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对策与方法。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及抗凝、溶栓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和抗凝溶栓治疗,21例患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痊愈出院。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护理工作的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胫后静脉穿刺在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行导管接触性溶栓( CDT )治疗,均行超声引导下患肢胫后静脉穿刺术。结果37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溶栓、抗凝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超声引导下胫后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简便、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女,48岁。因子宫肌瘤入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第2天突然左下肢疼痛伴发热,约2小时后,疼痛加剧。查体:体温38.3℃,左下肢明显增粗,皮下浅静脉曲张,左小腿腓肠肌压痛,Homans征阳性。右下肢正常。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抬高患肢,予溶栓、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治疗3周,患肢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96年2月收治一例肝癌并发脑栓塞患者,在行右股静脉置管术后14天出现右肢体水肿,B超证实为右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症状消失,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因疲乏一年,纳差、尿黄、右腰背痛一个月入院。CT检查示肝癌。入院第三天出现昏迷,右侧肢体偏瘫,头颅CT检查提示脑血栓。因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考虑到患肢置管不易使导管脱出,故于3月14日在局麻下行右侧股静脉置管术,手术顺利。置管后第14天出现右下肢肿胀,右下肢皮肤色泽青紫,皮温较对侧减低,测量膑骨上缘上20cm处肢体周径55cm(健侧48cm),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对27例各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均作患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抗凝治疗14天。结果:本组女性17例(62.9%),血栓发生胆囊切除术后7例(25.9%),盆腔手术13例(48.1%),下肢和血管手术6例(22.2%),食管手术1例(3.7%)。深静脉造影全肢型19例(70.4%),其他类型8例(29.6%)。左下肢17例(62.9%),右下肢10例(37.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深静脉造影检查符合率80%,26例治愈(96.3%)。结论:女性胆囊切除术和腹盆部手术是下肢DVT的高危因素;DVT多发生术后2WK内,左下肢全肢型居多,深静脉造影可确诊,溶栓和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导管溶栓及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和全身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真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 35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6例,有效2例,有效率100%。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溶栓并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盐酸丁咯地尔(Buflomedil Hydrochloride)联合尿激酶(UK)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地将7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经患肢足背浅静脉予以盐酸丁咯地尔(莱斯多维)联合UK治疗,对照组(60例)经患肢足背浅静脉予以UK治疗。以下肢肿胀消退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第3、7、10天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6±5)%、(91±11)%、(95±7)%,对照组分别为(51±8)%、(72±5)%、(92±10)%。第3、7天消肿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溶栓率为(78±18)%,对照组溶栓率为(7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盐酸丁咯地尔联合尿激酶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患肢消肿率。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肺栓塞猝死3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智  岳增平  张新国  刘小秀  王丽 《河北医药》2009,31(16):2185-2186
例1,男,36岁,车祸致头外伤6 h入院.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瞳孔直径(d)=3.0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颅CT示:右侧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右额叶脑挫裂伤.入院第5天,发生小脑幕切迹疝,遂行开颅脑挫裂伤及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第10天,患者并发右下肢肿胀,皮肤发红温度高,考虑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第17天下午18∶ 50,家属活动患者下肢时,患者突发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急给予呼吸兴奋剂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抢救45 min后,患者心跳停止,临床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推拿预防老年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2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内常规行患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0天有1例出现患肢明显肿胀,彩色超声多普勒提示DVT,观察组患者未发现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能有助于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能增加患者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0岁,左顶星形细胞瘤(Ⅰ级)术后25天,因术后残留行放射治疗,于2000年12月19日入院.一般情况尚可,伤口愈合好,右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及反射正常,未曾下床活动,入院后鼓励患者先作床上运动,再行床旁运动.12月22日,头部开始行放射治疗,患者可以行短时间的室内活动.12月26日,患者左下肢突然肿胀,疼痛,腹股沟处压痛(+),皮肤颜色正常,温度略低于右下肢.彩色多普勒提示:左下肢髂外静脉和股静脉血栓形成.即予抬高患肢,制动,尿激酶、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栓治疗,同时配合消炎对症治疗,3d后局部水肿明显好转,疼痛减轻.15d后股部水肿完全消失,皮肤温度感觉恢复正常,溶栓治疗时未行放射治疗.2001年2月7日,顺利完成治疗计划,2月8日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肢局部用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植入腔静脉滤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Ⅰ41例、对照组Ⅱ40例;实验组:将溶栓药物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并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每天3次;对照组Ⅰ:溶栓药使用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不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对照组Ⅱ:不作患肢局部用药,只作一般性的上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及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获治愈或好转,治愈率为71.11%,好转率为28.89%;对照组Ⅰ治愈率为61.98%,好转率为36.59%,无效为2.44%;对照组Ⅱ治愈率为42.50%,好转率为47.50%,无效为7.50%。实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Ⅰ患者患肢沉胀紧迫感消失、皮色转红润、皮温消退等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患肢肿胀、肢痛缓解的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肢局部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于海涛  王丹  黄越  夏雨 《江西医药》2012,47(8):685-686
