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组以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脑室扩大及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改变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综合征。在CT和MRI应用以前,仅能根据病理作出诊断,因此认为本病的发病率极低。随着CT的普及和MRI的应用,大多数病人已能在生前作出诊断,因此本病临床诊断率较前明显提高。现将我科近三年来收治的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CT及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医师诊断出的轻型脑干出血的患者日渐增多,对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亦有新认识。现就我院2003年7月~2008年5月以来收治的32例轻型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罗蔚锋  包仕尧 《江苏医药》1999,25(5):357-358
Binswanger病(Binswange’sdiseaseBD),又称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由于既往依靠病理诊断,故认为是罕见的。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的老化,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对此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就有关方面综述如下。一、BD的由来[1,2]1894年Binswanger首先报道该病例,并强调本病患者的两个主要特点:(1)患者的脑血管有重度粥样硬化。(2)大脑半球白质损害明显,而皮质几乎不受影响。1898年Alzheimer称这种疾病为BD。1902年Alzheimer应用显微镜观察证明,本病以白质局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原因,临床特点,CT及MRI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CT或MRI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原因,以突发性眩晕、头疼呕吐为发病的主要症状,头颅CT和MRI检查可确诊。预后与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本病的主要病因,CT和MRI扫描可及时准确诊断。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治策略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临床X线以及CT、MRI临床表现。方法将2009年5月以来,本院X线诊断的13例怀疑骨肉瘤患者的结果与上级医院的CT、MRI以及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MRI对于早期发现骨肉瘤较为敏感,CT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低于MRI,但是高于X线。结论对于可疑骨肉瘤的患者,第一时间进行MRI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必要手段,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研究时通过随访获取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对患者临床与CT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Ⅱ型患者例数多于I型和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CT检查可以对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做出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MR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MR资料,依据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的范围不同,将其分为Ⅰ~Ⅲ型。结果55例中影像学Ⅰ型24例、Ⅱ型18例、Ⅲ型13例(其中Ⅰ型中有6例CT检查未见异常),病灶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及半卵圆中心,CT上表现为低密度,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它征象包括脑萎缩、脑梗塞、脑出血。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MR表现及临床特点,MRI发现SAE脑部病灶优于CT。  相似文献   

8.
Binswanger病(BD)系一类血管性痴呆,其以大脑深部穿支动脉硬化造成的白质广泛性缺血性损伤为病理特征,临床上突出表现为高血压和渐进性智能障碍.既往认为该病罕见,随着CT、MRI的普及,PET、SPECT和DSA的出现,近年来人们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新的认识.现就我国对该病的认识过程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9.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MRI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帆 《河北医药》2001,23(5):362-362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的病理基础、临床和MRI检查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及脑MRI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结果 (1)均有5-30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2)脑MR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内脱髓鞘改变,脑萎缩以及皮质的梗死灶。结论 Binswanger病与高血压有关,对长期高血压和进行性痴呆的患者,结合脑MRI表现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小脑出血为脑实质出血的常见部位之一,文献报道发病率占全部脑实质出血的10%左右。小脑出血因其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幕下近脑于)而使其早期临床表现和体征不典型。大量出血则立即昏迷,有些定位体征不易检出。CT或MRI应用于临床前往往通过尸检确诊,CT或MRI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诊断更快速、准确,治疗上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现将我院2001~2008年收治的42例小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由于脑皮层下白质小动脉硬化,动脉壁透明变性闭塞和栓塞造成自质弥漫性病变,以往只能靠病理诊断,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此病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12.
陈洋  王宇  杨光 《哈尔滨医药》2010,30(5):38-38
脑干是调节体温、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中枢,结构复杂、体积小、功能重大.脑干出血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极高,临床症状极为复杂,随着CT及MRI的临床应用,对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化学感受器瘤的CT、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肿瘤CT、MRI特征及病程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表现,并就其CT、MRI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肿瘤有较固定的发病部位及症状。在定位诊断方面,MRI优于CT6例,等于CT2例;MRI定性诊断病理符合率(87.5%)明显高于CT(50%);MRI显示瘤体常见“盐和胡椒”征(5/8)与病理瘤组织内灶性出血、间质内丰富毛细血管及扩张静脉一致,增强扫描多强化(8/8),反映肿瘤多血供特点。结论:在特定的部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MRI在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CT,故应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丁伟 《云南医药》2001,22(2):128-12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对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MRI示脑室周围白质疏松,脱髓鞘改变。结论: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应强调存在一定程度的持久缺损智能,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应该是动态的,对不典型病例应进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5.
吴劲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73-73,76
本文结合300例已经确诊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介绍其CT表现以及治疗方案。讨论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CT表现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案。在各项治疗方案中,包括治疗原发性脑血管疾病和脑功能恢复两方面。分析结果表明,颅脑CT检查可以对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做出早期诊断,对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有着重大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腕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以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实施诊断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X线、CT以及MRI诊断,并对患者腕关节实施CT和MRI扫描。结果诊断结果两两对比均差异显著,P均<0.05;其中MRI的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式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腕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以及MRI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中MRI的临床应用价值要高于其他两种。  相似文献   

17.
李欣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158-158
目的讨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分析。结果多发于20-50岁,多有家族史,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共济失调,检查可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椎体束征,头CT、MRI是必要的检查手段。结论详细询问家族史,根据典型的临床共性,结合MRI、头CT可减少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脑干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40例经CT或(和)MRI证实的脑干出血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脑干出血中绝大多数是桥脑出血(97.5%),桥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87.5%)。被盖基底型最多(60%),被盖基底型,血肿横径≥21mm,累及中线及双侧预后差,占死亡人数的85.7%;血肿横径<20mm,偏侧被盖或基底型症状轻,预后好,影像学检查能早期诊断,尤其是MRI。结论:小量出血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MRI对其早期诊断优于CT。桥脑出血的类型、血肿大小及是否累及中线或双侧出血决定患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管海兵  张春和  沈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36-1938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与院内检查结果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照.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来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方面,运动性偏瘫所占比重最大;CT及MRI表现方面,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无症状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以外的脑实质;有症状和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他伴发症状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偏身肢体障碍改变为主,不同临床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及MRI表现存在差异性,可望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稽金芳  陈立英 《河北医药》2003,25(7):518-51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 athy ,SAE)或称Binswanger病 (BD) ,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其临床特点为伴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进行性痴呆 ,病理为大片脑白质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及明显的动脉硬化。本文收集 1996年至 2 0 0 1年 5 6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住院病人中CT及临床资料完整者 5 6例 ,其中男 44例 ,女 12例 ;年龄 5 5~ 87岁 ,平均 69.45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5 0例 ( 89.2 8%) ,有糖尿病史者 12例 ( 2 1.42 %) ,有急性脑血管病史者 3 6例 ( 64 .2 8%) ,有短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