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套管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断指再植术的患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5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次常规臂丛神经阻滞;57例为观察组采用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以及术后4、8、12、24、36h视觉模拟评分比较。记录两组再植指的血管栓塞率,再植指成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麻醉效果(71.7%),观察组麻醉效果(91.2%)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指因吻合口血栓形成而导致再植指坏死,成活率88.7%,研究组成活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套管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提高断指再植术中麻醉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增加了断指再植术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连续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急诊ASA Ⅰ~Ⅱ级单指断指再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B组为单次常规臂丛阻滞.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术后0.5、2、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期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VAS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留置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静脉镇痛,利于再植术后镇痛管理及再植的成活.  相似文献   

3.
不同镇痛方法对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凤莲  王亮 《江西医药》2007,42(1):58-59
目的 观察不同的镇痛方法对断指再植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行急诊断指再植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所有患者行肌间沟连续臂丛麻醉.随机分为:A组术后静脉接全自动注药泵,配方为曲马多700mg 氟哌利多5mg 生理盐水至100ml;B组术后肌间沟留置管接全自动注药泵,配方为1%罗派卡因20ml 芬太尼0.4mg 生理盐水至100ml,待药物用完后撤注药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评分,再植指毛细血管的血运状况,血栓率及成活率.结果 B组的镇痛效果比A组确切,并且再植指毛细血管的血运状况明显优于A组,手术成功率为96%显著高于A组的84%.结论 经肌间沟连续阻滞自控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的优点,同时还可以明显提高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叶泽明 《北方药学》2012,9(6):41-42
目的:观察经腋连续臂丛阻滞自控镇痛(PCA)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急诊单纯切割离断伤行断指再植的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L组行臂丛阻滞后经腋鞘内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自控镇痛,M组行臂丛阻滞,术后行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两组病人术后两天的镇痛效果及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结果:T组在术后4、8、12、24、48h时间段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M组;L组术后再植指指腹红润,弹力正常;M组有5指发生颜色苍白,弹力减低。L组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温度差以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M组;L组成活率明显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臂丛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明显优于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并可减少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了再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B组)。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复合液25~30ml行神经阻滞。观察术中镇痛效果及麻醉并发症。结果B组术中镇痛效果28例优良好于A组的19例(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锁骨手术较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完善,不增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连续肌问沟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120例上肢断肢(指)再植、血管、神经吻合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择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置管连续阻滞;B组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法。臂丛麻醉所用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局麻药混合液18-25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术后镇痛的应用、并发症。结果A组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成功率高、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并发症少。结论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臂丛阻连续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应用对镇痛的积极效果。方法选择80例上肢单指完全离断伤行断指再植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6~5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皮下镇痛方式,治疗组采用臂丛阻连续镇痛方式,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采用连续臂丛阻滞镇痛的治疗组,静脉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体征恢复加快,麻醉效果更为理想。结论连续臂丛阻滞镇痛能有效降低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与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急诊断指再植术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记录手术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评价麻醉效果以及苏醒期反应.结果 术中,B组MAP和HR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的SpO2和RR值明显低于A组(P<0.05);A组氯胺酮、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苏醒期精神症状少(P<0.01).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患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自控肌间沟镇痛(PCBA)对乳酸(LA)及患肢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间接反映PCBA对断指再植术后血供的影响。方法三指以上完全离断或断腕的再植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15例。采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并留置套管针。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行术后PCBA。镇痛剂:0.25%罗哌卡因+0.5mg芬太尼稀释至100mL,速率:2mL/h。B组患者术后按需肌注盐酸哌替啶48h。观察两组LA、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乳酸浓度均升高(P<0.05),且B组术后各时点乳酸浓度均较A组升高(P<0.05)。A组所有患者术后再植指指腹红润,平均SpO297%;B组有10指颜色苍白,平均SpO291%。两组比较,P<0.05。A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于B组[(1.25±0.13)svs.(3.67±0.22)s,P<0.05)。结论PCBA可减轻无氧代谢,降低LA水平,改善断指再植指血液循环,有利于再植物的成活。  相似文献   

11.
静脉术后镇痛镇静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60例断指再植术后静脉镇痛镇静的临床效果总结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断指再植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9~52岁,体重51~68kg。急诊ASAⅠⅡ级。1.2 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方法全部病人手术麻醉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肌肉沟法+腋路法),注入1%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或者罗派卡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30~35ml,时间长者酌情多次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改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套管针作连续阻滞从麻醉效果与维持时间两方面满足长时间断指再植术和术后镇痛的需要。方法:收集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次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进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将两组临床麻醉效果和维持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均<0.05。结论:在断指再植术患者的治疗麻醉过程中使用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高麻醉的效果和麻醉持续的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锐  韩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14-115,118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 A组采用单纯高位肌间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B组采用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欣 《海峡药学》2012,24(5):229-231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对骨科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骨科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罗哌卡因组 (A组);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组(B组).观察记录两组麻醉阻滞效果、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及术后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效果好于B组(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术后不同时点VAS明显低于B组(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能增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延长阻滞时间,使的低浓度的局麻药在神经阻滞中就能取得较好效果,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20-421
断指再植手术往往手术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持续、可靠、有效的麻醉方法和良好的术后止痛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选择3种不同入路,比较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手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本院24例断指再植的经验及教训,旨在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24例35指断指再植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冲压伤5例9指,切割伤11例16指,压砸伤6例8指,撕脱伤2例2指.结果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断指再植,术后成活21例29指,总成活率82.86%,3例6指失败,失败率17.14%.术后1年回访,指功能优19指,占65.52%;良7指,占24.14%;差1指,占3.45%;劣2指,占6.90%.结论 对断指再植病例进行回顾,归纳总结经验及教训,指导临床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404例复杂断指(肢)再植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方法:彻底清创,固定骨骼,修复肌腱、肌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确地吻合血管、神经,移植小血管,行静脉、动脉搭桥。结果:再植404例,其中断指再植362指,成活336指,失败26指,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2%,断肢再植42个肢体,成活38个,失败4个,断肢再植成活率90%,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功能评价参考Swanson评价标准,成活336指中优占58%,良占28%,中占10%,差占4%。结论: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断指(肢)再植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对照组):0.375%罗哌卡因,B组(观察组)0.375%罗哌卡因加入1mg布托啡诺。采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满意后,注不同麻醉药25-30mL。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4、8、12、24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含有布托啡诺的B组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布托啡诺的A组。结论布托啡喏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相互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泵输注异丙酚镇静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肩、锁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组各20例.A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再微量泵输注异丙酚,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止给药.B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氟哌啶+芬太尼.根据Ramsay镇静分级标准,观察2组镇静效果.结果 A组镇静满意率为95.0%高于B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镇静效果确切,是一种方便、安全、疗效高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