目的 总结股浅静脉环缝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在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109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施行股浅静脉环缝缩窄术,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结果 随访半年以上,患者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患肢肿胀、局部溃疡均消失,复查彩超原患肢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均未出现复发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股浅静脉环缝缩窄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定,术后不需要特殊抗凝治疗,费用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例1,患者女,43岁,18-11因患右乳癌入院。在全麻下行右乳癌根治术,患者于术后第六天离床活动时,自觉左下肢运动受限,酸胀感,而发现左下肢肿胀。初为小腿渐至膝上大腿,患肢大腿周径较对侧增粗为6cm。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流变学检查均正常,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给予腹蛇抗栓酶静点2周后治愈。例2,患者女,65岁,11-03因患右乳癌入院。在全麻下行右乳癌根治术,手术后第10天离床活动时发现右下肢肿胀伴酸痛,小腿腓肠肌压痛(+),患肢较对侧大腿周径增粗为4cm。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瘀斑,出凝血时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静点3周后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运用多种方法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0月共9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和观察组(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第3、7天监测凝血四项、患肢周径;第7天复查患肢静脉彩超。结果经过治疗并随访半年,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下肢肿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并能有效地改善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及下肢肿胀。  相似文献   

15.
冯莲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3):478-478
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最准确方法,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随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不断有各种并发症的报道[1],但并发下肢深静脉丛血栓的报道并不多见.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反复夜间胸闷3年,加重十余天"入院.查体:血压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未闻及哕音;心率72次/分,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于入院后第10天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第2天出现右侧小腿疼痛,活动后加重.未诉右腹股沟不适,无下肢麻木及感觉障碍.双足背动脉搏动无差异,皮温正常,末梢循环可.请骨外科会诊考虑"右下肢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行抗炎、理疗、对症治疗.术后第8天患者仍诉右小腿疼痛,且症状较前加重,右侧小腿腓肠肌局限性压痛,行右下肢动静脉彩超提示右小腿深静脉丛血栓形成,右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右小腿深静脉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右下肢深静脉丛血栓",给予止痛、抗凝、扩管、抗炎、抬高患肢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1998年7月收治的87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男:女=1.5:1。年龄13-83岁,平均年龄54岁,患肢左侧61例,右侧2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6例,左:右=2.6:1。治疗以采用经患肢输尿激酶溶栓为主(200-300万/疗程),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天),口服阿斯匹林,卧床、抬高患肢等。出现股青肿2例,行Forgarty管取栓后缓解。出现咳血胸痛、同位素扫描示散在小范围肺栓塞15例,控制病情后随即置入下腔静脉滤网。结果:近期疗效:全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较治疗前变细,周径与健侧相差小于1cm者51例,占58%;其中3天内开始溶栓者可达64%(9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者成功地预防了致命肺栓塞的出现。远期疗效:患者均遗留程度不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是经患肢输入尿激酶溶栓,出现股静肿者及时手术取栓,有出现致命肺栓塞可能时及时置入下腔静脉滤网。  相似文献   

17.
沈浩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146-14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2002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36例DVT的形成原因、诊治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后,35例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1例77岁的右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8d发生肺栓塞经溶栓治疗失败,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骨科手术住院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并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也是常见的外科术后并发症之一。治疗以输入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其中溶栓药物输入是治疗的关键。常规的药物注入方法治疗时间长,效果缓慢。我科自2008年1月以来,改进了溶栓药物的注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是采用留置针在患肢足背静脉或踝旁大隐静脉穿刺输注药液,在输注溶栓药物时,将患肢用弹力绷带绷紧,使浅静脉压陷,同时用压力注射泵将溶栓药物在1小时内均匀泵入,注射完毕后取下弹力绷带。这样利用下肢静脉交通支使溶栓药物进入深静脉充分与栓子结合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介绍 女,57岁.因患者双侧大隐静脉曲张10余年,于1998年7月13日入院.一般情况尚好,经Perthes和Pratt实验,双侧下肢深静脉通畅.入院第5天行右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手术顺利,出血约100ml,术后患肢抬高30度,末梢循环良好,下肢伤口无红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抗凝治疗与介入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术后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48.85±2.25)cm、(48.82±2.28)cm,经t检验,2组患者的患肢腿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肢腿围分别为(39.62±2.21)cm、(32.34±2.19)cm,经t检验,观察组的患肢腿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介入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