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气”,是指正气,“虚”,是指正气虚,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于“虚”的理解,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少一个方面,实非全面。因为百病之生,有虚有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即正气夺。若谓邪之所凑,皆正气不足,岂不是凡生病者,皆为虚证?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3.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为中医辨证之精髓,论治之大法,为辨识人体正气强弱、病邪盛衰的纲领,作者具体分析了除纯虚、纯实证之外虚实互为因果的各种情况,如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微虚微实,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  相似文献   

5.
八纲现代研究述评(Ⅱ)——虚实表里辨证黎敬波(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关键词八纲辨证虚实表里2虚实表里虚实是辨机体正气盛衰的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研究认为,虚证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慢性疾病和部分急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虚弱、衰...  相似文献   

6.
在脏腑证候中,虚证占有极大的比重,它不仅见于内伤杂病,而且在外感热病邪热伤及脏腑时,亦可出现。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基本上都不出乎虚证的范畴。本文就五脏虚证的辨证论治等,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一、虚证的形成虚证是人体精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的概括。这两方面都本源于先天而在后天充养下不断地进行生化和代谢,所以虚证的形成,常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乎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治疗之常法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有过度强调药物的补、泻作用,而忽视机体自身抗病、祛病、愈病能力的倾向,使中医治病亦多陷入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9.
声明     
内伤发热的立法施治要点: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点破虚实的辨证要领。内伤发热的虚实之辨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外感发热多系实证,内伤发热多属虚证。外感发热,邪气方盛,正气未虚,治当用攻法。内伤发热除瘀血内停,肝经郁热、湿郁发热三型外,多系邪气虽微,但尚未尽除:正气未绝,但只存甚微。故内伤发热的施治原则应为:把握阴阳,首分虚实,辨明气血,归属脏腑,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病证有虚实之分,虚实有真假之别。虚实疑似难分,然为重证须分清。但医者谓之难,学者亦谓之难,究其原因分析如下:l因概念不清,尤对“假”字理解不深 虚实真假见于病重阶段。真是指疾病的本质,假乃因部分表现与病性相反,即不符合一般虚、实概念,与实证亢奋有余,虚证不足衰退的一般规律相矛盾。如真实假虚证,病性为邪气过盛,却表现有类似虚证的假象,但这些假象确由邪气壅盛,正气不能外达所致。而真虚假实证,病性乃正气不足,反见疑似邪气盛实之征,此征象应为正气不足,运化无力产生。故应深刻理解概念中“病性”、“类似”、…  相似文献   

11.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2.
虚证是指人体在正气虚弱而邪气又不太盛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根据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类型,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四虚”。在临床上,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衰的慢性病人。根据中医“虚当补之”的理论,虚证患者可应用补益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轩岐精言(30)     
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语出自《黄帝内经》。"邪气"包括六淫、疫疠、毒物等外来之邪。"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病邪气的毒力和肌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肌体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所谓实证。实证常见于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  相似文献   

14.
虚实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历代所论虚实均以《黄帝内经》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简称"邪正说")为纲,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应用有其局限性.《素问·调经论》的"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称"有无说")亦是有关虚实重要的论述."邪正说"反映的是疾病...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正邪交争的过程。正胜于邪则病退,邪胜于正则病进。“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邪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是要补虚泻实,扶正气、祛邪气,使疾病向着有利于痊愈的方向转化。针  相似文献   

16.
中医虚证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人体正气与病邪相搏击 ,消耗过多的精气所表现的正气不足的一组证候。虚证的形成 ,多由后天机体功能失调和疾病耗损所致 ,也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产生。自八十年代本科开展“虚证与免疫”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来 ,近年又从免疫功能活性T细胞造血动力学方面 ,即从T淋巴祖细胞集落培养技术 (TL -CFU)来了解具有虚证状态的不同病种免疫功能改变。本研究通过 2 6例血虚证 ,30例气虚证以及 34例气血两虚证患者的外周血TL -CFU测定 ,了解患者虚证状态下免疫功能变化及气虚证与血虚证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0例虚证病人中 ,男性 72例 ,女性 1  相似文献   

17.
补泻同用针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患者证情并非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中挟实或实中挟虚、虚实错杂之证,且有虚实之间孰重熟轻、因果转化、标本缓急等矛盾。在针刺治疗时,施用补的手法则不利邪之外达,施用泻的手法又会使正气更虚,平补平泻虽折衷且有补泻双重作用,但往往因不完全符合辨证而疗效很差。笔者在临床上法前辈之经验,谨守中医辨证原则,施用补泻同用的针刺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其左室肥厚程度是否存在的差别。方法 选择不同证型的原发性高血压共80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肥厚参数。结果 阴阳两虚组与阴虚阳亢组比较,肝火亢盛组与痰湿壅盛组比较左室肥厚参数差异无显著性;肝火亢盛组与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比较及痰湿壅盛组与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比较,左室肥厚参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虚证”之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较“实证”之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左室肥厚程度更甚,提示虚证与实证比较,心脏损害有加重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医正邪理论,人体感染HIV之后,感染者发病早晚与否,人体正气之强弱,起主导作用,正气盛,则晚发病或病情较轻,也容易治愈;正气虚(主要是指阳气的防御作用不足)则发病早且病情重,不易治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医学者所公认的艾滋病基本病机,我们认为阳虚始终贯穿于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中,本文试从扶阳角度对艾滋病的防治思路及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