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界性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应用无创动态血压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对照研究92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舒张功能与血压水平及血压节律的关系。结果:临界性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18.5%,LVMI与对照组相比为107.2±13.5g比92.5±11.6g(P<0.01),LVMI与昼间收缩压及昼间收缩压负荷值相关性最显著(r分别为0.30及0.28,P<0.01),与24小时收缩压及收缩压夜间昼间比值亦有较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25及0.22,P<0.05),临界性高血压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受损。结论:临界性高血压已不同程度的存在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收缩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异常是左心室受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性心血管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性心血管改变的机理。方法:给10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饮水中加入依那普利10周,观察SHR的收缩压(SBP)、左心室肥厚和肠系膜小动脉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1)收缩压:20 周龄时,SHR 治疗组(SHRen)的SBP:120 ±12 m m Hg,较对照组SHR(SHRc)的血压(196±13m m Hg)显著回降(P< 0.05);(2)LVH的指标变化:1)左心室胶原含量:SHRen 为4.06±0.04 m g 和SHRc(5.84±0.03m g)比较明显下降(P< 0.05);(2)左心室重/体重之比率(LV/BW):SHRen 组为2.22±0.02 比SHRc组(3.32±0.04)显著降低(P< 0.05);(3)SHRen 肠系膜小动脉的病理性组织结构改变,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依那普利能逆转SHR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肠系膜小动脉的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并比较氨氯地平(AM) 和西拉普利( CI) 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 的逆转作用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方法 50 例合并LVH 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M 和CI 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进行血压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AM 和CI 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P 均< 0-01) ;左室质量指数(LVMI) 均显著下降[ 由(164-7 ±38-2)g·m - 2和(163-3 ±39-2)g·m -2 分别降至(131-0 ±25-4)g·m -2 和(130-7 ±26-7)g·m -2,P 均< 0-01)] ;左室舒张功能改善( P 均< 0-01) ,2 组间降压幅度、LVMI、E/ A 变化无显著差异( P>0-05) 。 结论 AM 和CI 每日1 次给药均可作为治疗高血压伴LVH 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检测151例原发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型,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DLVd)、左室收缩末径(SLVd)、心脏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计算左室重量(LVM)。结果各基因型组中DD型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9.9±5.6mm、30.5±6.5mm、11.2±1.6mm、11.7±1.5mm、259.5±62.1g,ID型组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8.9±5.3mm、31.5±5.2mm、11.4±1.7mm、11.9±1.6mm、261.3±70.3g,I型组的DLVd、SLVd、IVS、LVPW、LVM分别为48.9±5.5mm、31.8±6.5mm、11.1±1.9mm、11.5±1.8mm、250.8±82.5g,各基因型组间DLVd、SLVd、IVS、LVPW、LVM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ACE基因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无关。  相似文献   

5.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自 1998年 9月至 2 0 0 0年 11月应用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6 4例 ,并与依那普利进行临床对比研究。1 对象与方法 :将 12 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左室重量指数 (LVMI)男 >134g/m2 、女 >110g/m2 或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 >12mm]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 (Los)组 (6 4例 )和依那普利 (Ena)组 (6 2例 ) ,分别给予氯沙坦 (5 0~ 10 0mg/d)和依那普利 (10~ 2 0mg/d)口服 ,总疗程 32周 ,于治疗前、后观察基础血压、2 4h动态血压、LVMI以及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2 结果 :①…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EH)患者57例,其中合并左心室肥厚(LVH)者(EH+LVH组)30例,无合并左心室肥厚者(EH-LVH组)27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24例。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法求得左心室重量,同时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校正后QTd(QTcd)。EH+LVH组患者用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结果:①EH+LVH组患者QTd与QTcd明显大于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而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QTd和QTcd与左心室重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及r=0.61,P<0.05);③治疗6个月后,QTd和QTcd、左心室重量均降低,且QTd缩小程度(ΔQTd)、QTcd缩小程度(ΔQTcd)与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ΔLVM)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大的主要原因;QTd可作为左心室肥厚程度的评估指标;依那普利能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小QTd。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血浆甲状旁腺升压因子(PHF)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5g/m2(男),>120g/m2(女)〕分为两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晨起采空腹静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PHF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H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PHF较非肥厚组明显升高(P<0.0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与血浆PHF水平呈正相关(r=0.571,P<0.05)。