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2.
通过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T)患者的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探讨了其与梗塞部位和梗塞面积的关系。结果揭示: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的QT离散度显著增大;②对于多数患者其最长QT间期出现在梗塞导联,最短QT间期出现在非梗塞导联;③梗塞部位不是QT离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④梗塞面积与QT离散度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决定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AnalasisonQTdispersin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着心室肌不同步性或电不稳定程度,作为心脏病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一组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icardialinfarction,AMI)病人进行分析,初步探讨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or-recteddispersin,QTcd)与AMI的发生和演变之关系。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苏选择1997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住院AMI病人,具有典型心电图及酶学改变并排除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的AMI患者83…  相似文献   

5.
6.
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差异 ,其差异程度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表示 ,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1、2〕。本文通过对因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的 7例病人 ,与 2 4例非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以及 2 3例健康者心电图QTd的比较 ,对急性心肌梗死QTd与猝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3年~ 1998年间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 31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4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6 1.5岁。梗死部位 :前壁 2 8例 ,下壁 3例。 31例均无…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死亡原因多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而QT间期离散度(QTd)与AMI早期原发性心室颤动呈正相关。我们应用大剂量VitC、VitE治疗AMI,观察该药对AMI病人QTd的影响,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AMI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廖熙俭 《医学文选》2000,19(1):15-15
目的 探讨 AMI早期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8例 AMI患者 (AMI) 72 h内的QTd并与 36例健康人 (对照组 ) 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 QTd为 (6 0 .5 7± 47.0 3) m s,对照组 QTd为 (2 7.5 2± 17.36 ) ms;AMI组中 ,死亡组 (7例 ) QTd为 (85 .5 0± 45 .19) ms,存活组 (31例 ) QTd为 (49.90± 32 .0 ) m s,均 P <0 .0 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 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d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健康人(50例)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HF患者心电图QTd测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而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其QTd测值逐渐增大。心衰猝死组测值比生存组明显增大,提示QTd测值增大与心功能衰竭明显相关,并预示恶性心律失常危险,因此对CHF患者QTd进行一系列的动态观察,可较好地反映心功能状况,提供心肌复极信息,指导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Td与急性心急梗死(AMI)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AMI病人其中拌VT、VF者14例与非VT、VF者72例,及正常人分别测其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AMI伴VT、VF与AMI非VT、VF二者的QTd、TQcd的值比较差异显著,且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当AMI时QTd≥100ms可做为AMI发生VT、VF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时对QTd及QTcd测定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通过QTd及QTcd的测量,对下列问题的评定具有较大的意义。(1)前壁心肌梗塞时,QTcd值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塞时的测定值。(2)对于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QTcd值明显高地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3)急性心肌梗塞以后,当QTd及QTcd的值明显上升时,应当特别警惕,预示有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征与冠脉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12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A、B两组。A组包括53例患者,侧支循环Rentmp分级2级或3级;B组包括72例患者,侧支循环Rentmp分级0级或l级。对术前术后临床变化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侧支循环分级与冠脉病变部位数量无关。结论:异常Q波出现,ST段抬高及心肌酶水平升高常提示侧支循环不良;心绞痛病程大于3个月是影响侧支循环分级的独立因素;良好的侧支循环对梗塞后心室肌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同期AMI患者按性别进行临床资料、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例的对比分析。结果女性AMI组年龄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其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大。结论年龄大、糖尿病为女性AMI患者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行PCI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AMI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同时给予辛伐他汀20~40 mg,1次/天,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并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存活出院率、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次心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AMI能够改善预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金波  潘超雄  孙杰 《海南医学》2005,16(4):7-7,5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不同梗塞部位QT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126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 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壁梗塞 组患者的QTd明显大于下后壁梗塞患者(P<0.05),且随着梗塞面积不同各亚组间的QTd值也不同(P<0.05);有 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大于无VT、Vf及猝死者(P(0.01)。提示:QTd有助于评估急 性心肌梗塞的病情,反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探讨减少临床上的延迟诊断时间 ,使非典型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5 2例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后确诊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在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AMI病例中 ,以心血管表现如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最多见 ,胃肠道症状其次 ,再次为呼吸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等。年龄 <4 5岁者的AMI初诊时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的高达 4 7 8%。延迟诊断时间 8~ 132小时 ,平均 6 1小时。结论 对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长期精神紧张者 ,或有出现难以解释之症状者 ,宜尽早做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并动态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非典型心绞痛AMI病例 ,早期诊断和治疗 ,减少延迟诊断率及延迟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2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QT离散度(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关系.方法对67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QTcd进行测定,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确定,并将其分为AMI伴有VT、Vf组15例,与不伴VT、Vf组52例,测量两组的QTcd并进行比较;再分别取QTcd≥70、80、90ms作为预测VT、Vf的标准,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①AMI伴VT、Vf组(QTd96.57±9.85,QTcd98.67±10.21)与AMI不伴VT、Vf组(QTd67.52±15.31,QTcd67.56±15.6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QTcd≥70、80、90ms对AMI患者发生VT、Vf的预测值比较,QTcd≥90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70、80ms为标准.结论QTcd≥90ms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VT、Vf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变化特征.方法 以31例首次发病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24h内获取其标准心尖二腔、长轴、四腔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描记心肌各节段的组织速度图(TVI)、组织位移(TT)曲线,测量基底段、中段收缩相峰值,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前壁AMI患者的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Sm)和组织位移峰值(D)与正常人比较,梗死相关动脉(IRA)非完全闭塞组前壁中段和前间隔基底段、中段D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IRA完全闭塞组连同前壁基底段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峰值低于非完全闭塞;下壁AMI患者只有完全闭塞时下壁基底段和侧壁中段表现出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P<0.05).AMI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前壁AMI所有侧壁、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的Sm和D减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下壁AMI只在后壁、侧壁部分节段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前壁AMI患者的Sm和D与正常人比较能够在急性缺血早期无创、定量、准确、敏感地区分正常及缺血、坏死心肌病变程度加重,敏感性增加.在下壁AMI患者的Sm和D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