞遗传学检查较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检查更能反映白血病细胞的生物特征。我们对 35例急性白血病 ( AL)患儿的染色体改变进行了观察 ,旨在探讨其与 AL预后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初治小儿 AL35例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年龄6个月至 1 7岁。 A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2 3例 ,AN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 1 2例 ,其中 M11例、M2 6例、M3 4例 ,M4 1例。均按 1 998年全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确诊及分型。取 35例患儿初发病时的骨髓 ,将新鲜细胞在 37℃温度下培养 2 4小时 ,收集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用 R…  相似文献   

7.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开门见山止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单核白血病 (AML- M5 )止凝血因子标志物的变化 ,探索 AML- M5 患者出血机制及这些标志物在疾病诊疗、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17例 AML- M5 患者进行一系列止凝血因子标志物动态检测 ,包括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 PAR) ;同时还对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的促凝活性 (PCA)进行测定 ,并将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 ,AML - M5 组 TF、TFPI、TAT、PAP、u- PA、u- PAR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治疗后 ,TFPI、PAP恢复正常 ,而 TF、TAT仍维持高水平 ;u- PA、u- PAR在未缓解者中持续增高 ,而在缓解者中恢复正常。结论 :AML- M5 患者体内同时存在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 ,表现为组织因子表达增高、凝血酶生成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大量释放、纤溶亢进 ,并伴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改善 ,但治疗后患者仍处于高凝状态。u- PA、u- PAR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五年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X  Lin G  Wang J  Wang Q  Lin P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27-831
目的 总结上海市近10年来急性白血病的长期生存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近10年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胸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生存分析方法。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28例,其中达到5年长期生存150例患者,发现总的5年长期生存率为18.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28.1%,M3和L1的长期生存率较高。儿童、WBC较你、血小板较高、外周血原+(早)幼  相似文献   

9.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IC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NL)MIC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43例ANLL患者进行形态学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类型,骨髓短期培养,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MIC结果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NLL患者髓系系列CD13、CD33和MPO的表达最为常见,阳性率分别为100.00%、95.38%和53.49%;干/祖细胞CD38、HLA—DR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83.72%、74.42%、74.42%,各系列单抗在FAB各亚型原始细胞的表达水平不同,其中CD34和CD7分别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和M5高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53.49%,其中复杂异常的患者CR率明显低于其他组。2例FAB分型为Mo的患者免疫分型为HA1,3例M5和2例M4为伴淋巴系抗原表达的ANLL。结论:形态学结合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可以准确地了解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尤其对于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HAL等患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AL)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和感染,深部组织出血往往是AL患者主要出血形式。本研究观察初治AL患者的深部出血情况,以了解AL患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治疗后不同时间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对预后的影响.将细胞遗传学与诱导治疗后不同时间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相结合,提出新的AML患者预后分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1日至2008年2月1日于我院住院的原发、初治AML患者(非M3型)105例,所有患者在诱导化疗结束时(T1)和(或)骨髓抑制期(T2)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有细胞遗传学资料的患者97例.结果 (1)T1或T2时间点105例行骨髓穿刺检查的患者,骨髓幼稚细胞<0.05者和≥0.05者相比,T1时间点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6.0%、47.4%,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46.2%、21.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7%、25.6%.T2时间点二者CR率分别为86.3%、41.4%,3年RFS率分别为52.4%、18.9%,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1%、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T1和,1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具有相关性.(2)将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组患者根据T1或T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分为二组:骨髓幼稚细胞<0.05者和≥0.05者.前者预后与良好组相近,后者预后与不良组相近.(3)多因素分析表明T1或1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是AM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T1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可能较T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意义更大.结论 以0.05为界,T1或T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是原发、初治AML患者(非M3型)CR率、RFS、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将染色体核型与T1和(或)T2时间点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相结合分组,可进一步区分中等组患者,有助于评估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噬血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和贫血患者噬血细胞(Hem)变化,以阐明Hem在部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出现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23例骨髓Hem,其中51例M3,72例其它AL及100例贫血患者。结果:M3患者Hem阳性12例(23.5%)较其它AL组(4.2%)和贫血组(5.0%)明显增多(均为P〈0.01)。M3患者的平均每片Hem数为29.4只,也明显多于其它AL组(2.8只)和贫血组(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5 4例AL患者血浆VEGF含量 ,同时检测骨髓涂片有核细胞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数。结果 :①AL患者血浆VEGF含量 [(6 4 .76± 34.86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 [(33.13± 11.97)ng/L](P <0 .0 1) ,且AL患者血浆VEGF升高与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白细胞百分数增加呈正相关 (r =0 .4 37,P <0 .0 1) ;②初治组AL患者血浆VEGF含量 [(76 .0 1± 4 0 .18)ng/L]明显高于缓解组 [(42 .0 7± 17.75 )ng/L](P <0 .0 1) ,难治 /复发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 [(78.2 1± 31.77)ng/L]又明显上升 ,与缓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而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AL患者血浆VEGF含量升高与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有关 ;②AL患者血浆VEGF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The recently updat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leukemia reflects the fact that research in the underly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has led to remarkable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Gene mutations now allow us to explore the enormous diversity among cytogenetically defined subsets of AML, particularly the large subset of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ML. Despite the progress in unraveling the tumor genom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recurrent mutation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risk‐stratification schemes and have been proven to be clinically relevant, targetable lesions. We here discuss the utility of molecular markers in AML in prognostication and treatment decision making, specifically highlighting the aberrations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WHO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71例可评价AL患者。分别采用χ2、Cox回归、KaplanMeier等方法分析1疗程完全缓解(CR)率、总CR率、治疗有效率、化疗后WBC减少时间、CR期、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等级相关分析GCSF用量与CR期及生存期的关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交替采用以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DA)或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HA)或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MA)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交替采用以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泼尼松(VDP)或长春新碱 阿霉素 泼尼松(VAP)或长春新碱 米托蒽醌 泼尼松(VMP)或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泼尼松(CODP)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用药组均在患者WBC<1.0×109/L时予以重组人GCSF(rhGCSF)(1.5~6.0μg·kg-1·d-1),一般WBC达2.5×109/L时停用。结果(1)AL患者化疗后应用GCSF可使化疗后WBC减少时间明显缩短;但不影响患者的1疗程CR率、CR率和治疗有效率;(2)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CR期,但明显缩短AML患者CR期;(3)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的生存期,但缩短AML患者的生存期;(4)尚未发现使用GCSF的AML患者中因子用量多少与CR期及生存期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ML患者必须非常慎用GCS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对32例AML和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初发AML患者高于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P〈0.01),AML初发期患者高于完全缓解期患者(P〈0.05),端粒酶生与体内白血病细胞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观察有助于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