结论血浆PHF可能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形成的重要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  方法:对38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有无LVH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中IGF-1的浓度,根据有无合并LVH,将38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n= 20),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组(n= 18)。另选24 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 组之间血清IGF-1 水平。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组血清IGF-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247.9±46.4 vs.208.4±61.7,P< 0.05),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血清IGF-1中度相关(r= 0.41,P< 0.05)。  结论:IGF-1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LV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 Devereux RB(Am JCardiol,1986,57:450.)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计算左心室重量LVM(g)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g/m2)。LVH的超声诊断标准为:左心室重量指数男>134g/m2,女>110 g/m2。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8),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n=21),并以18例年龄、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的年龄与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的关系。方法171例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心肌肥厚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HRVI,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年龄与HRVI的关系。结果HRVI减低的发生率和平均HRVI在45~59岁组(45例)为57.8%,24.7±9.1;在60~74岁组(70例),为67.1%,22.9±10.3;在≥75岁组(56例)为76.8%,20.9±8.7(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RVI的变化与年龄(r=-0.2746,P=0.00012)和LVMI(r=-0.4015,P=0.00021)呈负相关关系,而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r=0.4283,P=0.00009)。结论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随年龄增长HRVI逐渐减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6例健康老年人、28例单纯肥胖者、38例高血压及42例高血压合并肥胖者的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4组中各有20例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各组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均正常。高血压组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峰值比(E/A)明显下降,等容舒张时间明显延长,以合并肥胖者尤为明显(均为P<0005)。E/A值与空腹血糖相关(r=067,P<0005),与血清胰岛素及左室重量无关。结论肥胖及糖耐量异常可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76例老年大面积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及B组(25例)每天静脉点滴25%硫酸镁10-15ml和极化液,12-14天,A组同时利多卡因72小时(首剂50-100mg静脉注射后按2-3min静脉点滴);C组(21例)静脉 点滴极化液12-14天,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加用利多卡因(用法同A组)。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吸烟与血浆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C)和E(P-VE)、β-胡萝卜素(P-β-CAR)浓度的关系。方法检测384例健康老年吸烟者和176例健康老年非吸烟者的P-NO、P-VC、P-VE、P-β-CAR浓度,在Compaq586计算机上用SPSS/PC+统计软件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吸烟组比较,吸烟组的P-NO平均浓度显著升高及P-VC、P-VE、P-β-CAR平均浓度皆显著降低(均为P<0.001);82例61岁男性健康吸烟者随吸烟史和日吸烟量的增加,其P-NO浓度升高,P-VC、P-VE、P-β-CAR浓度均降低,均呈一定程度的直线相关(P<0.0001)。结论吸烟是导致老年人体内NO代谢异常及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及增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方法和体视学测量技术,研究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及增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AChE阳性纤维呈不同的板层样分布,老年小鼠(24月龄)额-顶皮质第Ⅲ、Ⅴ层和海马CA1、CA3区分子层及齿状回分子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成年小鼠(13月龄)和青年小鼠(3月龄)(P<0.01),后两组间除成年小鼠海马CA3区分子层纤维密度稍低外,其他各区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具有年龄相关性和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增龄性改变的程度及性质。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结构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随增龄出现细胞皱缩,CA3区神经元数密度在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数密度各月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A3区神经元胞体内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及嵴膜密度随增龄而减少,线粒体平均体积及平均截面积随增龄而增大。结论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随增龄发生显著性改变,这些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大鼠海马老化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补肾,化瘀及补肾化瘀法延缓免疫衰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从免疫衰老角度验证中医“正虚挟瘀是衰老的主要机理”的理论。方法给3组老年小鼠分别灌服补肾方(八味地黄汤)、化瘀方(丹坤汤)或补肾化瘀方(八味丹坤汤)4周后,用生物活性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IL1)的产生量。结果老年小鼠IL1、IL2产生量均低于青年小鼠。给予补肾方和补肾化瘀方的老年小鼠IL1、IL2产生均有增加,且补肾化瘀优于补肾,而化瘀方则有抑制作用。结论扶正化瘀可能是延缓免疫衰老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应用潘生丁(双嘧达莫)试验(DP-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DP-T方法对100例选择性开胸手术前的老年患者进行检查,于入院后1周内完成。结果100例中有68例出现DP-T的变化,这些患者术中出现心脏并发症57例(83.8%);DP-T无变化32例,出现心脏并发症11例(34.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DP-T能发现潜在性心肌缺血病变,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影响,探讨其降脂外作用。方法 观察102例冠心病患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微循环检测结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脂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后可能是其降脂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