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是一常见证候,有人统计发病率为成人的3—10倍。原因是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伤,而导致肠胃机能紊乱所致。本证在《内经》称  相似文献   

2.
3.
泄泻一病,为常见的多发病,发病原因大都由于内外失调而发生。一般人卫外力差,脾胃功能失调,内伤外感,即发生泄泻,往往威胁身心健康,甚或危及生命。兹对泄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疗,作一简浅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口服各种制剂药物经消化道吸收作用治疗小儿泄泻的文献报导甚多,在此不加赘述,现就近几年来小儿泄泻的外治疗法(不经消化道的治疗方法),予以简述,提供治疗小儿泄泻的参考。 一、针灸穴位疗法:赵玉梅报导针刺治小儿腹泻200例。<1岁82例,1~3岁78例,3岁以上40例。发病1~2天者51例,3~5天81例,6~10天45例,10天以上23例。主穴:中脘、建里,下脘;辅穴:天枢、四缝、长强。腹部穴位均以捻转进针,虚寒者用补  相似文献   

5.
6.
沙海汶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 小儿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2岁以下婴幼儿最为多见。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较多。不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还是脏腑虚弱等原因所引起,主要病变均在于脾胃。我从多年临床体会到可以  相似文献   

7.
一、概说:小儿泄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而言。本病以3岁以内小儿最为常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四时均有,唯夏秋季节最为普遍。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大肠、小肠,尤其与脾的关系为密切。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其气主升。由于小儿时期之生理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原因,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或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泄泻为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多势来急迫,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健康.笔者以验方治疗32例,总结如下.①临床资料: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3月~3岁,症状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便为主症,或伴有不消化食物,或夹有粘液,其中6例有脱水征象,皮肤弹性明显减弱,伴有发热12例,发病2日内7例,1周以内21例,其中23例经抗生素或香连等药物治疗.②治疗方法:中药苍术、徐长卿、麻黄、荆芥、太子参、防风、车前子、贯众、陈皮各5g组成,每次煎汁30~100ml口服每日3次,每剂煎3次,共2剂.  相似文献   

9.
基本方法及适应症伏龙肝30克白术2克肉豆蔻3克莲子3克赤石酯4克甘草2克。本方具有健脾涩肠止泻作用。凡有久泻、新泻根据不同的症状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加减 (1) 若便溏、腹部喜按、眼窝凹陷、脉细无力、苔舌薄白淡,上腭呈乳白色,指纹淡,属脾胃虚寒型,上  相似文献   

10.
泄泻病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 ,多见于 2岁以下者。发病季受地理环境及气象变化的影响 ,一般一年中发病有两个高峰 ,尤以夏秋季暑湿行令最易发病 ,其他如冬春之风寒 ,亦为导致泄泻的重要原因。泄泻以大便稀便、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其病多由外感六淫 ,内伤乳食 ,损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 ,则可造成阴津枯竭 ,气阳衰惫 ,阴阳两伤 ,甚则危及生命 ;久而不愈 ,则酿成疳积病症 ,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泄”和“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幼科发挥》亦说 :“泄泻二字 ,亦当辨之 ,泄者 ,谓水…  相似文献   

11.
马融教授从事儿科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心法独到。笔者在侍诊期间亲历导师治疗小儿泄泻,辨证精细,用药精廉,收效显著,兹举验案二则,以飨读者。1湿热泻患者男,3个月,初诊2010年3月13日。患儿初患发热,经治热退。4 d前开始出现稀水样便,日10余次,泻下急迫,气味臭秽,尿量偏少,精神欠佳。舌质红,苔黄,指纹紫。中医辨证为湿热伤脾,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症的小儿常见疾病 ,临床上引起本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多由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 ,损伤脾胃所致。我们以健脾利湿法为主 ,自拟参苓白术葛芩止泻汤化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兹报告如下 :1 寒湿泻 由于寒邪犯脾胃 ,证见感受寒凉 ,面色苍黄 ,泻清稀水便 ,伴呕吐、恶寒发热、小便不利、腹痛肠鸣 ,舌苔白腻 ,指纹青滞或浮红紫。此证属外感寒湿 ,治宜解表散寒 ,芳香化湿。药用太子参、苍术、陈皮、白术、泽泻、茯苓、厚朴、藿香、苏叶、苡仁、车前草、半夏 ,方中以苏叶、藿香健脾利湿为主 ,用苍术、苡仁、茯苓、…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或称婴幼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患。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每伴有粪色黄绿,味酸,或便出有声而带泡沫,便前小儿不安,啼哭,面色发青,似有腹痛之状,并可听到肠鸣声,便后则安静如常,或有呕吐等证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期消化不良症。笔者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过不少这种病证,现谈谈粗浅的体会。病因病理的认识小儿泄泻证的发生,主要由于如下的两个  相似文献   

14.
外敷云南白药治疗小儿泄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5.
主要是内伤乳食,外感邪气,突受惊恐,脾肾阳虚以致脾胃功能失常引起。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因素是湿与滞。病理机制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或传导失职,升降失常。临床根据病症特点,分为湿热泻以葛根芩连六一散(葛根、黄连、黄芩、滑石、甘草等);乳食积滞泻以保和丸(神曲、山楂、桔梗、茯苓、莱菔子、连翘、半夏等);寒湿泻以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茯苓、白术、半夏、神曲等);脾肾阳虚泻以温中升阳止泻汤(党参、白术、茯苓、干姜、附子、白芍、钩藤、蝉蜕、防风等);惊恐泻以抑肝和中汤(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白芍、藿香、黄连、山楂等)。但治疗的关键是着眼于脾贵在运,以运脾醒中,调理脾胃,辅以利湿、导滞、温中升阳、镇惊止泻。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清浊自分,泄泻自愈。辨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赵庆宪 《海南医学》1993,4(2):47-48
小儿泄泻为临床常见病症,有伤食型、风寒型、脾虚型等之分。笔者在临床诊疗中,用自拟“健脾开胃散”方治疗30例,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方剂组成:五谷虫20克 山楂20克 鸡内金20克 六曲30克 藿香叶15克 治疗方法:将上述方药焙干研成粉末,每次30克,用糖水或随证加味的药汁调服。此方治疗伤食型、脾虚型最有效,其它证型需据证加减方显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中医传统认为,治疗泄泻不可过早使用固涩药,否则有闭门留寇之弊。故长期以来,固涩药人皆畏之,不敢轻易用之,而仅仅局限于久泻滑脱不禁者,如《医学入门》说:“凡泻……,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笔者不完全拘泥此说,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无论初泻、久泻,属寒、属热,每在常规治泻方中本怪涩肠固涩药,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乃儿科临床常见病症,运用中医药治疗颇具良效。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小儿泄泻的辨证治疗略谈肤浅体会。1.典型病例 王××,女,4岁,1985年10月15日初诊。腹泻3个月,累服西药未效,食后即泻,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为泄泻。泄泻的证治,分为急性及慢性,习用自拟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