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和特点,并根据该食物中毒特点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本地区2010年~2014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报告等资料进行收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2014年,本地区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9起,病原菌检出率76.81%,副溶血性弧菌占比42.03%、致泻大肠埃希菌占比17.39%、沙门菌占比10.14%、变形杆菌占比7.25%;二季度、三季度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数高于一季度、四季度;饮食服务单位细菌性中毒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集体食堂;粪便病原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肛拭子。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溶血性弧菌引起,二、三季度为高发期,饮食服务单位发生率最高,相关卫生管理部门需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好监督工作,落实相关制度,以有效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此次集体食物中毒的病原,防止类似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剩余食物烧鸭及病人血液与肛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 剩余食物烧鸭和11名病人的肛拭子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52名病人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升高(11.6~23.9×10<'9>/L).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与肠道传染病菌比较,致病力较弱,但在食入大量活菌的情况下可引起食物中毒,要加强对工厂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集体食堂的卫生水平,防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庆市大渡口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6月23—24日重庆市大渡口区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样本的采集与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年6月23—24日重庆市大渡口区因一起食用被污染的凉菜制品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病人数共52例;中毒者临床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腹痛等,最短潜伏期11 h,最长潜伏期22 h;病例为集体就餐后发生,均与食用凉菜制品有关;采集留样食品9类,4类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患者呕吐物2份、肛拭8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酒楼从业人员10份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份。结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而引起,酒楼从业人员带病上岗和餐饮消毒程序不规范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村发生的1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病原菌检测,为食物中毒调查和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1~31—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注解》微生物学部分及《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等方法对患者肛拭子及剩余食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血清学试验。结果:24份标本中10份检出梅氏弧菌,12份检出普通2型变形杆菌,9份患者血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均有4倍以上增高,而继康对照组两次效价无变化。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梅氏弧菌和普通2型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应大力整顿熟食市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宣传教育,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家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检测及结果分析。方法按照GB 4789.4-2010等分别对粪便以及肛拭等进行检测。结果采集1份粪便、1份肛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halophilic bacterium)。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之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在北方地区则不多见。2000年6月3日我县某招待所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证实,确认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某市2008年~2012年5年间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情况及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2012年某市各地的食物中毒报表及有关的调查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某市各县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8起,中毒3284人次,死亡297人;在6~8月份的发生率最高,12~次年2月份的发生率最低;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类别为植物性食品;化学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结论化学性毒物食物中毒是某市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通过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防止食品被污染或发生变质、加强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早餐店、餐馆等餐饮部门的食品卫生监督及分级管理等措施来控制和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及时查明1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食物中毒样品共38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进行检测.结果 在3份病人肛拭子、河粉厂的浆桶拭子及水桶残流水检出亚丁沙门氏菌5株.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由亚丁沙门氏菌污染河粉引起.  相似文献   

9.
舒开奎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246-2246
重庆市某宾馆发生一起集体用餐食物中毒。在实验室采集的样品中,有2个工作人员的肛拭子、1个病人的肛拭子及1个病人的呕吐物中检出产毒型大肠埃希菌;从1个病人排泄物和1个病人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弧菌;从1个食品用工具上检出包氏志贺氏菌。现将该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艳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6):129-130+133
目的:探究对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检测方法。方法:2020-04~2021-04选取60例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对可能引起患者食物中毒的几种菌,接种增菌液和选择性平板,进行撒网式筛查。经过18~24h后,选择性平板将会出现可疑菌落,由增菌液和选择性平板分离划线,初步鉴定可疑菌。结果:经检验后,共检出病原菌58起,检出率96.67%。检出菌种中主要包括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结论:对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检验检测,采用染色镜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并且可节省检测时间,为食物中毒患者治疗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